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要到端午节了,今天晒一晒凉山端午节。因为凉山民族众多,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加上地域辽阔,因此,凉山端午节呈多样性,还有一些很奇怪习俗。大粽肚里套小粽 、充气猪尿泡当彩球算是凉山端午两大怪。

凉山过什么节(凉山端午节各地各民族习俗不同)(1)

凉山汉族主要是民明清时期由外省迁入,由此把各省习俗带到了凉山,五里不同俗,也让凉山端午虽大同但小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挂陈艾、菖蒲驱邪避毒,这在凉山各地都一样。以前要饮用雄黄酒,认为可消毒,除虫,大人还将雄黄涂抹在小孩的额头、肚脐等处。晚饭要游百病,认为端午节游百病行走可消除百病。长辈要给孩子制作香包,除吃香粽子外还吃大蒜盐蛋皮蛋。这些与外面的汉族习俗差不多。下面就说说比较有特色风俗:凉山境内湖湖泊较多,有湖有汉族的地方以前还是有赛龙舟活动,像西昌邛海、雷波的落水、马湖等地都有这习俗。雷波落水湖在民国时湖中有抢鸭和抢彩球习俗,所谓的彩球就是充气的猪尿泡,让人们在湖里游泳抢夺,谁先夺到谁胜利。会理端午节旧时还有一种大粽包小粽的套粽,如家有新婚和婚后久不育者,家人不好明说,只有引对方剥食,意为祝愿其早生孩子。盐源县梅雨等地因为缺水,在端午节这天还要举行舞草龙泼水祈雨活动。上述这些习俗,许多都已经消失。如,今天问到会理朋友吃过套粽时,他们都茫然。因雄黄酒有毒,今天人们一般也不再饮用。邛海放生现在也比以前少得多。还有一个地方用打石子仗至对方流血才止也在1950年终止。

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州515万人中有彝族人口过半。部分凉山彝族也过端午节,但没什么特殊习俗与饮食习惯。部分要采草药出售或制作药膳。根据地方县志记载,受其他族影响雷波部分彝族也挂陈艾和菖蒲,马颈子的彝汉民族群众共同举办盛大摔跤比赛,还有斗牛、赛马、射箭等活动,并已经发展到跳锅庄,举行物资交流会等。另外一说是,农历五月初五是彝族的民间传统节日——“都阳节”。这个节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一年天气极其炎热,彝族寨子里发生了病疫,传染迅速,人们恐慌万分。因为有些地方的汉族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会有采艾叶和雄黄的习俗。彝族寨子附近的汉族人听说彝族兄弟的灾难后,用菖蒲、艾叶熬水给他们洗澡,用雄黄酒给他们擦身,很快感染疫病的彝族人就都康复了。从此,彝族人知道了端午节采的草药可以祛病防邪,所以也过起了端午节。彝族把“端”念“都”,所以将端午节(端阳节)叫做“都阳节” 。在节日的这一天,每家都要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 ,以防生疮,避免灾害发生。包粽子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在这一天的活动。他们会在山间草坪唱歌跳舞 ,尽情娱乐。

凉山过什么节(凉山端午节各地各民族习俗不同)(2)

香包

德昌傈僳族本不过端午节,但要过农历四月二十八的药王节,祭祀药王,采草药制药膳。改革开放后他们将采的草草药背到集市上去卖,渐成规模,与德昌坝区的汉族端午节融合,成为非常有特色的地方端午节。

木里蒙古族五月初四到初五过“俄里木节”,即端午节,又称“大儿子节”或小年,相传大儿子出征打仗未回来过年,到这时才返回来,所以从初四就准备好牛、羊或猪,集聚在河边,进行游泳、摔跤、“格吞”等比赛。在初五这天早上,先祭锅庄,把雄黄酒撒在屋顶和房子四周,挂菖蒲和陈艾。在凉山居住在泸沽湖边属蒙古族的摩梭人,一般在举行划船比赛,并到花海游玩。

会理傣族和木里壮族要过端午节,虽不吃粽子但要吃肉。

凉山过什么节(凉山端午节各地各民族习俗不同)(3)

雄黄酒

现在民族交往频繁,信息社会又在改变着世界,许多带有地域特色的,或民族特色的习俗都在发生着改变,习俗更接近或相同。

凉山各地都在为全域旅游助力,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凉山各地各有习俗,因此地方政府借节刺激地方经济,先是引导,然后市场化运作,强势带动地方旅游和康养业发展。西昌市政府组织赛龙舟让邛海旅游更加有人气;会理县政府组织的端午节此前已举办2年,影响深远,今年是第三年,看点多多;德昌县端午节今年也改变自发习俗,政府借势用药膳造势,着重打造傈僳族风情。马上就要到的凉山各地端午节,真的值得一看。

(宋 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