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华罗庚勤奋的故事(数学巨匠华罗庚)(1)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 191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原所长;华罗庚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并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被誉为“人民数学家”;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1985年6月12日下午4时,在东京大学演讲时,由于突发急性心肌梗塞,于当日晚上10时9分逝世,享年75岁】

数学家华罗庚勤奋的故事(数学巨匠华罗庚)(2)

一、求学生涯

华罗庚于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的个小村镇。华罗庚的家境贫穷,一家靠父亲华瑞栋开的一个小杂货铺维持生计,7岁时进入金坛小学,但因年少贪玩,仅仅拿到了小学的修业证书。

1922年进入刚开办的金坛中。在该校遇到了他的恩师——数学老师王维克。在王维克老师的悉心培养指导下,华罗庚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为日后成为著名数学家打下了基础。此外,华罗庚早就养成了在缺少参考书籍时自己钻研自学的习惯。在他的一生中,善于在缺少文献的情况下开动筋处理问题就成了他的首要原则。

1925年夏天,华罗庚以优异的成绩在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毕业。

当时,他的家庭经济日渐拮据;家里已无力供他去外地续读高中。正当父母为华罗庚的读书问题进退两难之际,得知黄炎培先生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招收贫苦人家子弟,收费十分低廉。 经友人帮助,通过报考,华罗庚第一次离开故土,只身去上海求学。

虽然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费很低,但日常的生活费用对华罗庚来说还是太高了,这迫使他不得不在差一学期就要毕业时辍学了。

于是,他只好在1927年回老家帮他父亲经营杂货店。就在这一年他与同乡同齡的姑娘吴筱元(1910—2003)结婚,并很快有了两个孩子。

二、自学之路

华罗庚从王维克老师那里借来一些数学书籍,在杂货铺忙里偷闲,抓紧一切可用的时间钻研数学。就这样,他用 5 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9 年,19 岁的华罗庚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病程长达半年之久,造成了他左腿终身残疾。走路时,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而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华罗庚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发誓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1929年,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起初,由于他研究的一些数学问题基本都已被国外一些专家证明过了,因此,他投向一些科学刊物的稿件屡屡被退回。不过,这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稿件上的内容都是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参考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后来,他终于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就在 1930 年的某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在办公室看《科学》杂志的时候,发现一篇名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问身边的同事:“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

周围的人摇摇头。

熊庆来继续问:“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

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庶务员。“

熊庆来不禁惊叹: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如此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要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并且打破常规,让华罗庚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当馆员。

这时,华罗庚只有 21 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从此,华罗庚的人生开启了“开挂”模式!

1933年,华罗庚又一次被破格提拔,做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助教,最后成了清华的教授!

1936年,华罗庚受到数学家维纳的极力推荐进入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两年。

在剑桥大学的这两年,华罗庚受到了很高的赞扬,称他的每一篇论文都是一个博士学位!

但就在华罗庚最辉煌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决定回国,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求学位的。”

他除了做学术外,将更大的热情放到为国家培养数学人才上,比如后来在数学界取得卓越成就的王元、陈景润、闵嗣鹤、钟开莱等,被舆为“人民数学家”。

因为华罗庚知道,只有培养出人才,才能让中国的数学远超世界水平,的确,数学对于一个国家非常重要,因为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由于华罗庚工作极忙,无暇给子女以更多的关心和教育,于是培养子女这一重任落在了夫人吴筱之的肩上。

数学家华罗庚勤奋的故事(数学巨匠华罗庚)(3)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一家迁居到了北京,夫妇依然相濡以沫。吴筱之不仅操持家务,还帮丈夫抄写论文和书信。一旦客人来家,吴筱之便代他承担起待客的各种杂务;而当他外出开会、办公时,又总是将他的拐杖、香烟和帽子拿出来,一递到他手上。

鉴此,华罗庚的亲朋好友曾问吴筱之:为什么对丈夫关心得如此周到。她的回答是:"我能帮他一点忙,他就少操一点心,为国家多出点力。"

据华罗庚小女儿华密回忆,她许多年后在整理父母遗物时,发现了二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信。当时,华罗庚组建了一支小分队,到全国各地推广统筹法、优选法。他走到哪里,妻子的关心就跟到哪里。在一封写于1974年11月1日的信中,华罗庚对妻子说:“今天12时多安抵洛阳,在车上发现包中有糖,还是一盒鹿茸糖,你的关心,感动了我。 ”学生裴定一回北京,华罗庚请他带回对妻子的问候。在1977年3月12日的信中他写道:“现趁裴定一同志来送重要公文之便带上丝棉被絮一条及山萸肉一包,都是买来的。特别是山萸肉,可能学名是山茱萸肉,对你的健康合适,可以泡水、长喝。 ”

60年代中期以后,华罗庚一度受到冲击。但吴筱之始终坚定地站在丈夫身边。可以说,华罗庚经历的每一段困难时光,妻子吴筱之都是他最坚强有力的支柱。

令人遗憾的是,华罗庚与妻子的爱情结局并不完满。由吴筱之在那个年代中受到了很大的精神刺激,缺乏安全感,晚年不愿意让华罗庚离开自己。而华罗庚因对数学事业的痴迷不能陪伴妻子,最后在子女的调停下只好分居,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华罗庚与妻子吴筱之婚后共育有3男3女6个孩子。三个儿子分别是华俊东、华陵、华光;三 个女儿分别是华顺、华苏与华蜜。

1985年4月,在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华罗庚被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受邀去东京大学进行学术演讲。已是满头白发的他拄着拐杖站在演讲台上,讲到激动时把手里的拐杖直接当作教鞭。精彩的演讲,收获了台下听众的阵阵掌声。

可演讲结束后没多久,数学大师华罗庚就因心肌梗塞于当天晚间去世,享年75岁。

数学家华罗庚勤奋的故事(数学巨匠华罗庚)(4)

后来国家考虑到华罗庚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想为遗属吴筱之分配一套大些的房子。但被同样品德高尚的吴筱之拒绝了。

吴筱之住在充满两人回忆的老房子里度过了余生。在她去世后,儿女们遵从她的遗愿,将她的骨灰与华罗庚合葬。这对分离多年的夫妻终于得以重聚。

参考资料:中国人物网、百度百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