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关村论坛以“智慧·健康·碳中和”为主题,呼应了全球化时代的脉动,契合当今世界的重大关切,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青年人如何参与碳中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青年人如何参与碳中和(争鸣碳中和)

青年人如何参与碳中和

2021中关村论坛以“智慧·健康·碳中和”为主题,呼应了全球化时代的脉动,契合当今世界的重大关切。

“碳中和”作为2021中关村论坛的三大主题之一,贯穿于多个平行论坛。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碳中和”实现的挑战、机遇、路径、技术等展开了深入探讨,共同为应对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提供科技解决方案。

“碳中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候变化成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谢克昌表示,能源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气候、国家安全等主要维度都有重要影响。以能源为核心的系统,内部是相关联,相互耦合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系统。

他认为,“碳达峰”的阶段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的,是一个科学问题,不是数字游戏。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的西方国家是一种自然达峰,而我国争取碳达峰,在路径、建设、政策等方面的制定依据是判断其能否与“碳中和”顺利衔接,而非简单的加减法。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能源和各个维度间的内在联系,决策时就会时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这也是能源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双碳战略也是如此。”谢克昌表示。

在他看来,建立一个以能源为核心,并广泛关联经济、社会、气候、生态环境、科技政策等维度的开放性的大数据体系,对于破解能源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必要。

此外,他还强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的长度和程度的强弱,取决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对于以化石能源,特别是以煤炭为主的,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权既是能源的安全权,又是经济的发展权,不切实际的能源转型将为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带来伤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表示,“碳中和”在全球意义上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修正自我行为的一种表达。同时它还是地球生物圈在演变过程中,人类的一种干预行为。

基于此,他指出,在全球尺度上谈“碳中和”问题,需要理解“如何重塑自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通过人类巨大的全球规模的生态工程来调解环境”、“我国应该怎么办”三大问题。

实现“碳中和”要以“技术为王”

“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全球参与的世纪大考,我国应该如何“应考”,并考出理想“成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表示,对我国而言,“碳中和”是经济社会的系统性转型,不能仅依靠行政力量和资本力量,一定要依靠技术的力量,建立一个完整的、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这是我们科技界重大的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表示,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走向“碳中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对保障国家电力安全、能源安全,特别是未来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

概括而言,这需要纵向的发、输、配、用和“源网荷储”协调规划,横向多能互补,发展多种类型的商业化储能技术,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它的目的在于安全、可靠、灵活地供电,在极端情况下保证供电安全,在常态下确保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杜祥琬表示。

谢克昌认为,在“泛能源大数据”系统中,科技是改变能源和碳排放的关键手段。因此,双碳战略中,最重要的就是科技战略。

他指出了两种不同的“碳达峰”路径,一是快马加鞭,在“碳达峰”前上更多项目;二是科学谋划,建设与综合发展衔接的项目,自然形成峰值。他强调,第一个路径不可取,第二个路径可取。

谢克昌建议,科学实现双碳目标,一要开展碳减排措施性能评价;二要建立“双碳”技术分类的评价体系;三要构建碳周期精确的合算方法和平台;四要加强基础研究;五要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引导减排措施;六要坚持共区三原则,强化碳排放的责任划分;七要加强能源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智慧发展。此外,还要警惕“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表示,能源革命是“双碳”大目标下的一环,“我们早期的布局并不落后,新的大格局下要重新思考,范围还要扩大。”

他认为,“双碳”的实现要有顶层化的系统设计,此外还要关注人工智能,“没有人工智能的介入,我们无法驾驭这样系统化的大型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汤广福指出,能源领域,特别是电网领域的数字融合深度远远不足,人工智能的算法、大数据理论刚刚起步,仍有大量“卡脖子”技术等需要攻关,体制机制有待创新。“这给未来新型的电力系统,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关键技术都带来巨大挑战。”

他表示,这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打造科研资源,在能源领域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推能源转型目标的实现。

在于贵瑞看来,“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行动,是无法实现的。为此,他呼吁,国家和业界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固碳任务方面,应给予高度的重视,给予科技的投入,加大开展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

“绿色金融”大有可为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绿色金融也将大有可为。

在9月25日召开的“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论坛”上,中金公司首席执行官黄朝晖表示,发展绿色金融,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本要素等向“碳中和”领域流动,助力产业转型。同时还能推动建立碳市场的管理体系和交易机制,促进碳市场加快形成。

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地区宏观经济、贸易与投资局副局长艾卡思表示,“碳中和”不仅对社会和环境有益,对整个人类也是有益的。

她认为,要实现“碳中和”必须实现碳定价,广泛的、公平的碳定价将推动实现结构性转型,助力实现“碳中和”。作为非常重要的刺激政策,碳定价能够加大对绿色技术的投资,减少对绿色技术投资带来的风险。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彭文生表示,有三种手段可以促使经济主体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

一是依靠技术进步来降低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二是依靠碳定价,通过碳税或碳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来增加化石能源的成本,促使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三是依靠社会治理,例如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定绿色标准等,以非价格的手段促使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

彭文生认为,依靠技术进步对经济而言是正面的推动,将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而依靠碳的价格,对经济而言是负面的拖累,会增加当前的经济运行成本,但也能引导人们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清洁能源领域。其中的关键,是碳价格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引导相关技术的进步,“这需要公共政策的干预。”田瑞颖

来源: 中国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