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产业联盟”闯出乡村经济新路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 通讯员李娟淑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根植发展基因的根本手段。静宁县四河镇通过统筹支配各类帮扶资金,向产业联盟注资,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带活乡村实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破局农村经济发展。

帮:帮带贫困户增收

几年前,四河镇大山深处的村庄,萧条而沉寂,精准扶贫以来,四河镇完善基础设施,硬化通村路和村组路370公里,全镇实现动力电和自来水通村率全覆盖,4G网络信号覆盖面达90%,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全镇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饲草玉米种植基地、养牛场、养鸡场、蔬菜大棚等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

奋力跑出产业振兴加速度(静宁产业联盟)(1)

四河镇张尤村新修的村部及文化广场。(资料图)


黄川村党支部书记周刚,领办创建了飞腾养鸡场养鸡场,按照扶贫政策,吸纳了全村40多户贫困户户均1万元的配股资金,发展林下养鸡,实现了贫困户分红,村集体经济壮大,养鸡场还为年老体弱的贫困户提供年工资2万元的固定就业岗位,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养鸡投资小、成本低、收益好,6月份开始搞林下养鸡,已向周边群众及县城市场销售1000多只,每只售价100元到120元。养殖场目前存栏2000只,还将扩大规模。”周刚介绍。

目前,由芦湾、田堡、黄川、麻岔、罗岔、大湾等11个村的村支部领办、贫困户生产经营的合作社发展林下养鸡产业,鸡存栏达到5万只,实现创收5万多元。

奋力跑出产业振兴加速度(静宁产业联盟)(2)

四河镇大力发展林下养鸡产业。


昔日解决温饱的“小杂粮”,如今变成了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故乡牌”小杂粮产业联盟,是在“产业联盟 党支部 合作社 贫困户”的运营模式下,由19个村支部领办的产业联盟,集合作社、产业基地、加工企业、扶贫车间于一体。各村通过“物资补、技术扶、奖励促”的办法,鼓励村民种植荞麦、白谷、莜麦等小杂粮和饲草玉米3万余亩,吸纳2000多户贫困户成为合作社社员,730户贫困户参与种植,通过扶贫车间加工,产业联盟出售小杂粮3万多件,创收600万元。

培:培育产业种植能手

四河镇党委、政府着力将乡村能人吸收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让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引领带头。石河村村干部领办的合作经济——泽润种植养殖蔬菜大棚,主要针对没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蔬菜大棚生产技术,培育一批乡村特色产业种植能手。

奋力跑出产业振兴加速度(静宁产业联盟)(3)

石河村泽润种植养殖蔬菜大棚。(资料图)


该镇外派石河、田堡两个村的28位贫困户赴陇东学院进行为期两周的技能培训,回来后被聘为大棚固定工人正式上岗,每人包揽一座棚的蔬菜生产。蔬菜基地占地36亩,包括28座蔬菜大棚和2个保鲜库,以辣椒、西红柿、西兰花、娃娃菜等蔬菜种植为主,建成投产以来,蔬菜销售兴旺,已出售7棚菜。

贫困户马耀龙告诉记者,大棚建设中流转的土地中有他家1亩地,每年付给他流转费500元,他在棚里干活每天能挣70元,今年已挣了6000元。据石河村支书石东泰粗略估算,大棚投产以来,用工已超500人次,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发展蔬菜产业中受益。

奋力跑出产业振兴加速度(静宁产业联盟)(4)

大棚以辣椒、西红柿、西兰花、娃娃菜等蔬菜种植为主。


引:引进生产经营能手

四河镇按照“产业公司 联合社 党支部 合作社 贫困户”运行体系,新建了“老乡牧业”岘口养牛示范基地,以及涧沟、豆河等12个养殖小区,采取购牛托管、联户代养等措施,把养牛基地、养牛小区和贫困户分散养殖紧密联合起来,建成百头养牛示范社6个,先后引进基础母牛1033头。


奋力跑出产业振兴加速度(静宁产业联盟)(5)

养牛场用工全部聘用当地贫困户。


其中,引进的“老乡牧业”占地70多亩,涉及14个村支部11家合作社,采取“支部联盟 党员联户 产业联建 利益链接”,形成了“加大帮扶建好场、整合资源用好棚、产业扶持种好草、聚合财力养好牛。”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全镇最大养牛场,存栏600头牛长势良好,将助推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老乡牧业”牛场负责人苏玉春介绍,肉牛市场销售稳定,这几天将150头育肥牛发往广东。养牛场现有固定用工7人,每人年薪按照3万元支付;临时用工20多人,全部是当地的贫困户。


奋力跑出产业振兴加速度(静宁产业联盟)(6)

“老乡牧业”已成为全镇最大养牛场,在栏600头牛长势良好。(资料图)


目前,镇里兴起的飞腾养鸡场、老乡牧业、泽润蔬菜大棚等,按照“产业公司 党支部 合作社 贫困户”的运营模式,赢利分红结构中,贫困户可以获得分红,村集体也有进账。这种产业扶贫实践,吸引了更多乡村优秀人才回流,带动了个体资本流入,盘活了农村经济市场,让贫困户尝到甜头、脱贫致富有奔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