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差十几岁的姐弟恋多(姐弟恋比例持续攀升)(1)

今天,

民小生发现#姐弟恋比例持续攀升#

冲上了热搜!

为什么现在差十几岁的姐弟恋多(姐弟恋比例持续攀升)(2)

你能接受姐弟恋吗?

来看看网友们的想法!

为什么现在差十几岁的姐弟恋多(姐弟恋比例持续攀升)(3)

为什么现在差十几岁的姐弟恋多(姐弟恋比例持续攀升)(4)

为何“姐弟恋”会越来越多?

他们是如何经营爱情和婚姻的?

“姐弟恋”比例超过男女同龄结婚比例

据杭州市民政局的数据,从结婚双方的年龄差来看,2022年,男女双方同龄的有11759对,占结婚登记总数的18%;女方大男方1-4岁的有12612人,占结婚总数的19.31%。而往年同期发布的杭州婚姻登记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分别是10827对和11427对“姐弟恋”修成正果,走入婚姻。

而在安徽,同样的情况也出现了。据2021年婚姻登记大数据显示,“姐弟恋”的比例已经超过男女同龄结婚的比例。更有某交友软件做了调查,结果显示:90.7%的95后男生更接受“姐弟恋”。

“姐弟恋”的他们,

各有各的幸福密码

合适最重要,年龄并不重要

“我95年的,我老公是98年的,我研究生毕业,他本科毕业。刚开始认识的时候以为他会比较不懂事,没想到相处下来我发现,他比同龄的男人更加恋爱脑,对我特别好!他觉得我比其他女孩子成熟懂事,谈了一年多我们就结婚了,我认为两个人在一起合适最重要,年龄并不重要。”胡女士一脸幸福的表示。

最关键的是要包容对方、理解对方

“老婆虽然比我大,但还是像小孩子一样,需要各种包容她,而我是早熟的大叔了。”田先生说,不只是“姐弟恋”,所有的恋爱,最关键的是要包容对方、理解对方。不管是结婚纪念日、生日,还是情人节,田先生都会很用心地准备,从来没有让妻子失望过。

其实,

“姐弟恋”并不是突然盛行起来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春玲在2017年曾发表过《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青年问题研究》的文章,她在文章中指出,通过对1990年、2000年、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调查发现,中国男女结婚年龄差距发生了改变,以前的人偏爱“男大女小”的婚姻,而后来的人则更喜欢“男小女大”。

“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李春玲说,从“姐弟恋”婚姻数量猛增反映了一种趋势,这是女性社会经济地位提高所带来的一个变化。

“姐弟恋”中的女性,

通常是什么心理?

一是可以获得被需要感,因为20至30岁的年轻男性身上具有成长性,女生出于天生的母性心理,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保护欲,想要去照顾他。

二是成熟男性在婚恋中目的性更强,注重权衡利弊,不敢不计后果地付出和投入,让很多女性心灰意冷。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法国20世纪60年代,“女大男小”婚恋模式为10%,而步入21世纪,该比例就已升至16%。

在韩国,据韩国统计厅和女性家族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1995年以来,韩国“姐弟恋”婚姻的比重连年升高,2018年女方年龄大于男方的夫妻占到了16.8%,到2021年,“姐弟恋”婚姻比重达到19.2%。

据媒体分析报道,这种婚姻模式的变化,与女性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有很大的关系。与祖辈父辈相比,如今的年轻人更加关注个体感受,注重追求“自我”和“真我” ,不再为了世俗眼光而凑合将就。

感情没有捷径,

真心实意付出,

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现代社会的包容度更大,只要两个人两情相悦,就不会太在乎年龄大小的问题。”长沙某心理工作室主任丹妮表示,这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体现,当现代女性变得更加独立自主,找对象不需要依赖对方,不再考虑年龄,只考虑两个人合不合适,“姐弟恋”越来越多,就成为了一种自然趋势。

丹妮提醒,在双方用心经营感情的过程中,要警惕出现年龄大的女孩子过度付出的情况。“女孩子不要过度付出,要注意边界与分寸,学会区分关心和干涉,要给他足够的空间,尊重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丹妮认为,爱情需要势均力敌,如果一方一直在过度付出,那么这段感情就会失衡。“所以男性也要主动走出心理舒适区,学会自己去成长,变得更成熟、更有担当。感情只有保持一种良性循环、旗鼓相当的状态,才能真正地‘长治久安’。”

“相爱要看对方的优点,相处要看对方的缺点,所以能不能经营好一段长久美好的情感,就要问自己是不是了解他(她)的缺点,而且能接受他(她)最大的缺点。”丹妮说,“五官决定是否相互吸引,三观决定是否长相厮守,姐弟恋与其他亲密关系一样,三观契合是最重要的,两个人要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合适的人无关年龄,

“姐弟恋”也只是婚恋模式中的一种。

所以,

屏幕前的你如果遇到了合适的他,

就大胆心动、大胆恋爱吧!

为什么现在差十几岁的姐弟恋多(姐弟恋比例持续攀升)(5)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

素材来源:正观新闻、今日女报

编辑:姜玉函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旗下融媒体平台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