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孝老敬亲的传统和美德,也一直流传着《二十四孝》等很多孝老敬亲的故事,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尽孝要尽早别等没了才泣不成声?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尽孝要尽早别等没了才泣不成声(尽孝要趁早心动不如行动)

尽孝要尽早别等没了才泣不成声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孝老敬亲的传统和美德,也一直流传着《二十四孝》等很多孝老敬亲的故事。

在封建年代,由于没有社会保障,父母年老时必须依赖子女的赡养。所以在封建年代,家长和社会更在意、更强调、更要求子女必须孝敬父母、赡养父母,这样父母才有安全感,才会更感到在封建家庭里被尊崇的威严和特权。这样的体制和氛围中,子女必须要无条件臣服父母,要对父母百依百顺,要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理念根植于大脑,不能违逆父母的思想、意志和意愿,更不能顶撞父母惹父母生气。在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很多子女都很孝敬父母,如果有人顶撞父母或者谩骂父母,那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忤逆之子,就会被世人指责和唾弃。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很多家庭的父母很开明,不再要求、不再给子女灌输每天早晚向父母请安、每日三餐端饭奉茶及事事请允、恭敬维诺的封建礼数和“讲究”,父母也不再是家庭里威严、不可“冒犯”的“家长”,很多家庭孩子和父母之间更像朋友一样和谐相处。如今很多家庭的父母尽可能不拖累孩子,尽其所有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尤其在农村,很多父母缩衣节食供养孩子读大学,让孩子早日学有所成在大城市工作生活,成为让人羡慕的“城里人”,或者支持子女到大城市打工,打拼自己更幸福的未来。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更是倾尽家里所有的资源,倾尽父母毕生的精力,尽可能让孩子在未来有更好的前程。

纵观古今,相对来讲,封建年代或者困难时期,父母对子女最基本的责任就是养活孩子,那时每个家庭都有很多兄弟姐妹,所以养育孩子相对比较简单和粗放,也没有现在父母付出的多。而现如今,父母都是尽可能地精养孩子,尽可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父母对子女要求回报的不多。相对封建年代,现如今的父母对孩子付出似乎更多更用心更精细。

纵观古今,在封建年代,父母可以享受多子多孙的孝敬和供养,可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现如今,很多父母年老时,老俩口或独居农村老家,或者在自己所在的城市独居,没有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没有子女的日常陪伴,只有长年累月的孤独,只有期待儿女常回家看看的无奈和凄楚;

纵观古今,在封建年代,“棍棒之下出孝子”,父母对子女的管教虽然简单和粗暴,但那时子女还都非常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可现如今,很多独生子女非常自私自我,个别人还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个别独生子女还和别的独生子女攀比,一旦发现自己和别人有差距就抱怨自己出身不好,就责怨父母没有把最好的给自己。相对封建年代,感恩心不是很强烈。

老话说“养儿防老”。意思指的是子女在父母暮年时要做到最基本、最具体的孝。可现实的当下,能做到最基本、最具体孝顺的子女根本不多,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子女自身没有孝养老人的责任意识,不主动担当,这些人现实生活中也很多,而且有的父母即使生养很多孩子,但孩子在赡养父母问题上也是斤斤计较,互相推脱,甚至多个子女都不孝养父母,暮年的父母反倒孤苦无依;二是孩子因为异地工作,不在父母身边,无法给父母尽孝。如获得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科学家黄旭华,他就是要报效国家而隐姓埋名,无法在父母跟前尽孝,还有很多跳出农门的在外地工作或打工的人,他们没有条件每天时刻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很多子女生活在城市,父母生活在农村,而且很多父母不能适应城市生活或者担心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产生矛盾,担心生活成本增大,不愿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愿拖累孩子。因为子女和父母相距遥远,只能在时空传递关爱,即使抽空回家也只能短暂停留,有的子女甚至连最基本的常回家看看都做不到;三是即使和父母生活在一个城市,但不住在一起,也没法做到尽孝。这种情况在当下很普遍。现在父母在孩子结婚前就给孩子买了婚房,或者孩子结婚后自己在外租房,一般年轻人都不和父母一起居住,避免了很多因为生活习惯、生活理念的差异而造成的矛盾。但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一些矛盾,父母很难享受到每天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快乐。每天期盼子女回家看看成了当下父母长年累月的常态。好不容易盼来子女拖家带口回来,父母还要早早做好一大桌菜,营造浓厚的欢迎气氛,子女吃完饭擦净嘴又浩浩荡荡回自己的家;四是父母年老生病时,很多子女不能经常在床边伺候,有的父母生病住院都是子女请的雇工照看,那哪里又比得上子女的用心和贴心。

认真分析以上原因,主要是子女本身孝亲养老的意识不强烈,很多子女一心奔自己的前程,一心只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打拼,没有不为父母面前尽孝就是天大的耻辱和全心全力为父母尽孝就是给自己积福报的强烈意识。很多子女宁可在听着或唱着《父亲》的歌曲中感动甚至愧疚的流泪,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实实在在去点点滴滴地关爱父母。

我以为,凡是非常孝敬父母的人一定是很有责任心、很有爱心的人,也一定是正能量满满、人品俱佳的人。

那么在现今的当下,如何做才能是真正完全孝顺?

我以为,真正完全的孝顺当然是精神上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照料和体贴。具体讲就是对父母最起码的尊重和敬畏,能长年累月守在父母跟前,依顺父母,不顶撞父母,不惹父母生气。在父母年老时,能尽全力呵护父母的生活起居,能陪伴父母一起愉悦,父母生活不能自理或生病时全心全力伺候父母,让父母颐养天年。现实中也有很多孝亲养老的典型,如有的孙媳妇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年老多病的爷爷,平日里给爷爷擦澡,给爷爷及时换洗干净的衣服和被褥、床单等,还有的儿媳妇多年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不嫌恶臭,端屎端尿。这些精神的确让人感动,也应该成为每个子女孝养父母的动力。

但现如今,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根本做不到真正完全的孝顺老人,更多的只是在精神上关爱老人而已。其实,实实在在的行动上的孝顺比精神上的关爱更可贵,更值得每个人尊重。去年有部电视剧叫《人世间》非常收到观众的热捧,周炳坤虽然学习不好,但他却能天天陪着父母,天天照顾父母,给予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在别人眼里甚至在周父眼里,炳坤没有哥哥、姐姐有出息,但炳坤却带给父母真真切切的幸福感。所以炳坤更让大家肯定和尊重。

现实中的我们也是,虽然我上学后参加了工作,在城里上班,但却因为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更多时间陪父母。父母也因为不愿耽误我们工作而从不拖累我们。八十岁的父母看病(一般的小病)还是坚持自己去,从不让我在医院陪着看病抓药。想到这些,我就倍感愧疚。的确,父母牺牲了自己的幸福,给了我们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美好的前程。如果父母自私地让我们早早辍学回家帮助他们减轻负担,那我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出农村,这对于笨手笨脚的我来说,可能是最窝囊、最穷困的一生,哪来现在的无忧生活。

所谓“虎毒不食子”,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愿对自己的子女好,天下也没有哪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自私。为了孩子,父母可以倾尽一生所有,甚至为了孩子可以义无反顾地舍弃生命。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所以每个孩子都要有责任、有义务为父母尽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来越主动地尽量抽时间多陪老人,更多地包容、接受父母的老思想、生活中的老习惯,经常找时间陪老人聊聊老家的事情,聊父母那时的人和事,聊些让父母感到最有成就的往事,愉悦父母的情绪,让父母更多感到欣慰。同时,还主动多打扫父母房间,多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多抽时间给父母洗澡、搓脚、按摩等。

同时,也希望更多看到这篇文字的人,趁早多行孝,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在”成为终生的遗憾。希望所有的孝亲敬老行动不仅惠及父母,还能感染更多的年轻人,激发更多年轻人的爱心和责任担当。让更多老人真真切切感受到子女爱的力量和温暖......

(借此文字,也自查自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