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是2002年由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执导(就是里约奥运会的总导演)的一部惊悚电影。电影改编自半自传式小说《God's Town》,于2002年8月30日巴西上映。

罗西尼亚贫民窟特点(上帝之城巴西贫民窟的真实写照)(1)

《上帝之城》中的主角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地方。上帝之城是60年代巴西的一个贫民窟,从80年代起这里变成了里约热内卢最危险的地方。影片中讲述了很多人的故事,但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告诉我们的,一个出生于贫困家庭的黑人小孩,他生存的环境中充满了暴力,他没有任何可以逃离的机会。但是,他观察和探索社会的方式与其他人不同,他对现实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他拥有一双善于发掘生活的艺术家的眼睛。最后,他成为了一位职业摄影师。这也许是他的救赎。

罗西尼亚贫民窟特点(上帝之城巴西贫民窟的真实写照)(2)

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为了让整部电影更客观更贴近写实基础,大量采取非专业演员真实演出。影片里所有的业余演员都是来自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剧组先从里约各处街头找来了400多名非专业演员,经过训练后再选出200名合适人选,依照差异分成8组,再经过两个月的专业演员课程。最后,再从中挑选出110位12到19岁表现最出色的人选,安排他们接受8个月密集的演员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淬炼出最真实最生活,再将其融入剧本。

罗西尼亚贫民窟特点(上帝之城巴西贫民窟的真实写照)(3)

拍摄过程中,导演更讲究非专业演员的临场即兴演出,使电影拥有更贴近市井面貌的写实风格。比如影片中,当Buscape的兄弟Marreco被他们的父亲扇了耳光后,Buscape开始嘲笑Marreco,而这个场景里的很多对白都是演员们即兴的表演,并没有出现在剧本中。

团伙作案前的祷告也并非剧本原意,而是其中的一个业余演员以前真正参加过作案团伙。他告诉导演,如果不祷告就没法面对对手。出于真实性的考虑,导演听从了这位演员的建议,将祷告仪式加到了影片中。

罗西尼亚贫民窟特点(上帝之城巴西贫民窟的真实写照)(4)

还有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小男孩丢掉了他的拖鞋,而后又回过身来捡,这是剧本里不曾有的,而是小男孩在拍摄过程中的一个小失误。为了表现小男孩的现场感,导演没有停止摄像机,而是抓拍住了小男孩丢掉拖鞋后的真实反应。

罗西尼亚贫民窟特点(上帝之城巴西贫民窟的真实写照)(5)

电影大部分是通过讲述来进行的,导演用第三人称视角来讲述关于上帝之城的罪恶,而导演这样做的用意我会在下文提到《上帝之城》是里约热内卢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个原因才是它成为了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影片。影片故事横跨了30年和一成串角色,还让一个名叫“天主之城”的巴西贫民窟活灵活现起来。一些尝试描写巴西现状的小说并没有体现其真正的动荡局面。日益加速的社会分裂使暴力犯罪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

罗西尼亚贫民窟特点(上帝之城巴西贫民窟的真实写照)(6)

虽然故事时序漫长,角色众多纷杂,但导演就有办法把这些人的篇幅都浓缩的恰到好处,每一个静止 画面和字幕都有画龙点睛之效,每一个镜头都工于心计到让我怀疑他到底来回梭寻地剪过多少次,去芜存 菁外加风格统整,从头到尾的青少年械斗暴力,就连偶有的谈情说爱也被一群新兴的小鬼头破坏,而导演 竟还不忘幽默的点缀了几个笑话。

罗西尼亚贫民窟特点(上帝之城巴西贫民窟的真实写照)(7)

这部电影用的是剧情片的外壳,内里却是用纪实片的手法拍摄的,影片大量运用特写和摇晃的跟踪镜头拍摄,还有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增加影片的真实感,在观影的同时能更好的融入进去。

罗西尼亚贫民窟特点(上帝之城巴西贫民窟的真实写照)(8)

上帝之城是全片最大的讽刺,无孔不入的犯罪正是由这片土地所滋生的,上至成人,下至孩童。他们并不像港片那般的义气壮志,每个人都是自私丑陋的。生命对于他们而言不值一提,当然自己的生命除外。

罗西尼亚贫民窟特点(上帝之城巴西贫民窟的真实写照)(9)

枪支,抢劫,强奸,杀人,毒品。各式各样的犯罪在这里肆意增长。即使是警察,也只敢在枪战结束后来收个尾。这并不是在夸大上帝之城,因为导演的初心就是真实。试想就连《中央车站》这样温情的电影,巴西人们都敢当街杀人,可想而知那时候的巴西有多么乱了。

这里是“上帝之城”,也是罪恶之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