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老家过年这天,讲究多,忌讳多,事儿多。一大早,千万不能睡懒觉,要抢"早"字起来开门,讨个好彩头,纳吉迎福。并要自外向内,院里院外,打扫干净。明间正北床上要铺上洁净的厚白纸或厚塑料纸,挂上腥红的帷幔,摆上蜡台、香篓,请出家谱(祖子)花瓶贴北放好,财神祖贴东壁子放好。临近傍晌午的时份,才能将家谱花瓶财神祖子逐一张挂周正。家谱要挂在床的正当中,花瓶要按东莲花、西牡丹紧紧贴在家谱两边。并开始摆上三大盘、五大碗,三大盘即鸡、鱼、猪头三牲,五大碗内盛豆腐(寓意兜福)、芹菜(勤财)、油菜(有财)、鸡肉粉条(吉祥长有)、白菜(百财)之类五样菜肴,还要摆上十个碟子,放上苹果、香蕉、桔子、柿饼、糖块等水果点心,家谱下端则直立摆放十双新筷子,两旁放置烟酒香纸鞭炮之类。中午大米饭是少不了的,要先挖出两小盅,倒扣在碟子内供上,那叫改年饭。还要放上方正的年糕和粗长的甘蔗,寓示新的一年里步步登高,节节甘甜。

关于过年过节习俗顺口溜(老家过年的顺口溜)(1)

下午,男人们要缠吊纸、打纸钱,女人们则要扒蒜、捣蒜泥、剁肉、剁菜、和面、揉面等,凡在年夜里有响动的事儿,都提前做好备下,请回老的老母,就要悄无声息,以免惊扰了老的老母的座骑。临近傍黑了,本宗本族,招呼一起,手持吊纸(带刺连成一根长条的彩纸带,给老的老母做马鞭用),浩浩荡荡,奔向茔盘,请老的老母回家过年,俗称作请年。走之前,要在院子里隔三差五横一根木桩,方便老的老母拴马;撒一些玉米秸、麦秸之类的秸草,以备老的老母喂马。来到茔盘,喊一些"爷爷奶奶领老的老母回家过年了"″是老的老母跟我回家过年,不是老的老母一边滚蛋,随鳖下湾"之类的话,在本家每一个坟头插上二三支吊纸,剩下的 (至少留下6支)带回家,街门两侧插2支,天井棚(供天地神位)插2支,家谱两边各放1支。请回老的老母就算正式过年了,大人会提前反复叮嘱小孩子不要说“破”“碎”“死”等不吉利的话,以免带来晦气霉运;不要动针线,以免剜瞎老的老母的眼,或剜了庄稼心;不要喝粘粥,以免出糊涂人;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吵架,不要打骂孩子。凡此等等,不胜枚数,发现大人朝谁瞪眼,一般是谁话没说在点上。送完吊纸一回家,要安抚老的老母,先在自己家里,点上蜡烛、燃上香、烧上纸,从外到里,先天地神位、再灶君之位、后列祖列宗,依次跪拜磕头。然后在自己家里点上一炉香,由近及远,到本支族每家每户上香磕头,到哪家磕完头,随手拿香,点着再到下一家,这叫串香火,续香烟,一族人和睦相处,永不断续。

关于过年过节习俗顺口溜(老家过年的顺口溜)(2)

男人们外出安抚老的老母,女人们在家也闲不住,抓紧时间包水饺。转一大圈回到家,水饺也包完了,锅里的水也开了,刚好煮水饺接灶,也就是接回腊月廿三上天汇报一家境况的灶君,回来和家人一块过年,又是一轮烧香烧纸磕头。

接下来,稍稍消停点,一家人盘坐热炕头,喝着茶,拉着呱,吃花生,嗑瓜子,开始了守岁。这当中,无论如何也要整上一大盘白菜心拌的活菜,切点肉冻、拼点下货,呷几口小酒,这层意思就叫活财广有。到了三更天,大人孩子又要呼隆起来,真真正正地过大年了。每当此时,灯烛辉煌,大门洞开,正北文东武西摆上两箩大饽饽,一箩供五个,底层三个,上边对底放二个,文的是光头饽饽,武的是枣鼻子饽饽;天地神位、灶君神位摆上小饽饽,圣鸡、圣虫、元宝各按习俗,摆列到位。掀开热气腾腾的饺子锅,先用茶盘子盛上三碗,每碗五个饺子,放上三双筷子,拿着香纸,来到大门以外,按灶码头标记的方位,浇奠祭拜叩首迎取福贵喜神。然后回家按天地丶灶君、祖先依次上香浇奠祭拜叩首,每处都要多多焚化纸钱,随之,鞭炮声起,震耳欲聋,伴随着袅袅香烟,习习寒风,浓浓年味,自是喜气洋洋。最后,长辈端坐炕头,晚辈先朝正北祖先磕4个头,起立,说一声“磕头”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人一作揖一跪叩。都磕完了,才围坐一起吃年夜水饺,也叫咬春。谁先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喜笑眉开,好兆头,发大财;谁吃到糖饺子,心花怒放,好福气,甜蜜蜜。吃罢水饺,长辈开始掏腰包,分发守岁钱,小孩子们欢呼雀跃,蹦跳争抢,每当此时,是最活跃、最喜庆的时刻。年夜里大料香,要随烧随上,不能断了香烟后代;所有煮饭洗菜水,不能倒外边,以防漏财;遍地长果皮、瓜子皮,再脏也不准扫,别把元宝扫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