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多所高校陆续发布研究生招生简章,又到一年考研备战时。与此同时,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关于陆某某等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的公示》,引发热议。据悉,研究生“录而不读”现象连续多年出现。(据9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公示(来源:官网截图)
考上了研究生去不去读,本来是考生的一种个人选择,如果学校没有相关的要求和约束,考上了不去就等于放弃入学,好像也算是承担了后果。但是每一次,有媒体披露类似情况集中出现,都会引发议论,可见社会关注之热切。
研究生入学考试竞争非常激烈,笔试当然是各凭实力,但是复试是否录取,跟招考人数和录取比例等招录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考生考上了,占了名额,又不去读,等到开学后学校再公示其放弃入学,某种程度上等于扼杀了其他参加复试未录者入学的可能性。在热议话题中,就有很多网友都在说:“不想读可以让我去,为什么要浪费名额。”
其实,经媒体梳理,这种情况在各个高校出现已经有多年,2021年,某双一流高校教授在网络发文,称自己在研究生招生中已数次遇到被“放鸽子”的情况,学生联系时各种甜言蜜语,山盟海誓,“就差签卖身契了”,可一旦手握几个offer立马变了个人,他直斥这样的行为“功利、浮躁、没有诚信。”
在当时也引发了热议,不少人赞同该教授的说法,认为在学业的选择上拜高踩低,过于功利,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但是也有人认为,不应该只有高校能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在规则范围内自由选择,但是不应该等到一切尘埃落定,难以回转之后再说,应该有一个“提前通知”的机制。
其实,“录而不读”并不能完全对标找工作中的“放鸽子”,毕竟企业有着更灵活的调整机制,而高校的开学时间和教学计划,很难以为个别学生的爽约而更改。如果说学校给了某专业名额,却因为学生弃学而没有招满,不但对于这一届的其他考生不公平,扰乱导师的教学和科研计划,而且势必会影响下一年招录,如果说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应该要引起重视和关注,并且有行之有效的对策。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录而不读”的学生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公示取消其入学资格,当然会有一定的警示和震慑作用,但是基本上,很多学生放弃入学,要么就是找到了工作,要么就是出国留学,也就不打算再与这“无缘的母校”有什么联系,如果只是公示而没有其他约束措施,大概也无法对改变现状有什么助益。
要真正体现出对于研究生招录工作的重视,把每一个招生名额用在刀刃上,让有实力,真正有入学意愿的考生圆梦,高校可能需要对考生做出一些诚信约束,比如,如果不打算来读,必须在限定时间段内通知,让学校有足够多的时间弥补缺额,不至于白白浪费机会。而对那些不事先通知又“录而不读”的人,做出一些诚信方面的记录和惩戒,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任,这样会让整个研究生招录的工作更加有序不紊,也是一种春风化雨的诚信教育。
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也要看到,现有的研究生复试录取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很多人能钻到空子,教育资源被白白浪费,如何完善调剂补录机制,让学生和高校能够更好地互信,确实需要进一步的研判和行动。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