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单字临习要点:书shū,書,聿者。形声。从聿,者声。聿( 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1)

临习要点如下,用心分析如图所示,你会发现,这个字是有其规律的,根据这些规律,你将获得这个字的书写技巧,用心分析,事半功倍。

一、体会1、2、3、4的中心点连线。

二、体会5、6、7的连线。

三、体会12、13的关系。

四、9、10、11为虚,其它为实。

五、8出头尽量短。

六、此字为倒三角形。

七、此字为内展外敛。

重点:一字之中,必有虚实对比,否则这个字一定是不美的。放,要懂得收;收,也要懂得放。这样写出的字才会有内涵,才有灵魂。

建议使用中、短锋兼毫毛笔,全程侧锋行笔及使转,用气带动腕以上力量书写,切勿用手指书写。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2)

《书谱》单字临习要点:谱pǔ,譜 谱諩。形声。从言,普声。本义:记载事物类别或系统的书。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3)

临习要点如下:写好一个字,一般情况注意三个方面即可把握一个字的大概

一、模块,如图中左(黑色)、右(红色)两种颜色即代表这个字是可以分成两个模块的,这样在整体的结构上就确定了这个字的基本框架。

二、留白,一字之中,一定要有留白(虚)的地方用来与黑(实)的地方产生对比,从而形成视觉上感受到的美。如图11、12及其它白圈处,这些白的留出正是为了与旁边黑的地方产生对比,从而产生视觉上的美感。

三、取势,即形成字的“法”的条件之一,如图中红色:1、2、3的关系;3、4、5的关系;6、7、8的关系;当然,还有很多细节但又非常重要的地方我没有标出来。这样的关系形成了势、形成了法,字活了、耐看了。

注意了以上三点,其实上就事半功倍了,其它的就是细节上注意剖析了。

此字为左右结构,也是由左右两个模块组成,内展外敛,注意黑色13、14、15出头一定不要太多,以保持字的内展外敛之风格。这样的字,显得饱满、精神、耐人寻味。

以上读帖的方法,切不可小觑,因为没有这样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早晚有一天还是要回来重新学过的,学得像才能得到的更多,但是学得像就一定离不开非常细致的剖析,孙过庭《书谱》有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注意,下笔前一定要在脑海里形成这个字的完整形象,包括每一个细节,这样下笔才胸有成竹,笔画之间的气息才会连贯,否则提笔忘字,则会气息全无。

用笔上,选用中、短锋兼毫,侧锋出锋入纸,以气带腕、以气带臂来行笔,尤其是使转处切勿用手指挑过,一定要用腕以上之力以气带过,这是重中之重,很多人写了一辈子可能这一点都没有整明白,切记切记。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4)

《书谱》单字临习要点:卷juànjuǎn,㢧倦卷婘巻弮捲衮。形声。从卩(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劵( juàn)声。( quǎn)本义:膝曲。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5)

临习要点:上篇文章我们强调过,写好一个字,或者说临好一个字,我们要注意三大要素,那么,这个字就可以写得八九不离十了,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分享这三大要素。

一、模块,图二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字整体上可以分成黑、红两个模块,那么具体以何种标准来定义或者说来找出这种模块呢,我的方法是找出几块“黑”的地方,也就是笔画较密的几块,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方的黑色区域与下方的红色区域,我们姑且可以看成是两个模块,这样区别的好处是:1、方便记住整个字中哪几块是密的地方,这样这些地方就可以写得紧凑一些,其它地方就可以自由地去放开写了,因为其它地方都可以写成相对留白。2、在临帖时,这样的好处是一眼就可以看到这个字的核心结构是分为哪几块的。

二、留白,图二中可以看到,8、9、10、11为整个字的核心留白部分,其与中间及下方的黑(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美感由此产生了。有人说,我就是不留白行不行,答案是:不行。因为我们研究所有的古帖的任意一个字,无论是楷、行、草、隶、篆等都必须符合这个基本特点。

三、取势,图二中2、1连线方向,4、3连线方向,以及出5的方向则是对上一个字的呼应。在这里,也非常有必要强调一下,高手书法,在一个字中的各笔画之间,或者字与字之间,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会处理好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如图三所示,2的起笔与竖(1)的呼应关系,5与4的呼应关系,3、4、7、8的呼应关系,这样两个字就血脉就通了,字与字之间贯气了,而图三中的6的出锋,又为与下一个字的呼应关系埋下伏笔,以此类推,字数多起来后,行气也就出来了。

注意:1、图二中蓝色虚线内的部分,一定要围绕着5与7这根中轴线(为了美观,图二中没有画出)进行抱团,此字结构为内敛外展,因为蓝色虚线内是这个字的敛的部分,所以要写紧凑了。2、图二中5的出头切记切记不要太多,否则会破坏整个字的风格及稳定性。

分析完了以上特点,闭上眼晴,若能清晰地“看”清这个字,就可以动笔了,否则,不要急着动笔,要不然你在书写过程中可能会看一笔写一笔,这样写出的字就会血脉不通,毫无精神了。这一点,往往也是很多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对于某些高手,这点依然是大忌。

工具上,前几篇强调过,中、短锋兼毫即可。书写时坐姿端正,以气运笔,以腕使转,握笔切勿太紧、太死,要以气握笔,即紧不伤杆,抽不得出。转折的地方,一定要用气带动腕来切换笔顺,必要的情况下,以气带动肘、臂、肩共同作用,方可写好一个字,切不可用指使转,否则,线条疲软、病态百出。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6)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7)

《书谱》单字临习要点:上shàngshǎng,丄上。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8)

临习要点:结字三要素

一、模块,如图二所示,上下可以看成“卜”、“一”两个模块。13/35=35/15=0.618,62/27=27/67=0.618,3、2两点皆为黄金分割点,故看起来产生美感。另,4与7在一条垂直线上。注意:31处出头切不可太高,否则字就不美了。

二、留白,9与10为此字主要留白处。注意:5、6的纤带关系,以及竖与下方长横之间为虚接关系。

三、取势,上短横为右上收笔,回锋虚带至竖的起笔,产生动态,下方长横收笔为向右下平收,形态上与上短横相背,产生动态。

注意要点总结:1、竖与长横之间的纤丝。2、竖与长横间为虚接。3、短横上翘,长横右下平收。4、黄金分割点的把握。5、空间上的虚实,即多体会留白处。至此,字就灵动起来了。

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有朋友说,你这样是不是过度解读了?答案是:NO!学书35年,若是一开始,我可能也会这样认为,甚至前20年我都会这样认为。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曾经认为不重要的细节,在数以千百次计的失败后,得到的道理原来是那么的至真至纯,那就是:细节决定成败。没错,这个道理看起来似乎谁都懂,但是用在书法学习上,可就远远没那么简单了,因为在多数时间,细节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故孙过庭在《书谱》中也非常认真地告诫我们:“磋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几十年走过来,无数箴言被一一验证。故,学书无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放弃走捷径的念头,脚踏实地。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书法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阁下若真想学到真本事,那么就不要再认为是过度解读了,因为每一个字,都是这么练过来的。

(注:将来会同步出品《书谱》示范视频,让大家看到这些细节在书写中的重要性。)否则,在你将来失败千百次后,你还是要回头重新来过的,那时,你必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慨。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届时,岂不悲乎哀哉。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9)

《书谱》单字临习要点:夫fúfū,伕夫趺。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 zān),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本义:成年男子的通称此处为:夫 fú助词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夫秦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径》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宋·苏洵《六国论》夫战,勇气也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10)

临习要点:

一、注意图二中的7、4、8连线的大三角框架,这是这个字的主要框架。

二、注意两条划线之间区域及其内的笔画运行规律,此区域可以理解为实的部分,与10虚的区域产生对比,这就是所谓的虚实对比,美感产生,此书法之法1。

三、1、2、3连线在同一线上,此书法之法2。

四、8、6、2、4连线在同一线上,此书法之法3。

五、9部分出头切勿太长,否则字将失去动感。1、6部分也尽量短点,短的标准为:1为5、6连线的黄金分割点,具体可见我们上篇文章中关于“上”字的解析中所讲到的黄金分割法。9的出头部分道理亦如此。

大家可能觉得这样分析太细了,其实,还有很多我没有标出来,其实这些细的地方是客观上需要注意的,若大意了,就不可能写出如此神采。当然,在长期的训练中,我们要懂得举一反三,科学用“法”,切不可死学。何为法,就是书法美的形成逻辑,这种逻辑可以变化出无穷无尽的、且具有美感的字。若不能灵活消化,死学单字,而不去思考背后的“法”,你可能永远只会写这一个字了,那是所有书者的大忌。那么形成书法美的因素有哪些呢?大致有:粗细、长短、浓淡、干湿、虚实、黑白、正欹、大小、曲直、方圆等等,反正都是对比性质的,因为美都是对比出来的,有对比才形成了美。所以,一字中,切忌有同大、同长、同宽、同高、同形等笔画或模块出现,这些都是大忌,这些一定要注意。

全程侧锋、勿重、勿躁、勿轻滑、以气运腕、笔随心走,方可力透纸背。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11)

自zì。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同本义自,鼻也。——《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始;开头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起源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又如:自顷(近来)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12)

临习要点:

一、模块,此字为独体字。注意黑白关系。

二、留白,注意8、9处留白。3、4两连点靠右下,即“自”内留白区域的右下方且与6、7处实接,这是为了与8、9留白处产生对比,进而生成美感。切不可居中。无论是上下还是左右都不可居中,否则此字必呆,没有灵气。

三、取势,此字上窄下宽,3、4两点的取势方向上与竖的起笔产生呼应,其势形成、动感形成。

注意:左边竖向短横过渡段收笔与7、5至收尾段,一定要以气带腕使转,才能写出此笔画的力感、质感,这点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13)

古gǔ。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临习要点:

临习三要素:模块、留白、取势。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14)

一、模块。首先,我们可以把这个字看成十、口两个模块,且这两个模块产生了上宽下窄的对比关系。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书谱》中99.9%的汉字里,都是可以分成若干个模块的。

如图二,我们用红色部分标出来。每个模块之间,必然有留白来隔开每个模块,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可以快速确定某个字的结构 ,为以后自己抛开字帖自由写字时,提供了结字逻辑上的参考,若掌握得好,可以随心所欲去布局任何一个字了。

二、留白。前面我们说过,留白是每个字中必然要处理的部分,因为有笔画经过的地方,必然是实的部分,而留白,就是解决虚的部分,虚实的同时存在,才有了美感。我们在临写某字的时候,如果老是临不像,我们不妨多把眼光注意到白的地方,这样往往更能把握住字的结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计白当黑。

计白当黑是清邓石如论书法艺术美的创造法则之一。指将字里行间的虚空(白)处,当作实画(黑)一样布置安排,虽无着墨,亦为整体布局谋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出《艺舟双揖·述书上》:“是年又受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以其说验六朝人书,则悉合。”

要求书家不但具有驾驭线条运动的能力,还须具备把握空间切割的辩证眼力,利用留白及其形状不同来完成黑色线条之间的辩证统一,取得虚实相生、“知白守黑“的妙用。

所谓“肆力在实处”,“索趣乃在虚处”,在这“实里求虚,虚中求实”的矛盾法则之中,使实的线条(黑)之美在虚(白)的映衬之下,得到尽可能的显现。

在这单纯的黑与白组成的世界之中,实现一个简约而又精深博大的审美艺术境界,使书法艺术的布局达到实与虚、显与隐、有限与无限的高度统一,使欣赏者得到美的再创造的想象,获得无穷之趣、不尽之意。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15)

三、取势。这是一个在空间、笔画、形状、方向、位置等关系上的处理,谈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认为这是对古人法帖的过度解读、是一种巧合,但是天下无巧合,只有你在学习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后,你会清晰地发现,这一切绝对不是古人的信手巧合,而是千百次精准锤炼后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图二所示,1、2、3连线,以及3、4、5连线,二者的处理,目的是为了两个方面的处理:

1、保证实现上宽下窄的对比关系的形成,或者说是倒三角外形的形成。其间9的出头较短,也是为了不在横画之上方即9的两边产生过多的虚(白),否则这个字就会形散、神散。

2、保证实现与虚(7、8)实的对比关系的形成。这一段可能写的有点佶屈聱牙,但是你用心细读,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横与竖的交接中,6可以看作是165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这一点非常重要,计算如下:16段/65段=65段/15段=0.618。黄金分割点的定义,大家可以查一下百度,这里不作赘述,简单地说就是美点,即按此分割会使人产生美感。

要提醒注意的是:下方“口”字的书写全过程是用气带动腕力运动写出来的,而不是用指力写出来的,这一点在前几篇文章里也有强调过。

另,竖的出锋起笔是为了呼应上一个字,而3的出锋是为了呼应下一个字,临写时,注意联系上下字体会,如图三。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16)

之zhī。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临习重点:模块、留白、取势。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17)

一、模块。此字看起来简单,就是一个点加一个主体部分。但是我们细看一下,其实要写出它的精、气、神也并非易事。我们可以将大致的规律总结如下,下方我们一共找了五个不同的“之”字进行解析。结合自己的经验,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

1、我们来看1、2、3点的连线,我们会发现:假设以6为放射点,放射出白、红、蓝三条线,那么6、1、2、3将是中轴线。其与白、蓝两线将以红线为中轴的两边平均一分为二。

2、4为黄金分割点,将1、4、5直线一分为二,其规律符合黄金分割法:14段/45段=45段/15段=0.618。

二、留白。我们可以把假设的放射点6放射出来的以红线为中轴的两边都看作是留白部分。也就是说红线是实的部分,白红之间、蓝红之间都是白的部分(虚)。黄金分割加之虚实相生,美感产生。

三、取势。假设以6为放射点,那么点(1)的位置基本固定了,那么下方的实体部分只要在白、蓝两线内随便折腾都是对的。

注:1、4、5的连线中的黄金分割点效应,只是对应的重要部分,比如:“之”字的最后一笔过一些5的位置也是没有问题的,就像一个字的撇、捺往往只要不影响其重心的平衡,往往长一点点也没有关系是同一个道理,大家多体会一下。

另外,黄金分割点不一定一定要在右边,也可以是左边,也可以是其它的表达方式,只是一字之中笔画之间、模块之间必然会有一处甚至多处黄金分割行为的存在,这一点要在读帖《书谱》的时候多加体会。

再次强调,书法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不要认为古人的的哪一笔不重要,其实,有一天当你实在进步不了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影响你进步不了的就是你以前认为的那些不重要的细节。

所以,大家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找出其内在规律,久而久之,举一反三,抛开字帖时,才可以随心所欲地书写,且法度森严。

很多人写着写着就放弃了,也往往是因为平时不注意这些细节,认为这不重要那不重要,结果,越写越不像,越写越烦躁,最后只能放弃了。

古人之所以看似随手无意书写的,那是因为古人在万千次重复正确的书写之后才达到信手为之“随心所欲不逾矩”,这之前都是一个漫长的由错到正确,又由正确到巩固正确的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笔法上,以气运腕,点与主体部分一定要一气呵成,注意起收处的承上启下。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18)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19)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20)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21)

善shàn,善嬗譱。会意,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本义:吉祥此处动词

善于,擅长。有做好或处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善戏谑兮。——《诗·卫风·淇奥》大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秦皇帝惜其善击筑。——《史记·刺客列传》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明·刘基《卖柑者言》又如:善宽(善解;善于迎合);善丹青(擅长画画);善时(善于把握时机);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善喻(善于教喻);善贷(善于施与);善渊(善于保持沉默);善诱(善于诱导);善贾(长于贸易,善于做生意);善富(善于保持富有地位);善文(擅长为文);善化(擅长教化)

临习要点:模块、留白、取势。

一、模块。我们前面说过,要想快速把握字的结构,我们可以把字的密的地方可以看成是一个模块,有几处密的地方就有几个模块。我们看“原图”,不难发现,一眼看上去,中下方那一块是非常密实的,如“图二”红色部分非常紧凑,而上方非常宽松,发现这点,基本上我们就掌握这个字的大致模块特点了。

3是12线段的中间点,下笔必有由,故4的起笔朝向取法上取的也正是这个中间点,行笔方法5是对34段的延续,一直延续到转折6处。同样的道理,我们观察1578线段取法上也是这个道理,虽然这一切看似都是不经意的,但是这期间是有着联系的。

这一点是在长期训练的结果,就像我们说话一样,我们可能从出生到现在,谁也不会觉得说话有多难,但是在外国人眼里我们的中文是非常难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从小就说呀说的,直到今天,数以亿计的训练后,才有了今天语音表达的如此自然流畅。

写字也是一样的,我们在认知之上进行训练到了一定时候,它在我们的大脑里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下笔的时候就会自然地表达出来。所以很多初学的朋友认为“那只是古人随手写的,你干嘛这样过度解读一样。”是的,是随手写的,但是你只是看到了他随手,没有看到了他下功夫。

就像当今天社会,很多人向书法家求字一样,说:“你随手就写得非常漂亮,对你来说又没有什么难度,帮我写几件如何?”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都可以肯定你只是看到了他的字好,却看不到他背后下了多少功夫。这是不对的。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22)

二、留白。确定了模块之后,我们就要去找留白的地方了,以前我们说过,模块之间,都会有留白进行衔接或者对比。如“图二”所示,白色圈圈内皆是这个字的留白部分。

这些留白一定要与密的地方形成鲜明的对比,字才会好看,这是一种必然。留白的重要性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说过,详情参见“每日一字:古”中关于“计白当黑”的阐述。

当我们临一个字却怎么也写不好时,不妨看看白的地方,你可能会找到写不好的原因了。抛开字帖,我平时在写字时,任何一个字,要想写得好看,在处理这个字的写法时,一定要安排好一个字中留白地方,书法结构又叫“布白”,为啥不叫“布黑”?这就已经说明了留白对一个字的结构的重要性。

三、取势。一个字要想看着活,有灵气,取势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取势呢?“图二”中,我们假设黑、蓝区域的存在,那么,只要在这个区域内:

1、左右可以任性收放;

2、中间可以任性取法,如3456线段、1578线段,其实这些都是取法造势的线段。

3、上下可以任性开张与收敛。再如“图三”中,行气的形成,取决于上下字的中心线的关系,以及上下字起收笔的呼应关系,以及上下字的大字关系等。这些决定的势,形成了行气。

要点提示:要想临好一个字,或者说抛开字帖去写好一个字,对古人法帖的深研、细研,并举一反三是分不开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一种虔诚的态度。切不可认为这就是古人的“信手为之”。

吴wú,吳吞吴呉。(会意。从口,从矢。矢( zè),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 同本义吴国。公元222—280年孙权所建的国家。如:吴越(古代的两个敌对国家。借指仇人);吴歈(吴地的歌声);吴牛见月(吴地的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喘息起来);吴越气脉(比喻较高的水平和标准);吴头楚尾(指吴楚之间的地区)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23)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24)

临习要点:模块、留白、取势。

一、模块。像以前一样,我们一看上去,我们先确定“吴”字的模块可以看成是红色部分“口”与下方的蓝黑部分“天”,这是两个极为明显的模块。确定这两个模块后,我们来看看上下的关系:1、2、3连线与4、6、5连线,确定了上下两个模块的关系。

再次强调一下“下笔必有由”这个概念,在古人的法帖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字的起笔,一定是有其来路的,绝不是随意为之,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这一笔是从哪里来?为什么要从那里来?

研究这些细节的同时,我们仿佛在与古人对话,那种感觉可以让我们完全沉浸在那件作品的意境之中,身上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古人书写时那种气脉流动的感觉,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觉,三十多年的学书生涯中,无数次沐浴在那种感觉中,不能自拔。然而,一篇古人的作品,你若每次都能感受到这样的意境,这篇字你也很快就能得到其精神层面的东西了,姑且称之为“神韵”吧。总之,“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图一”中、蓝色部分在侧锋入纸后“用力”“扫出”,以气带动手腕完成使转向下运笔。粗壮的力感打破了上下线条的单调,与上下柔美的线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字生动起来。

二、留白。“吴”字为左虚右实,我们可以看到,实体部分基本在右侧的垂直线上,而左侧基本留白,形成了左虚右实的虚实对比,美感生成。

适合初学者临帖的作品(书谱单字临帖要这样)(25)

三、取势。除了1、2、3连线及4、6、5连线上的取势外,上下窄,中间宽;上下柔美,中间阳刚,“图二”中,“吴”字实体部分偏右,“郡”字实体部分偏左,“郡”在对“吴”的重心支撑上,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其实,在《书谱》中,字与字之间往往通过这种重心位置变化的处理,不但解决了字的生动、行气的贯通,更使得通篇气韵十足,观者回味无穷。

注意,一字之中切不可平均分布,要注意笔画之间、模块之关系的处理,如:黑白、虚实、重心、力感方向等。羲之有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点画耳。昔宋翼(钟繇弟子)常作此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