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导 读

我是针灸专业的,平时治病以针为主,自己最拿手的是「烧山火」和「透天凉」。

要想理解这两个手法呢,就是要熟悉复式补泻手法。徐凤编著的《针灸大全》里的《金针赋》最早提及。但是由于它的操作手法比较复杂,运用起来有一些个人方面的差异。要想理解它呢,就得讲得稍微往前一点儿。

针灸面部针感是什么样的(做针灸的目的是什么)(1)

用针之法

第一,做针灸的目的是什么?引用《内经》的话,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和形与气,使神内藏」,这是我们用针要达到的一个目的。

那么用针的法则是什么?用针之法,必有法则,法天则地,第一个是法天,第二个是则地,从大的方面来把这个先把握住。然后再看我们用针对人的要求,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适合做针灸的。

针灸面部针感是什么样的(做针灸的目的是什么)(2)

在《灵枢·官能》篇里边明确提到了什么样的人适合做针灸:语徐而安静,语徐……说话要慢要沉下心来,「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

学医的人,有适合开方子,有适合做针灸,有适合做导引,有适合做按摩。你想成为一个针灸大夫,那你首先要看看你自己适不适合做针灸。

还有一句话「理血气而调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这句话实际上我们平时都看前边看得多,「察阴阳而兼诸方」关注得少。

我的理解是「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你做到这一点儿,方可以理血气而调身上逆顺,然后察阴阳,才能理通身上的阴阳,最后你才能兼及诸方,兼及中医的各个门类,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地理解了针灸,做懂了针灸,你才能真正踏入中医之门,这是个人理解。不妥之处多多批评。

那么,从这上面来看,《内经》对我们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后我们再看针灸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起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明确提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针灸通过什么方法起作用,一个通,一个调,一个营,「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就是我们的穴位。

徐文兵:那「营」是什么意思?

许明辉:「营」是营理。

刘德会:不,不完全是这样的。所言节者,节就是我们的俞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神气在这儿游行出入的时候,如果碰到阻塞,你就要营,支援,有通,有调,我们还要支援,还要调和一下,处理一下,调气,营其神气。

有人说针灸的第一要素是得气,实际上呢?错!针灸的第一要素是得时,《素问·八正神明论》明确提出,「是故天温日明,则血气易行」,「是故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其时而调之」。

「月生而泻,月满而补,是为乱经」,经气就会给你调乱了。所以说呢,「故得其天时而调之」,那么用针之法呢,必有法则,上刺天光,下刺八正,八正之气。

得到了天时,下边就可以进入「烧山火」和「透天凉」。

针灸面部针感是什么样的(做针灸的目的是什么)(3)

指力

作为一个针灸医生,要想进入「烧山火」和「透天凉」这个门里边,你要有指力。作为一个针灸医生的指力,并不是单纯的一个指力,它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爆发力,第二个柔劲,柔力,第三是合力。

爆发力,这根针拿在你手里,可以集中你全身的力量,在指尖上,然后快速戳入,可以达到一针贯地,那么你的爆发力可以成功了。

针灸面部针感是什么样的(做针灸的目的是什么)(4)

但是这个爆发力开始实际上是第一层,尽管你能一针贯地,但是你在行针的时候,病人的眉头微微一皱,你知道他肯定疼了,为什么呢?你没有做到柔,「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者而莫能与之争」。

你一针贯地,这是刚,那么,在柔的过程中,这个刚劲儿要化,你马上变位,一针下去,慢慢点儿动。反应在临床上是什么呢?一针贯地之后病人没有痛苦,如果你没有柔劲儿的话,行针的时候病人就会感觉到疼痛。

这就是它的第二层。但是要想进入烧山火、透天凉,这个境界还不够,还需要有合力。什么叫合力呢?借用内家拳的说法,心与意合全力转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属于三合之力。那么三合之力这是你必须由爆发力迅速转向柔劲,由柔劲再转向爆发力。

我们评价蒲辅周蒲老的时候就说他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位能用药达到「运斤成风」的地步。针灸也要做到运斤可以成风,你在运用指力的时候做到了既可以刚,也可以柔,随心所欲而不乱于矩。

实际上这里面还存在一个劲的问题。劲,第一个,爆发力属于明劲,我们可以感觉到,啪,进去了。这是明劲。第二种就是属于暗劲。那么这几天小慧师兄都带我们做八部金刚。

其实八部金刚是很好的锻炼暗劲的一个功法。每次做,在做到最后的时候,啪一动,实际上这就是在锻炼暗劲。你做到暗劲以后,然后就是化劲。由刚进去,然后马上化为柔,由柔呢在针灸的过程中马上做到刚柔并济,这就可以达到化劲。

那么,作为这三个指力,你可以练成了。

针灸面部针感是什么样的(做针灸的目的是什么)(5)

凡刺之要

《素问·宝命全形论》的原话:「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用针之要,勿忘其神。凡刺之针,必先治神」。

要成为针灸大家,无一不强调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

凡刺之针,必先治神。

针灸面部针感是什么样的(做针灸的目的是什么)(6)

治并不是我们所讲的治理, 而是等同于天下大治的治。天下大治,民则定矣。天下都非常稳定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所以你的神才也会稳定住。等同于天下大治,为稳定之意。

再有什么叫做神?《灵枢·九针十二言》中明确地解释:「神者,正气也。」心藏神,脉舍神,这些《灵枢》都有。

但是怎么治神?两个方面,第一个医者治神,第二个患者治神。

针灸面部针感是什么样的(做针灸的目的是什么)(7)

针灸面部针感是什么样的(做针灸的目的是什么)(8)

医者治神

医者平时的治神,以正气治神。孟子讲:「吾善养浩然之正气」,人有浩然之正气,则真气则行于指端,随于针尖,则通布随针,则病必衰去。关键在于平时讲究有浩然之正气,这是医者平时的治神。

当然我们锻炼也能治神,比如平时的八部金刚就是一个治神。

治疗的时候,《灵枢·九针十二言》中明确提出:「故要以目瞻其神。」在治疗的时候,以目置病人两目之间,印堂之间,定住病人的神气。

如果发现病人有印堂有青气,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很可能你这个针还没扎病人就已经晕针了,这是一个风向。

治疗之法:你先用艾灸,在大椎的地方灸上三壮或则是灸上十五分钟,断其退路,他就不会出现晕针。

在治疗的时候第一先「以言治神」,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也就要求我们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乃可以长久」。平时要掌握得多一些人文知识,就能马上就缩短和病人的距离。

第二「以意治神」。郭玉《后汉书·郭玉传》言:「医者为言意也,腠里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可得解而不可闻也」。

以意即「你的意要定住。」经过我们的四诊合参,辩证,脏腑里的寒热虚实,心里边要非常有数,你的脉就要定住。

针灸面部针感是什么样的(做针灸的目的是什么)(9)

第三「以气治神」。要有浩然的正气,然后针行于指端,随气用巧,我们针灸扎的是经络里边,得的是气,随气用巧,然后「针石之间,毫芒即乖」。

「以言治神,以意治神,以气治神,」最高境界是「以神治神」。就像现在好多抑郁症这种,他们的神可能有时候已经有点乱了。

「言而微,终日而言者,此神明之乱也」。如果高明的医生,出手就把病人神明治住,治疗马上就可以很快地步入坦途。这是治神。

针灸面部针感是什么样的(做针灸的目的是什么)(10)

患者治神

我们平时光想到医者「治神」,那么作为患者呢?

平时治病疗效不好,有可能是他不遵医嘱。在《灵枢经》里边,讲得气和失气,并不是我们后世讲的得气和失气。针灸之后「已刺勿内」,就是我们提的刺禁。

已刺即扎完针以后,我们刚刚把真气调得非常舒服,可你今晚可能就一次全部破坏了。患者要注意平时的治神,一定要遵医嘱,否则就会容易失气。

所以这里边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素问》的刺禁。针刺有禁忌「已刺勿內,已内勿刺,已刺勿饱,已饱勿刺,已醉勿刺,已刺勿醉,行车来者,如行十里顷......」

来了后一定要慢慢地让他气息稳定住,然后才能进行治疗。平时作为患者,要保养自己的精气,方能与医者的合一。

我经常告诉病人,我扎下针以后你要想着这个针的针尖儿,这也是《内经》里边要求作为病人要做到的。

为什么?要「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必一其神,集中我们病人的全部精神的注意力,集中在针尖上,令志在针,在针尖上,则血气宜行,可能气就运行非常快。如果你不想的话,我在起针的时候马上就可以知道你开小差了。

针灸面部针感是什么样的(做针灸的目的是什么)(11)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针下的经气的运行,并没有达到我所要的效果。遵不遵医嘱,想不想针尖,治没治神,一起针就知道了。

这个「必一其神,令志在针」为什么讲它就在针尖,而不是在针顶?《内经》里边讲:「神在秋毫」, 神要集中在秋天的毫毛里,其非常微小,正如针尖。

根据《九针十二原》的说法,我们平时用的大多数属于毫针,那么毫针起作用是什么呢?「毫针以取痛痹」。这里边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以意养意」。

毫针长刺的作用在于痛痹。它为什么能取痛痹呢?我们为什么临床用毫针这么普遍呢?因为毫针有养气的作用。

《灵枢》里边明确地提出来,就这么一个字,就看你能不能感觉到,它有养气的作用。为什么我们的大针没有养气的作用,为什么三棱针没有养气的作用?「微以养也」,这就在这儿。

针灸面部针感是什么样的(做针灸的目的是什么)(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