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楠纪录片大全(冷暖人生再获纪录片一等奖)(1)

金羊网9月23日讯 记者涂雅琴报道:刚刚过去的“9.3”大阅兵,让所有人都回顾了抗战胜利的历史,但是对于那段历史,我们究竟感知了什么?凤凰卫视经典节目《冷暖人生》主持人陈晓楠认为,“微小人物的命运最触动人心。”而真实记录这些人物命运的纪录片《我是鬼子兵》、《我爹是个鬼子兵》、《后死碑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纪录主题活动”颁奖礼,斩获三座奖杯,正是证明了这一论点。

小人物的故事 人性和命运感动人

一等奖作品《我是鬼子兵》讲述了中日战争初期,一名名叫山崎宏的日本兵在开战前夜悄悄逃跑,宁流落异乡为鬼,也不助纣为虐称雄。随后流落中国民间七十年,不仅凭借自己的医术帮助了很多中国人,还收养了一个中国孤儿的故事。获得三等奖的《我爹是个鬼子兵》讲述的则是一对来自广西农村的母子。母亲韦绍兰88岁,首次公开自己的“慰安妇”身份,而她62岁的儿子罗善学则以日本兵后代的身份公开来指证日军残害母亲的暴行,罗善学其实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愿意公开自己身份的“慰安妇”生下的日本兵后代。同样获得三等奖的《后死碑记》讲述的是主人公张恒发现了一块刻着28个国军士兵姓名,但无人祭拜的墓碑——后死碑。他通过细微的线索搜寻到了这些战死的士兵的后代的故事。后死碑,是由战死士兵的队友立的,意思是,活着的人埋葬牺牲的人,日后他们也要赴死抗战。

如果放到世界战争那个大背景下,这些人物实在是不足为奇,甚至渺小到被忽略。但是《冷暖人生》的灵魂人物,陈晓楠说,主人公这样一个个体的命运里事实上包含了特别复杂的、五味杂陈的历史的风尘。在这个很微小的生命里能看到一场大的战争、无数人的集合。他可能是一个特例,但是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时代的脉搏和波折。他人生的每一个段落,每一个细节都是深深的印嵌在这个时代里的。这样的一种张力,让人印象深刻。陈晓楠感叹,只有这样的时代才能铸造这样的人物,这样落差如此之大、对比如此之鲜明、对人物内心造成如此大撕扯的命运。“人性的泯灭或人性的重生都将是每部片子的灵魂,有灵魂的片子不仅可以感动自己,感动你的盟友也同样可以感动你的敌人。”获奖影片《我是鬼子兵》《我爹是个鬼子兵》的编导郑福州在研讨会上这样总结这部获奖的片子,以及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对于纪录片的态度。

陈晓楠纪录片大全(冷暖人生再获纪录片一等奖)(2)

聚焦普通人物 寻找温暖十二年

作为凤凰卫视老牌栏目“冷暖人生”,今年已经走过十二个念头了。十二年来“冷暖”节目组坚持“传递人间不同的温度,让观众感受人生热度”,娓娓道来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绘成了一幅时代的清明上河图,一个个普通但不平凡的人物故事汇成了一部中国人的心灵档案。

正如陈晓楠所说,“冷暖”做的事有一种持久不变的力量,那就是大家都希望冷暖是一个专注,单纯的节目。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坚信,人性中的五味杂陈、喜怒哀乐是能共通的,是能够跨域时代、跨越地域,触及另外一个人的内心的。而这样的东西是有价值,值得他们坚持的。

这种对节目的坚持、专注确实让“冷暖”跨越了时间和地域,几年来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纪录片评选中都脱颖而出。2007年,《冷暖人生—华山挑夫》荣获第43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 “艺术与人文贡献银雨果奖”,这是中国电视节目第一次赢得芝加哥国际电视雨果奖。2009年,《四川地震——陈坚的最后79小时》再度扬威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荣获电视纪录片类“人文专题项目银奖”。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先生曾在《冷暖人生》十周年研讨会上这样说:讲到对冷暖概念的理解,从感觉上来说,冷,这个节目确实有冷峻的一面,分析得也很冷静,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很冷清,很寂寞;但又有温暖的一面,前程是非常阳光的。可以穿云破雾地看到那一抹阳光,看到那浩瀚星空的繁星,也可以看到黑暗中间黎明的曙光。

十二年,“冷暖人生”栏目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冷和暖。

附:“冷暖人生”栏目获奖情况:

2005年,系列纪录片《中国知青民间记忆之黑土地篇---北大荒青春纪事》荣获2004-2005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优大奖;

2006年纪录片《挑山的人》获得AsianTVAwards最佳纪录片提名,2007年获得美国第43届芝加哥电影节纪录片银雨果奖;

2007年纪录片《灰姑娘-中国妓女的故事》入选国际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半决赛;

2009年纪录片《陈坚的最后79小时》荣获美国第45届芝加哥电影节纪录片银雨果奖,并获得第49届蒙地卡罗电视节最佳纪录片提名;

2010年“冷暖人生”荣获《新周刊》2009年度中国电视榜最佳人文节目大奖,制片人朱卫民当选为中国十大金牌制片人;

2015在中国电视家艺术学会,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举办的《让历史告诉未来》纪录片主题活动中《我是鬼子兵》获纪录短片一等奖,《我爹是个鬼子兵》《后死碑记》分获纪录短片三等奖。

编辑:s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