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两部分内容,一是“瘾”发作的感受,就像身体上的“痒”,是一种精神上的“痒”,如果“不挠”(即实施成瘾行为,如抽烟、喝酒等),根本无法缓解;二是“成瘾”的罪魁祸首是“多巴胺效应”,“多巴胺效应”分为正向的快乐效应和反向的“戒断”痛苦,我们“戒瘾”之所以难,就是因为难以割舍多巴胺分泌时的快感,又难以抵抗多巴胺骤减时引发的“戒断”反应。

本篇文章继续讲述如何“戒瘾”,但是在叙述之前,还是强烈建议各位朋友先阅读下我写的关于“戒瘾”的前两篇文章,虽然不影响本篇文章的整体阅读,但是阅读完前两篇却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本篇内容。

上瘾的根本原因和底层是“多巴胺效应”,对于“多巴胺效应”以及衍生出的“戒断反应”,成瘾者有切身的感受和理解,他们对于体会到的这些快乐和痛苦的感受(结果),会给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原因),有些人难以戒瘾的主要原因,就出在错误的“见解”上,就是归因谬误

有些人十分相信自己的感觉,无论是五官感受、身体的触觉还是“喜、怒、忧、思、悲、惊、恐”等情绪,如果没有上一篇文章的铺垫,我如果说你感受到多巴胺分泌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你肯定会质疑我,但是我这篇文章还要更进一步,你感受到的“享受”也并不是真正的享受。

有些人笃信自己基于感觉得出的判断和结论,结果导致在各种错觉中越走越远,你能识别出下图的视错觉,只是因为你被提醒了无数次,但是其他错觉呢?千万别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和自己未经证实过的判断。

哲哲怎么样(哲新这篇文章能帮你戒瘾)(1)

比如小明感觉自己的头晕并且恍惚了一上午,想到自己刚逝去的亲戚就是脑溢血,他以为自己大脑也出问题了(判断),便开始恐慌,连遗书都写好了(行动),而事实上只是低血糖而已,只要补充身体能量就能缓解。所以,错误的归因(理解和判断)会导致错误的态度和错误的解决办法

你感觉小明的例子很可笑(low),但是拿错了癌症报告的人会被活活得吓死,他都不曾想过,一个重要的诊断结果是需要多家医院检查核实的,这就是因为他下意识的感觉“医院权威且可信”,但是统计数据显示,即使三甲医院也经常误诊。有些人在感觉和反应(行动)之间根本没有间隙,而间隙是必须存在的,夹杂的就是锻炼出的质疑和思考力,比如被人激怒(感觉),发脾气骂街来释放怒气(行动)是本能,压制是一种对抗,而认知是一种消化,消化体现的就是质疑和思考能力。

有些人被成瘾的问题困扰,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寻找答案,但却总是不得要领,只是因为“根本就没搞清楚自己实施成瘾行为时,让自己感受到的难以自拔快乐是什么?“戒瘾”时经历的那些无法摆脱的痛苦又是什么?感觉成瘾行为带来的那些价值和享受是真的吗?用“意志力”硬抗的戒瘾方法正确吗?

本篇文章就是想扒一扒对于成瘾问题的相关错觉和结论。

错误的感觉和判断之一:感觉成瘾之物有用,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有些成瘾者认为,他们之所以需要那些让他们成瘾的事物,是因为成瘾之物有实际的作用和价值,尤其以吸烟为最,比如吸烟能提振精力、缓解压力和焦虑,让身心放松,头脑清晰,集中注意力...

如果我说以上都是错觉,肯定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事实确实如此,是错觉。先听听我的成瘾没用论,让生活更为糟糕的一面。

以吸烟为例,尼古丁吸入肺部后平均只需要7秒即可到达脑部,引起“多巴胺效应”——主要有两个效果,一是充满“干劲”,让我们去行动、去追逐奖赏;二是感受到一股兴奋劲和期待感,就是人马上要获得美食、荣誉、钱、性等奖赏,在脑中不断预演和提前彩排体会到那种的快感。

——“多巴胺效应”,让吸烟者感受到了吸烟的“好处”,但是这种由尼古丁及酒精等外部因素导致的脑内多巴胺充盈,会打破脑内激素分泌机制的平衡,造成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导致多巴胺神经受体耐受性”越来越强、越来越麻木。如果想要感受到跟以往相同的快乐程度和“动机”程度,需要更强的刺激(更多的多巴胺分泌量),这跟人体的适应性有关。快感和行动的阈值越升越高,这样低奖赏性的活动,如深入阅读、思考、学习、工作等事情,便更提不起兴趣和动力去做,造成拖延。

同时,随着多巴胺需求(瘾性)的增加,则需要实施更为频繁和更长时间的成瘾行为,这跟药效越来越差,茶越喝越浓的原理一样,导致人隐性越来越大,越陷越深,伤害越来越大。

二是导致自身多巴胺分泌功能的萎缩。尼古丁及酒精均可看做“毒药”一类的多巴胺补充剂,如果大脑经常检测到充盈或过量的多巴胺水平,便会减少自身分泌水平,如果长期依靠尼古丁及酒精等摄取补充获得多巴胺,必将导致自身多巴胺分泌功能的衰退,逐渐养成“依赖症”。

——“戒断反应”,前面的文章讲到,脑内多巴胺水平骤降,会导致“戒断”反应。严重者如“毒瘾”患者,感觉像有亿万只蚂蚁在啃食自己的骨头,感觉骨头又痛又麻又痒;轻度者如烟瘾和酒瘾患者,感觉就是空落落的,若有所失,浑身不自在,提不起劲。

“戒断”反应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折磨和煎熬,而只需要吸上一口烟,喝一口浓酒,“戒断”症状就会得到缓解,因此“成瘾”患者才把烟、酒奉为提神醒脑、改善状态的必备神药。但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他们仅仅只是摆脱了痛苦,从精神状态的低谷爬到了“不吸烟”的人的正常精神状态水平。

也就是说,他们把缓解这种“戒断”症状的功劳,归功于烟酒,以为是烟酒起到了正面效果,但他们恰恰忽略了,造成他们“戒断”反应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些烟酒一类的成瘾事物。把这种逻辑极端化,就像一个染上毒瘾的患者,因为重吸一口毒品恢复了正常状态,就把提神醒脑、恢复精神状态的功劳归功于毒品,这是多么的不合逻辑。

而烟酒,就是一种毒品。这些成瘾患者,使劲抽烟喝酒,只是努力让自己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状态。他们承受了这么多(不吸烟的人不会有的)痛苦和压力,他们到底从成瘾中得到了什么?其实什么都没有。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一件棘手的问题,抽一根烟、喝一杯酒并没有实际帮你解决任何问题,仅仅是缓解了戒断的症状而已。

这像极了一个女生为了追求“美丽”,在面部打整容针,结果皮肤真的变得光滑细腻,但效果持续一段时间后面部肌肉开始僵硬,为了缓解症状,这个女生需要打整容针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而且剂量越来越大,结果皮肤还是不可逆的变得比刚开始时还差,而且情况越来越糟,她精神状态也随之越来越差,每天都提心吊胆,怕不能按时按量的打上针。

直到她彻底放弃治疗、不再挣扎时,她才发现皮肤竟然开始慢慢恢复了,她这才意识到,原来整容针才是问题的根源,整容针明明使她变得更加丑陋,但却给了她能让她变美的假象,就是这么讽刺。几乎所有成瘾行为,都遵循这种逻辑,花钱买罪受。

你每实施一次成瘾行为,就是在加重自己的问题。如果我告诉你,停下来就可以让情况变得更好,你确定还要继续实施成瘾行为吗?用“戒瘾”的戒字,其实不如用“停”更为恰当。因为用“戒”的话,好像你要付出努力,你要主动“做功”,但其实并不是,戒瘾无比简单,只需要你停下来就好了。

停止吸烟、停止喝酒、停止玩游戏,当你停下来的时候,扛过戒断反应和追求多巴胺分泌的快感,所有的症状和问题就会自行消失。你会发现,成瘾行为根本就不是你生存以及生活中的刚需,当你意识到生活不会因缺少了成瘾事物而变得痛苦和糟糕时,当你不再会有任何失落感时,你就会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去做生命之中更为重要的事情,比如读书和思考。

如果现在再有人说成瘾行为能帮助他提振精神和缓解焦虑,你可以明确地给予肯定,但是别忘了提醒他,“你一部分的焦虑就是成瘾问题造成的,只要你戒瘾,这部分焦虑根本都不会存在”,成瘾非但没有缓解焦虑,还在制造焦虑,成瘾者一旦体会到“戒断”反应,就不得不分心去处理和缓解这部分焦虑,这不但剥夺了注意力和专心的能力,而且更糟糕的是,“戒断”反应会让人变得烦躁和暴躁。

就像不吸烟者,“没有产生焦虑,何来缓解;没有需求,又何来满足”,所以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成瘾问题本身。别再把“奴役自己”的指挥权,交给成瘾的事物。

我们感觉“成瘾行为”有用,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安慰剂”效应,即心理作用。这是因为我们大脑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性,下意识里就无限放大了成瘾行为的功效,即使给一片维生素,但说这是新研制的烟草替代品,也能起到提神醒脑、改善状态、增强体格、甚至包治百病的效果。人们对于安慰剂的臆想,会对大脑和身体产生真实、可测量的生物学效应。所以,烟酒根本没有那么神奇,成瘾之物无用,而心理作用有用。

结论就是,“戒瘾”在事实上不仅不会导致精神状态下降,还能让身体更加健康,精力更加充沛,心灵更加安宁,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情趣。成瘾之物的功效,恰恰相反。

我们身体具备恢复的适应性,当切断外部供应,熬过“戒断”期,脑内多巴胺水平需求程度减少,多巴胺受体从麻木中恢复敏感,脑内自身分泌功能恢复,不久就会成为一个正常的精壮人。

错误的感觉和判断之二:实施成瘾行为是种享受。

大部分成瘾者之所以不愿意戒瘾,是因为他们不想放弃实施“成瘾行为”时的那种享受,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那就是多巴胺效应而已,他们坦言自己实在是太喜欢了,如果让他们“戒瘾”,他们会感觉是一种巨大的牺牲。如果不让他们吸烟、喝酒、玩游戏,他们甚至会觉得活着的意义都没有了,生活哪还有乐趣可言

其实,他们所谓的享受、所谓的喜欢,都是大脑的错觉和幻觉,这句话听起来依然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跟上面抽烟能“提振精力”一样,有着同样致命的逻辑错误。

凡是刚开始吸烟、喝酒、玩网游的人,开始的感觉都是无比糟糕的,他们是经过痛苦的努力才“学会”吸烟、喝酒与玩网游的。刚抽烟时会感觉呛鼻子、呛喉咙、熏眼睛;喝啤酒时感觉跟喝马尿一样,而喝白酒时对口腔黏膜的刺激,更让人感觉喉咙像是着了火一样难受。

这是人类千百万年来进化出的本能,以确保我们不会摄入有毒的物质,这种身体本能的排斥怎么能算是享受,如果给婴儿喂酒是会致命的,第一次吸烟或者喝酒那种头晕、恶心的反应,绝对不是享受的滋味,而是在提醒你以后不要再尝试了。

人类亿万年进化的败笔,就是被这些毒品钻了空子,让尼古丁和酒精能突破血脑屏障,直接刺激作用于多巴胺分泌,这就像程序中预留的后门和BUG。如果初次尝试烟草、酒精时,除了明显感知到的痛苦,再加上“恶心”等更为强烈的身体和情绪反应,估计开始尝试这种错误的人会更少。但是,现有身体的提醒和强烈抗议,也已经尽责了。

说实话,玩网游才是一场艰辛和痛苦之旅,如果不是多巴胺效应,网游根本不会有半点市场

——枯燥性。像以前大家为之疯狂地“开心农场”,种菜抢菜,凌晨起来收菜,这种单调性、毫无意义、重复性工作是种享受吗?为什么大家会乐此不疲?而现在几乎所有网游中都充斥着这些简单无聊的重复性任务。

——烧脑性。策略型游戏,或博弈对战玩法,烧脑的程度远比“学习”费脑子。每个游戏角色的技能及效果,天赋选择及装备搭配,角色定位及操作走位,这样大量的操作性技巧学习和记忆内容的背诵,放在学习中非得把人逼疯,这么苦逼的学习之事,怎么到了游戏里面就成了享受呢?

——探索性。游戏中每个“副本攻略”或“游戏玩法”,都是玩家历经数十次辛苦探索出来的结果,但是从事需要创新的工作时,却让很多人厌烦并望而却步,这到底算不算是享受?

——体力活。我们在游戏中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汗水狂洒,而且通常在屏幕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这种让人精疲力竭的体能折磨,享受吗?

——挫败感。游戏中,我们的角色一次次地被击杀、被怪物吃掉、而且对战中胜少败多,失败失败再失败,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早就放弃尝试和抵抗了,这种持续经历的挫败感,能算是在享受吗?

就是因为抽烟、喝酒、玩网游的初期体验特别特别的差,所以才让人放松了警惕,对这种难以忍受的事物和游戏设置,很多人都特别自信不可能会上瘾,更何况还要花钱去遭这份罪,但当他们回过神的时候,他们早已经深陷其中了。

你如果还是认为那些事情都是享受的话,你会鼓励你的孩子去做这件事吗?我想应该是“不会”。那如果是一件享受和快乐的事情,为什么不会让你至亲的人也去享受呢?因为这根本不是享受!

那些误以为“戒瘾”就是在“放弃生活中的美好和享受”的人,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觉”存在,“成瘾行为非但不美好,而且要命、很苦很累、很反人性”,也就是说,除了要你放弃多巴胺带来的那种“白日梦”的假幸福,戒瘾不仅不会导致快乐减少,相反,会让人体会到生活中真正有价值意义的快乐和幸福。真正的“美好”恰恰是戒瘾之后,当成瘾者度过“戒断”期的痛苦后,很快就会体验到的生活质量整体性的提高。

很多有烟瘾、酒瘾、网游瘾的人,觉得人生就是要及时行乐,但问题是,他们这种娱乐方式是一种“饮鸩止渴”,没有这些成瘾行为的人,活得比有这些成瘾行为的人,更幸福、更快乐、更自信、更享受生活。没有成瘾的人,精力更充沛、压力更少、闲暇更多、更为自由和放松、浪费更少的钱,也不用每天被人指指点点、不用提心吊胆自己的健康,不用焦虑不能吸烟和喝酒时的痛苦,“不成瘾”这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及时行乐吗?成瘾者连自己最起码的生活质量都难以保证,何来的“及时行乐”呢?

那享受和“乐”的错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的原因有三个,除了最主要的“多巴胺效应”造成的错觉外,还有两个分别是认知失调与从众洗脑。

——多巴胺效应。读过上一篇内容的朋友会知道,多巴胺效应其实就是一种虚幻的憧憬和白日梦,是结果取得之前大脑中的自我幻想和不断彩排,而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得到结果后内啡肽分泌的结果。就像大脑中憧憬出自己当皇帝的场景,这种憧憬体会到的快感再真实再令人兴奋,也是假的,但是确实让很多人产生了“乐”在其中的错觉,这种假享受的错觉一定要加以明辨,并尽全力抵抗住去享受这种不真实的快乐冲动。

——认知失调。我们花钱往自己的肺部填充致癌性的焦油,导致血液中毒,血管堵塞,努力把自己变得满口烟臭,牙齿焦黄,浑身散发着令人讨厌的焦油味;我们花钱摄入致命的酒精,养出啤酒肚,时常让自己一身酒味、有时会呕吐出尽洋相,喝酒让我们时常神志恍惚、晕头转向、甚至昏迷,重者损伤胃粘膜,导致肝硬化;玩网游的人时常会感觉“没意思”,感觉不到任何玩的意义和价值,他们也能意识到在浪费时间、自我封闭、丧失真正的生活。

以上所有的愚蠢行为会跟我们的理性认知发生冲突,有些人会归结于“工作”和“社交”的必要,而有些人则会归结于自己喜欢和享受这些事,这两种解释均能缓解认知失调的痛苦。对于归结于自己喜欢和享受的人来说,他们会选择性地聚焦那些支持他们喜欢的证据,随着成瘾行为的大量重复,这种观念被彻底内化,因为不断重复再重复的力量,在潜意识中起到了“说服和强化”的巨大作用。

——从众和洗脑。烟酒的广告宣传,加上身边亲朋好友的影响,能产生洗脑的作用,让我们产生错觉。比如烟草广告中,总是利用帅哥美女去营造出吞云吐雾的场景感(美和享受),会让你将香烟跟有魅力、时尚、享受、社交乐趣等美好的印象产生关联,而这种关联是在下意识中完成的,你根本意识不到,即使你意识上选择忽略,也难免受其影响。

哲哲怎么样(哲新这篇文章能帮你戒瘾)(2)

永远与“美好”挂钩

每当夏天来临,看到广告中可口可乐和康师傅冰红茶从冰块中“冰力十足”的跳跃而出;看到康师傅方便面广告中劲道的牛肉、各类新鲜蔬菜和汤汁,即使我并不喜欢喝茶、不喜欢吃方便面,我还是过足了视觉瘾,感觉它们很解渴、很鲜美,甚至产生了想去品尝的冲动。

哲哲怎么样(哲新这篇文章能帮你戒瘾)(3)

“仅供参考”

即使我们知道所有餐厅菜单里的美食图片“仅供参考”,我们还是下意识地被诱惑了。所有成瘾事物的广告宣传,都是一样的逻辑和效果,让你内心感觉这就是一场盛宴、一种“享受”

回到“感觉”。

讨论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戒瘾”是另外一篇文章的内容了,本篇文章整篇在讲“错觉和判断”,因为整个成瘾过程和戒瘾过程,都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推向了一场虚幻之中,对于快乐的错觉,对于享受的错觉,对于痛苦的错觉。在我们人生之中,自己深信不疑的感觉和判断在没有被指正时,我们不会意识到那竟然会是“错觉”。

哲哲怎么样(哲新这篇文章能帮你戒瘾)(4)

想象上面这样一个场景,当你从坐的凳子上起来,然后又要坐下时,你能“感觉”到凳子还在原位,但实际上凳子已经被人拖走了,摔疼了的人,下次就会记得用手“扶一下”,确证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相信自己的感觉,会让生活的效率大为提高,但是正确性难以保证,只有摔疼的人,才会学会质疑自己早已存在的感觉,然后通过“扶一下”确证自己的判断

埃隆·里夫·马斯克,特斯拉(TESLA)公司CEO,马斯克在研发电动汽车时,电池的成本是关键性的问题,当时绝大部分人都(感觉)认为电池成本不可能再降了,马斯克却把电池组成进行了分解,最终分解成碳、镍、铝等聚合物,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这些原材料成本很低,再采用新的排列技术,不断测试,电池成本瞬间从市面上的600美元降到80美元。

那些电池领域的专家和翘楚们基于过去的事实和经验(含部分错觉),得出的结论,没有经受住马斯克的推敲,因为马斯克敢于质疑权威和感觉,能通过“扶一下”论证真实。西方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曾在《方法论》中给出解决问题的四条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绝不接受任何东西为真,只有当我确定它是如此时,才接受它”

这跟“第一性原则”,“质疑一切”等观念理论一致,其实所有的知识间都是相通的,只是我们自己还没有打通知识间的通路而已。我不是让人做“怀疑论者”,但是我们之前所有的观念如果未经论证,都不一定靠得住,因为我们的童年时期,理性尚未塑形,但已经植入了太多的错觉和错误观念,让我们深信不疑。只靠一次次摔疼、毁三观、经历揪心的痛苦以后再去质疑,是不是效率太低、也太傻,并且对自己来说也有点太过于残忍,自己主动凡事都“扶一下”,去证实,很香。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质疑是思考的开始,在感觉到和行动(结论)的间隙,有意识的刻意训练“扶一下”,就能得到远高于常人的思想深度。也只有当你把自己的认知错觉分析得足够清楚,你“戒瘾”时的痛苦才会越少,戒瘾才会越轻松。摆脱奴役,重获自由,真的没那么难。

如果感觉文章真诚且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喜欢的话,也帮忙推荐给您的亲朋好友 ^——^。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改变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