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近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非凡十年出彩许昌)(1)

9月23日上午,中共许昌市委召开“非凡十年·出彩许昌”生态文明专题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韩军民就许昌市十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做了介绍。

漯河市近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非凡十年出彩许昌)(2)

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 韩军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许昌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以攻坚的决心和持续奋战的精神状态,突出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环境质量大幅改善,许昌天更蓝、水更绿、土更净、城乡更美丽了。

这十年,我们坚持高位推进,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亲自担任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统筹协调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地各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责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环保公众参与度越来越高,推动绿色发展的主动性显著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和行动。

这十年,我们坚持聚力攻坚,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明显增强。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攻坚克难,加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重点领域强化环境治理,全市空气、水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十年来,空气质量大幅改善,2021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46%,PM10平均浓度为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在常规污染物中降幅最大,比2012年下降75%。十年来,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2016年以来,国控断面达标率连续6年保持100%,特别是清潩河,水质从2011年的劣Ⅴ类提升到目前的Ⅲ类,水质达标率从16.7%提高到100%,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年均浓度下降80%以上。十年来,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推进,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健全,在全省率先实施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并通过省级验收,率先全部完成纳入管理系统的疑似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未发生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事件,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在全市的不懈努力之下,“蓝天白云、碧水绕城”由“奢侈品”变为“日常品”,屡屡刷屏朋友圈,描述的“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美景在许昌已然实现。

这十年,我们坚持源头发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加快,引导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55项建设指标全面达成,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再生金属产业循环利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多元融合的“无废文化”传承模式、“无废经济”市场体系建设模式4项经验在全国推广,走出一条独具许昌特色的“无废之路”。绿色制造示范成效明显,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纳入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市A级、B级和绩效引领企业达到8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实现“四绿”全覆盖。完成全域烟炕“电代煤”改造,中心城区生活垃圾资源综合利用覆盖率达59%,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达100%,圆满完成巡游出租汽车改革更新。通过推动结构调整,绿色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这十年,我们立足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水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

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成功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是全省首个、全国第二个通过验收的“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心城区建成110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大型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城市水系格局;扎实开展“四水同治”,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出台全市首部涉水法规《许昌市中心城区河湖水系管理保护条例》,致力打造全市域造福人民群众的幸福河湖。目前,我市已建成了以市本级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周边县域城市为节点,拓展延伸覆盖乡村的全市域水生态文明格局,城市宜居度、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这十年,我们坚持主动作为,环境治理体系日益健全,生态环保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制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健全了部门考核办法,进一步压实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责任,全市攻坚合力持续增强。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相继颁布《许昌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许昌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等地方条例,实施“三线一单”、排污许可制、环保信用评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等一批环境管理政策。生态环保督察走深走实,中央、省委环保督察6轮次交办整改任务186项、群众举报件908件,全部完成整改并销号,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得以解决。严格执法监管,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持续保持打击环境违法的高压态势。

这十年,我们坚持服务大局,保障经济发展坚定有力,为企优环境氛围更加浓厚。

生态环保领域57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行政许可事项承诺办结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40%左右,企业时间成本极大节约。动态建立重点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清单,专人对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制定11条措施助力稳经济,生态环境多要素服务保障项目早落地。优化执法监管方式,公布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开展“无打扰”执法,推行生态环境免予处罚制度,对10项轻微并能及时纠正、且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免予处罚。今年以来,依托“企业服务日”和“万人助企联乡帮村”活动,解决企业环保难题,累计对941家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及培训,收集、解决企业反馈问题104个,为我市企业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现场记者提问

大河报记者提问:

十年来,许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显感觉天更蓝了,水更清了,雾霾少了,身边的环境更加优美,许昌的“颜值”越来越高,请问生态环境部门在改善环境方面,都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漯河市近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非凡十年出彩许昌)(3)

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 韩军民

十年来,我市认真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两山”理论,高质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强度推进绿色转型,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可以说,过去的十年,是许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十年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环境改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让蓝天白云成为“新常态”。精准防治大气污染,从严落实“六控”措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加强施工工地、露天矿山、渣土及物料运输管理“控尘”,实施燃煤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替代“控煤”,抓好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园区及产业集群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散乱污”整治取缔“控排”,淘汰高排放车辆与推广新能源车辆并举“控车”,提升油品质量与持续开展油品质量专项检查行动“控油”,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控烧”。2021年全市优良天数262天,较2015年增加99天,增幅达61%;其中,2020年全市优良天数256天,同比2019年增幅位居全国第3位。

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让河湖水系焕发“新活力”。2011年以来,许昌市先后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清潩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十三五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以及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形成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新格局。全市国控断面由“十二五”初期的2个增加到目前的5个,环境监管能力、治理能力持续提高,连续6年实现100%达标。市控断面Ⅲ类水质比例由2015年的7%提高到2021年的91%,全面消除了市县两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许昌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让绿色大地孕育“新希望”。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加强污染地块安全管控,建立健全污染地块环境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国家考核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国家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达标,全域地下水质量持续保持稳定。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完成29.6万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显著改善。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向,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推动环境污染末端治理向绿色转型发展转变,坚持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建立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

河南经济报记者

十年来,许昌市通过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昔日的“干渴之城”变身为碧波潺潺的“水润之城”,实现了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兴水之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赞许。通过十年建设,水生态建设取得哪些显著成效?

漯河市近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非凡十年出彩许昌)(4)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朱兵

10年来,我们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方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积极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取得了非凡的成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厚植了生态环境新优势。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市域内河道完成生态整治,主要污染物入河总量大幅消减、河流生态功能得到保护和修复,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品位极大提升。中心城区建成以自然与生态为核心的百公里景观生态廊道,实现了生态的兼容性和景观的连续性,中心城区河湖水系沿岸,一桥一景,十步一园,如诗如画。中心城区水系蓄水以来,浅层地下水位回升3.0米,地下水漏斗区得到修复;市区空气湿度明显增加,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河道生态功能逐渐恢复;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果让许昌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了先机。

二是顺应了人民群众新期待。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在防洪、供水、灌溉等生活生产方面的基本需求,同时还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方面的更高期待。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群众成为治水兴水的最大受益者。人民群众对党更加热爱,对政府更加信赖。

三是增添了经济发展新动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生态的修复改善,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许昌发展的最大症结,增强了城市发展后劲,为许昌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新活力和新优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把“三国文化”、“漕运文化”与水系建设有机融合起来,进一步巩固了许昌作为三国文化历史名城的中心城市地位。借力水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成功许昌曹魏故都国家水利风景区,倾力打造“曹魏故都——智慧之旅”旅游名片,许昌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高,许昌更加宜业、宜居、宜游,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向许昌汇聚,众多企业纷纷来许投资兴业。

10年来,在成功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础上,依托“四水同治”工作平台,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统领作用,全市域治水兴水再提速,全市域河湖监管能力再提升,不断巩固提升拓展创建成果,建成了以市本级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周边县域城市为节点,覆盖乡村的全市域水生态文明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践行好十六字治水方针,贯彻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四水同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快“五水综改”步伐,进一步巩固拓展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广度,助力许昌“五个强市”建设。

许昌日报记者提问:

近年来,“无废城市”成为发展热点,我市作为全国首批试点,请介绍一下工作开展情况?

漯河市近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非凡十年出彩许昌)(5)

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 韩军民

近年来许昌市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2019年,许昌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为当时省内乃至中部地区唯一试点城市,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许昌等地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三年多来,我市坚持把“无废城市”建设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成立专班高为推动试点建设,大力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化”处置,不断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建设,围绕无废经济、无废产城、无废乡村、无废文化抓典型示范,探索出了具有许昌特色的“无废之路”。

一是抓产业带动,发展“无废经济”。我市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累计完成技改投资2200亿元。以再生利用为核心,提质发展循环经济,依托长葛大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与德国百菲萨集团加强合作,形成了废旧金属回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立足襄城县煤化工优势,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了煤炭利用由燃料“黑色经济”到硅碳新材料“绿色经济”的蝶变升级。以节能降碳为方向,培育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纳入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是抓废污利用,打造“无废产城”。围绕城市废弃物收运处置一体化的目标,建成许昌静脉产业园,在中心城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覆盖率达到59%。我市与德国欧绿保集团合作,建成年处置3.65万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建筑垃圾管理的地方条例,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中心城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99%。同时,我市正在加快建设再生水输送工程,污水提标后形成中水,全部用于补充市区河湖水系生态用水、市政杂用水和重点工业用水。推行污泥转移联单制度,中心城区污泥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三是抓绿色清洁,建设“无废乡村”。全市范围开展了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专项整治,农膜综合回收率达到95%以上,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大力培育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生态板材等骨干企业,市场化运作实现秸秆高值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我市以入围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实施城市为契机,加快建设农村清洁取暖提质工程。

四是抓共建共享,弘扬“无废文化”。我市以创建国家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弘扬和打造城市的“无废”名片。组织了无废文化系列宣传,建设“无废”公园,打造主题展厅,编印科普读本,拍摄公益广告,发布宣传歌曲,建成了400个“无废细胞”,大力推动绿色出行,实现中心城区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出租车全覆盖,8000 辆“小绿”公共自行车遍布城区;打造15分钟休闲健身圈,引导市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无废”与“低碳”的深度融合。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探索建立迈向“无废城市”的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为中西部地区“无废城市”建设探索路径。

“无废”许昌,未来可期。

许昌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许昌是全国第二个、全省第一个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许昌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效,走出了一条独具许昌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中西部缺水型地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做出了有益探索,在全国“树立了标杆,作出了示范”。请问许昌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模式是什么?

漯河市近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非凡十年出彩许昌)(6)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 朱兵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许昌水资源总量不足,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的一半,仅为全国人均的十分之一,资源型和工程型缺水问题长期并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水资源禀赋条件和区域文化特色,坚持生态引领为核心,积极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宣传教育和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开创了“节水活水、治污提标、精建严管、互荣共享”独具许昌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模式。

一是坚持节水活水。充分考虑许昌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水定需,因水制宜,科学合理确定河湖水系建设规模,不搞大挖大建、大河大湖,建设“盆景”工程;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创建,全面关闭城市规划区自备井,实施再生水输送工程,加大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力度;整合部门资金,连片推进实施,建成1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实施跨流域调水大连通,实现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汇引许昌;完善中心城区河湖小连通,构建多源互补、功能完善、调控自如的现代化水网体系。

二是坚持治污提标。坚持治水先治污,点、面一起治。在点源治理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作用,用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倒逼机制”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淘汰调整重污染行业产能,关停造纸、制革等重污染企业,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在面源治理上,加快实施管网改造、雨污分流、排污口截流等工程;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市规划区和长葛市区建设投用污水处理厂7座,全部配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A标准的排放水经过湿地深度净化提质后,达到地表IV类—V类水质标准进入河道成为生态景观用水。通过治污提标,有力保障了市区河湖水系生态用水需求,水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实现了“一泓清水润莲城”的良好效果。

三是坚持精建严管。项目建设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监督管理,保证质量,精细实施,建设“精品”工程;采用“格宾石笼”、“雷诺护垫”、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等先进技术措施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实现防洪、生态、景观、自净等多重效应;建设10万亩生态林带,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实施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改革,实现涉水事务统一管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制度成效突出,全省领先,2014—2017年在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我市连续四年蝉联全省第一,2017年代表河南省接受国家现场考核,得到了国家考核组的肯定;积极探索和完善河湖水系管护长效机制,成立河湖水系水源调度中心,出台《许昌市市区河湖水系管护考核奖惩办法》,形成了市级统一调度考核、县级管理、企业实施的管护体制,同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致力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在全省历年考核中位居前列;制定《许昌市中心城区河湖水系保护条例》,为河湖水系管护提供法制保障,确保清水常流,美景常在。

四是坚持互荣共享。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与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联建联创,做到了水系建设与城市建设一体推进、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创新宣传方式,开展“五进”活动,实施“五个一”宣传推介工程,使水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节水、爱水、惜水、护水”变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赢,极大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