寻求人才一直都是国家的需要,所以建立一个选拔人才的通道极其重要,在历史之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科举制度,哪怕是到了今天一样是受其影响那么在科举制度还没有完善的时候,朝中的官员又从何来呢?最早先秦以前有着宗法制作为影响,官员和贵族都是世卿世禄制的,也就是子承父业,隔代继承但这难免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万一孩子不是个聪明人,又或者是没有什么才能,那不是一个危害吗?故而在汉朝时又出现了察举制,也就是通过地方举荐以及举孝廉的方式来发掘人才,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九品中正制有多厉害?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九品中正制有多厉害(九品中正制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有多厉害

寻求人才一直都是国家的需要,所以建立一个选拔人才的通道极其重要,在历史之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科举制度,哪怕是到了今天一样是受其影响。那么在科举制度还没有完善的时候,朝中的官员又从何来呢?最早先秦以前有着宗法制作为影响,官员和贵族都是世卿世禄制的,也就是子承父业,隔代继承。但这难免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万一孩子不是个聪明人,又或者是没有什么才能,那不是一个危害吗?故而在汉朝时又出现了察举制,也就是通过地方举荐以及举孝廉的方式来发掘人才。

陈群

但在东汉末年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迎合需要察举制出现了变化,《三国志》中记载“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中正制,群所建也。”;也就是说在曹丕继位的时候,陈群建议曹丕采取九品中正的方式选拔人才。那么什么是九品中正制呢?

中正:其中分为大中正和小中正,大中正必须是中央任职官员,而且还要德高望重,名声在外的名士。然后大中正再去州郡中寻找小中正,中正的作用就是品评人才,中正也是此类人的官职名称。

九品:中正产生之后则会得到一种人才调查表,其中就把人才的等级分为了九个等级,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一张人才考察表要两所有的流亡人士记录在册,并且还要加上评语。

所有九品中正制度本质上也就是客观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只是汉朝时期察举制的一种延伸。在作用上使得选拔官员的时候有了一个参考依据和客观标准,而且保留了汉朝时期的乡举里选以及采取地方意见的性质。

那么九品中正制为什么会出现?

实际上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在曹操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雏形,比如《三国志》当中记载了“汉末 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这么一句话,其中说到魏武始基,这就是指在曹操时期就已经有了九品正中制度的出现。所以要了解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原因,就需要从当时曹操所处的背景下手。

曹操

九品中正制起初并非为门阀所设,也不看中一个人的家世背景,记载“九品始于丧乱军中之政,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里就提到了九品中正制的意义,不已血统家世作为考察依据,而是单纯考察人才的品性和才华。在九品中正制之前汉朝所用的是察举制,判断的标准则是道德行为,这也是为什么汉朝时期多有孝顺故事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但到了东汉时发现对人才的品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得出的,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那么什么人才能给出做了解的评断呢?自然是身边的朋友、亲戚、同乡等等。于是这就形成了乡举里选的相识,而进行人物品评的也多为本土名士。

曹操

这也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东汉时期的名士不到那时能够评定人物,更能决定人物的选举。《后汉书·符融传》中记载“时汉中晋文经、梁国黄子艾,并恃其才智,炫曜上京,卧托养疾,无所通接。洛中士大夫好事者,承其声名,坐门问疾,犹不得见。三公所辟召者,辄以询访之,随所臧否,以为与夺。”;记载中说汉中有两位名叫晋文经和黄子艾的名士,三公在征辟官员时就回来征求他们两人的建议,并且根据他们的评论来决定取舍。这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名士不但参与了人才的选拔,甚至干涉了人才的取舍。这也就导致朝廷用人的权力不在朝廷,而在这些名士手中。

九品中正制原本是抑制士族的手段

所以为了集权需要,这种选拔方式自然需要改进。曹魏政权的创始人曹操本就不是发于名士家庭,早年时曹操多次请求许劭给自己一个品评,由此可知曹操也是这一制度下的受害者。加上曹操本是宦官之后,和世家大族之间更是天生不合。所以曹操为了能实现集权统治的传统,开始不断破坏朋党交游。但是乡里选举的方式已经根深蒂固,无法直接取缔,所以唯有将选举权力收回才是上策。

《三国志》中记载“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这说明在曹魏早期郡中正是由郡守来选择推荐的,而且还要是现任官员,这也就把那些容易形成朋党之风的名士和评议家都收归为朝廷管辖。同时早期的九品中正也不注重世族高卑,只是重视才华,这也是曹操多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原因所在。

九品中正制带来了什么影响?

九品中正制始于曹操时期,其目的原本是为了控制清议对人才选拔的控制,采取合作的方式将品评中正贵为官方。而且曹操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并不看重家世背景,只是单纯的以人才优劣来判断。曹魏初期的中正选择上都是以郡为基础单位,所以郡中正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这也就使得位居中央的豪门大族并不能掌控中正制,为其树立党羽所用。

司马懿改中正为州中正

然而到了曹芳时期则完全不同,那就是设立了州中正。《太平御览》记载“案九品之状,诸中正既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品制,州置大中正”;也正是州中正的出现,才使得在九品中正制逐渐沦为门阀化,而且最终成为了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

但是早期的九品中正制有着三重评定标准,分别是家世、道德和才能,而且三者并重。但是魏晋时期中正一般都是二品,而二品又有着推举下一任中正的权力,所以几乎能成为二品的都是门阀士族,这也就使得门阀士族掌握了朝廷的人才选举。而且后来的三项标准当中道德和才能标准逐渐被忽视,反而家世背景成为了判断一个人才的重要性依据,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