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於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 ,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这句话是太史公对张仪的评价,而后人对张仪的看法,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态度。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倾危之士一怒而诸侯惧)(1)

《大秦帝国之纵横》剧照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魏国贵族后裔,然而中途落魄。传说,他师从鬼谷子,和苏秦是同门,学成后游说各诸侯国,活动时间应该比苏秦早,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在未发迹之前游说于列国之间。最初张仪的在魏国,但是本国的国君不待见他,便转而投奔楚国,但因出身贫寒,被辱窃玉,愤而离楚国到达了秦国,冥冥之中秦国是张仪最后的归属,在这里张仪开始大展身手。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倾危之士一怒而诸侯惧)(2)

《大秦帝国之纵横》剧照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魏蒲阳之战,张仪和公子华攻打并占领了蒲阳。张仪展现自身充分的外交才能,以把蒲阳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换来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献给秦国。于是,秦惠王就任命张仪为相,位居百官之首,参与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在张仪执掌秦国相国时期,分别游说楚、韩、赵、燕、魏等国,为秦国在当时的环境中谋求发展,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倾危之士一怒而诸侯惧)(3)

战国时期各国疆域图

秦惠王死之后,因当时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不得已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在一年后去世。作为中国纵横家鼻祖的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曾两次为秦相,前后共11年,亦曾两次为魏国国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仅一年余即卒于任上,死后葬开封市东郊宴台河村。张仪墓位于开封市区东北七公里新曹门遗址边宴台河村,在村南北街中段西侧,原为长方形高台,其土质坚硬,认为破坏掘土使用成凹坑,1994年仲秋,市有关部门重修张仪墓,并立有《整修张仪墓碑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