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谈他的话剧(65岁的喜剧大师陈佩斯)(1)

大咖档案

陈佩斯,1954年出生,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他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陈强之子,上世纪80年代,以“二子”形象深入人心,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喜剧系列电影“二子系列”。1984年至1998年,他曾11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2001年,改行话剧表演创作和研究,创立的大道喜剧院亦同时致力于培养喜剧新人。

喜剧《戏台》二度来渝巡演,时隔三年,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与陈佩斯再次相见。标志性的光头依然有着优美的弧度,思维敏捷、妙语连珠,但眼前的喜剧大师苍老了不少,时光染白了他精心修剪的山羊胡与一双稀疏的眉毛,淡淡几点老年斑也已爬上眼角。

苍老也可能只是外形带来的错觉,《戏台》之上,他65岁的身体会爆发出令人叹服的活力。在接下来的连续两晚演出中,陈佩斯的演技会让你彻底忘了他的年纪,一招一式,一个表情,一句台词都仿佛自带追光,观众眼睛难以从他身上挪开。“班主”命运跌宕起伏,演出时酣畅淋漓,落幕方才长舒口气,浑身快意,如清风徐来。

剧场里的观众并不知道,舞台上的陈佩斯其实是在带病“蹦跶”。“最近身体不太舒服,前一站成都演出时已经病了,紧接着重庆这两场也是带病登台。”他说。“65岁的人了有必要这么辛苦?”我问。“确实有点辛苦……嗨,但这也没什么,因为这是我的本分。”他稍稍伸展一下,往沙发靠了靠,摸摸光头,笑了。

“感恩上天给了好运”

陈佩斯谈他的话剧(65岁的喜剧大师陈佩斯)(2)

陈佩斯的胡子已经花白

已经过了六十耳顺的年纪,陈佩斯与他的父亲、表演艺术家陈强长得愈发像了,也与1984年初登央视春晚时那个夸张滑稽的愣头青“二子”愈发远了。看上去他总一脸乐呵,慈眉善目地笑着,讲话气定神闲,声音不大,却在不动声色间让人舒坦。

这次来重庆的安排可谓密集,7号《戏台》见面会,8号、9号连续两晚演出,10号跟二子陈大愚出席活动分享喜剧艺术,也算为接下来将来渝演出的《老宅》《托儿》《阳台》三部戏预热。

不演戏时的公开亮相,陈佩斯的装扮毫无气场,宛如居家老伯一样,甚至一件米色秋衣套件敞开的深色夹克就来接受采访。“别见怪啊,随便聊聊,咱都放松点。”他舒舒服服地坐在记者对面,双手交叉放胸前,面带微笑。这一聊,话题竟飘回到1973年。

在通过1984年春晚家喻户晓之前,陈佩斯出道其实更早——1973年,八一电影厂准备招收新学员,老演员田华破例让陈佩斯试试,结果获得了全票通过,陈佩斯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追随父亲陈强走上了艺术道路。1980年,父子俩首度合拍电影《瞧这一家子》,并凭此片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我从事表演确实是有机缘,因为父亲吧,我做这行一开始是有些光环的,这一干就四十多年了。”陈佩斯坦言,几十年来一直得到观众喜欢,他很感恩,“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我们的创作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一直强调服务这一点,我们不是去做观众的上帝,不是做他们的精神导师,而是为他们服务的。”

陈佩斯说,他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几十年的艺术生涯是顺风顺水的,“过去在电视上大家认可,现在演话剧也有那么多观众支持,呵呵,我运气不错,我特别感恩上天给了好运气,人要知足嘛。”说完又笑着补充,“当然也分不开个人的积累和努力,否则不可能碰上(好作品),碰上了也完不成。”

在远离电视的这些年里,坊间对于陈佩斯的生活有过诸多揣测,甚至关于他“事业不顺带上妻子深山种树”的传闻都有板有眼。然而真实情况不过是他选择了另一个方向,从2001年起,陈佩斯潜心话剧表演的创作研究,一手创办了大道喜剧院,致力于培养喜剧新人。从电视小品回到了戏剧舞台,陈佩斯的日子,不是忙着率“陈家班”全国各地巡演,就是在温榆河畔的大道戏剧谷教书排戏。

“培养好演员只能靠‘碰’”

陈佩斯谈他的话剧(65岁的喜剧大师陈佩斯)(3)

陈佩斯对自己的这部《戏台》非常满意

对于《戏台》这部被他自己称为等待了60年等到的好戏,陈佩斯觉得,再怎么赞美都是不够的,“台上角色受的磨难就好像折磨我自己一样……演了几十场之后慢慢就好一些了,从人物里就能够出来了,跳出来,能够更客观去看这个生活。就好像经历了磨难,自己也就看淡了生活一样。”

角色带给演员的感受如此强烈,但他并不认为戏中“班主”折射着自己,“我只是与戏中的班主身份一样,这些年来我也扛着戏班在走,但他的生活比我难太多了。他经历的是生死磨难啊,我自己遇到的也就不叫事儿了,很正常,真是这样。我演他的次数多了,自然就把自己的经历看透了,相比我的角色来说,我的个人经历真的很苍白了。”

坦荡荡侃侃而谈,完全没有老艺术家派头,陈佩斯起初说“随便聊”,真聊起来便很快进入一种惬意放松的状态。不过或许真的是上了年纪,不经意间他偶尔也会给人一些过于松弛甚至一切随缘的佛系印象。这倒与坊间流传的他教课时的严厉似有鲜明对比。

这些年,大道喜剧前前后后培养了两百多个学员了。据说每一个当过他学生的人,都知道他严厉,身为大道喜剧一期学员的儿子陈大愚还曾在节目中控诉,父亲的严厉让他崩溃。他说父亲平时在与自己和徒弟们的交流不仅不苟言笑,而且对于大家无论是在生活作风还是艺术追求方面都有高标准,倘若不合要求,一定少不了一顿斥责。

陈佩斯谈他的话剧(65岁的喜剧大师陈佩斯)(4)

陈佩斯、杨立新等与重庆观众合影

似乎很为艺术传承操心?“好演员确实越来越难找,所以需要我们手把手教”,回答这个问题时陈佩斯并不急躁, “就像几年前我们排《戏台》,很多演员是新招募的,没演过话剧或者演得很少,还有干脆只是戏曲演员,怎么办呢,大家凑在一起就需要有一定经验的人去带一带,帮一帮,像话剧经验最丰富的杨立新老师,我们都是手把手带出来的,舞台动作都是扯着走的,两百多场下来才逐渐熟练了。”说完又补充一句,“看得出大家的成熟,当然离高标准还有距离,相当的距离。”果然是严师。

但在现实面前,严师也多少有些“佛系”。被问到该如何去发掘并培养优秀话剧演员时,陈佩斯连用了几个“碰”字,“没办法,只能去找、去碰,碰运气吧,好的话呢就碰上了。每年都去碰一碰,碰上几个就碰几个,想认真做的人还是很多的,只是真正有条件、有天赋的好材料太少了,这东西很难碰,偶然性太大了。”

他认真地说,“现在很多演员的主要精力在拍电视剧、电影上,甚至一些优秀的话剧演员也把重点转向影视剧,话剧比例很少,这也没办法,生活现实就是这样。坦白说我也不期待更多演员回到话剧,大家有自己的选择,那么我们就尽可能去碰到好的种子,我们手把手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戏剧工作者的担当,有这个(担当)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对话》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重庆话曾在不少喜剧影视剧里出现,并被全国观众喜欢,你怎么看待方言与喜剧的关系?

陈佩斯:喜剧和观众有一个接受距离问题,这让母语在喜剧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方言可以给喜剧添彩,重庆话也是这样。我觉得每个地方的朋友都可以尝试用方言或者说母语创作。但需要提醒的是,大家不要颠倒喜剧内核和方言之间的轻重关系:喜剧是一个有情节、有冲突、有故事的世界,其内核不能变,而方言只是添彩而已。因此,做喜剧最重要的是抓住喜剧中最核心的东西,这一过程需要在实践中完成,重庆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创作并试着表演几段,实践之后再来理解这个比什么都强。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你来过重庆不少次,对于重庆文艺发展有何建议?

陈佩斯:2015年也来演出《戏台》,那次是在江对岸(重庆大剧院),这回到了市中心(国泰艺术中心),说明咱们重庆的文化事业在前进(笑)。我个人感觉可能重庆原创的文艺作品在全国来说辐射力相对弱一些。我们作为西南数一数二的重镇,过去也有非常深厚的戏剧传统,在舞台上还需要有更多有影响力的作品才好,希望有一天重庆的好作品像我们盖的大楼一样鳞次栉比,那一定是重庆人民的最大福气。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赵欣

陈佩斯谈他的话剧(65岁的喜剧大师陈佩斯)(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