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10年的积蓄买房(为房奔波的近十年)(1)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人的奋斗故事,“房子”是故事里出现较多的词。它本该是人生的配角,但最终却令人不能承受之重。有人将其当成目标,作为归属感的证明。有的人随心而定,只追求自己力所能及。有人放弃大城市的喧嚣,去追求诗和远方。

时代观念不同,对房子的定义也不尽相同。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蜗居

2009年夏天上映的《蜗居》在当时掀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剧中,房子是家的象征,有家才有团圆。有房子,海萍的孩子才能来和她团聚,不用再分开。海萍的孩子出生后,海藻就不是海萍的心目中第一位了,海萍满心都是女儿冉冉,为了买房和冉冉团聚,海萍狠心决定将海藻结婚的2万块钱拿过来,让海藻晚点儿结婚。

小贝的事业稳扎稳打,工作积极,踏实可靠,每一步走的很稳,他是一个有规划的男人,他不是和海藻在一起后才攒钱,他一早都知道攒钱买房子,这是结婚和生活的必需品。

2009年这部剧折射出背后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向上,我们知道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国内推出了强刺激,尤其是大量资金涌入基建,房地产等行业,国务院还出台过个人买房促进措施,2009年初各大银行推出优惠购房利率,房地产企业开启了购地高潮,房价迅速回暖,生活在这个背景下的人,也印上了为房奔波的烙印。

36岁,人生半熟

《36岁,人生半熟》的作者宽宽,在2016年卖掉北京的房子,举家搬迁到大理。她跟我们分享过两种心境,感觉非常触动:第一个是在她逃离北上广的兴奋劲还没过,从中介得知,刚卖掉的房子又涨了200万,那种春风无情吹落樱,梦醒依旧意难平的心情,一言难尽。另一件是:和北京的生活相比,大理的生活是那么的悠闲,与世无争,平稳宁静。但是人一直渴望挣脱的东西猛然失去后,仍会留存在内心深处。我也替她开心,她找到了自己的自由。

我讲宽宽的故事,主要是这个时间点也比较有特色。2016年必定是能载入史册的一年,那一年,地王频出,并购加速,分化严重(一线牛,二线涨,三四线不行),强者恒强,购房理念升级全球化,资产化,而不是遮风挡雨......

宽宽这种相当成功的人士,尚且感觉到社会的压力所在,何况更多工作平淡的大众,遭受到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我们也可以看到,房地产这一年的盛世境况,对于普通民众的生活则是泼下冷水。生活的故事,却能真实地反应当年房地产市场的火爆。

安家

2020年上映的《安家》,剧中以卖房为主线,通过不同的卖房故事,表现出了购房人群的购买力。房似锦撬单的老严夫妇,在城市打拼10年,给儿子买房,反映的是勤劳致富的这批人,他们买房的价格我记不太清了。医生龚蓓蓓,代表的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从最初38万一套的标准看到了5万一平。赵小姐夫妇,孙太太等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对物业品质,邻居素质等有要求,这类是改善型的追求。

暴发户黄老板,金太太,姚太太等,出手阔绰,需求超过居住属性,基本都在千万以上级别。阚先生附庸风雅,但又与暴发户划清界限,他能豪掷千金为知己买别墅,也能街头为妻子买板栗,最后想用2000万豪宅与知己划清界限。

韩大哥行走江湖,义字当先。毛先生随和与低调,全款1.5亿买老洋房,只是兴趣爱好而已,

林茂根则一直追寻儿时的梦,那个红色的房子,完全超出居住,改善,投资等范畴。

这部剧的精彩之处在于,里面有普通人的生活情景,也有大佬级别的购房状态。与其说是一部卖房的故事,不如说是反映出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全面激发,市场陷入高潮的暗喻。

房住不炒

房子是什么?是家,是价值归属,还是儿时的梦想?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房住不炒”的政策压垮最后一丝倔强的虚火,有人哭有人笑。对于普通人来说,房子就是用来住的,价格稳住,自己离买房才会更近一些。

用了10年的积蓄买房(为房奔波的近十年)(2)

如今的房市,犹如一把旺火之后浇下的冷水,现在又竭力想要火苗旺起来,在乡村生活做过饭的人懂得,柴火如果熄灭了想要再燃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火苗只是变弱,吹口气是能够继续燃烧的。

如果房子最终能回归到居住属性,当属百姓的大幸,其稳定器功能也将持久为经济发展创造动力。我的结论是:如果是为了居住,趁着政策利好,可以买房安家。如果是为了投资,不是短期追求暴利,也能享受经济增长的好处。如果是加太多杠杆博弈房价大涨,我相信时间有可能变成一剂毒药。

投资顾问:李伟(SAC 执证号:S0260621030039)

风险提示: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推荐。请投资者自主决策。投资皆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