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奇琴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一个人在家,很是无聊,看公众号文章解闷。这时,看到某公众号有新消息,点开一看是俞敏洪的一段演讲视频。关于教育的,我便点开看了下。看完得到了一点“启示”,我便随意翻看底下的评论。翻着翻着,一句话突然吸引了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左看右看,觉得这话不得劲。仔细一想,还是不得劲。

我觉得吧,就算真的有这样的“君”,一言可敌千乘。不是我瞎掰,真有这么厉害的人,比如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当时,刘表去世,刘琮降曹,曹操又屯兵百万、将列千员,准备一统天下。当时诸葛亮出山不久,刚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没等发挥一二,就要玩完了?这哪行!诸葛亮只身一人,随鲁肃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在殿前先后将张昭、虞翻等一众投降主义者驳得体无完肤。这才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

跑偏了,回归正题。就算真有诸葛亮这么牛逼哄哄的人,那也是人家厉害呀。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因为人家即使躬耕也常常束发读诗书,修德又修身哪。刘备当时三顾茅庐,不知何去何从之际,诸葛亮羽扇一挥,便画出一幅“三足鼎立”的宏伟蓝图来。我猜想,刘备当时肯定也在默默感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哪!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就算我一个月读一本书,十年也有120本了。君的一席话怎么就胜过我的十年书了?为何产生了这样悬殊的差距?可能有两情况:第一,君读了,我没读,输得心服口服。第二,君读了,我也读了,甚至读的比君还多,但是白读了。

第一种情况比较极端,但不是不存在。这是个共享知识的社会,只要有WIFI,到哪都能获取知识。但就是有那么一批人,因为不识字,到老也没看过一本书。所以,他们容易轻信别人的话,分辨能力很差。君的一席话,让我醍醐灌顶,如沐春风,别说胜读十年书了,简直就是真理。从此君说什么,我都信,我都维护。不仅毫不怀疑,还得拉着身边的人也信。比如将一个人神化。我很怕将一个人神化,因为不像人很可怕啊!作为人,做好事了受表扬,做坏事了被批评很正常嘛。但如果把人神化了,做了份内事也会被奉为神迹,做了恶事还可以功过相抵。

第二种情况很普遍,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嘛,你读一本,我不比你笨,也可以读一本,甚至读的比你还快,还多。但为什么还是发出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惊叹呢。我觉得,大概也许差不多,你的书白读了。我承认,读书讲究技巧,但最重要的是,你得有点灵性。这个灵性,就是“悟”。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你就像个机器人。别人给你灌输什么,你就接受什么。新的知识无穷无尽,就像愚公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一样。一座山可以靠蛮力搬走,但新的知识怎么能靠死记硬背发掘呢。智叟笑焉:愚公,何不掘洞而出。如果我们的祖先不凡事都讲道德精神,讲点科学精神的话,也许自愚公始,就有了世界上第一条隧道。

不好意思,又扯远了。而且,我觉得,每每看视频、看文章、看名言警句发出这声惊叹的人,并不是真的听进去“君”的话了。因为,真正听进去的人,已经成为“君”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万卷书(焉能胜读十年书)(1)

听君一席话胜读万卷书(焉能胜读十年书)(2)

听君一席话胜读万卷书(焉能胜读十年书)(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