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为真菌病害。多种作物都可感染白粉病,但不尽相同。大部分白粉病只能感染一种或几种作物,但只有极少数白粉病可以感染多数作物。但是白粉病大同小异,防治方法略为相似。白粉病可以随气流传播,可以造成再次侵染,这是白粉病最为难防治的原因。本文以综合防治为出发点,结合工作实践和经验,对白粉病的发病以及防治进行阐述。
白粉病从幼苗开始至整个生育时期均可染入。作物的叶、茎、花柄及花瓣均可侵染。在发病初期,表现症状为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小斑。后随着病害的不断恶化,病斑继续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并且在病斑表面有白色的粉状霉层(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和菌丝),最后长出黑色霉点(闭囊壳)。
白粉病的危害为:在病害发生初期,病斑散落。在发病中后期病班联合形成大霉斑。严重情况下可覆盖整个叶片,对光合作用造成极大影响,导致作物新陈代谢造成紊乱,进而表现出作物早衰。在白粉病的影响下,会对作物的长势、抵抗力、产量等造成影响。为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重要农业病害。
白粉病的发病条件主要与温度、湿度有关。在16—25℃,空气湿度在45%—75%,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与传播。并且在高温干旱与潮湿交替的情况下病害发展迅速。另外白粉面还与下列5点有关。
- 种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
- 管理粗放,没有合理浇水施肥。
- 生长期缺肥抑制生长,或使用氮肥过量造成植株徒长。
- 浇水过多,田间湿度较大。
- 作物长势较弱形成早衰,容易感病。
- 病菌繁殖较快。在温湿度比较适宜的情况下,白粉病迅速繁殖,并且分布广泛,很难防治干净。并且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能够形成二次侵染。
- 药剂使用方法不当,如没有进行二次稀释。或与碱性制剂混合使用,降低药效。或喷头较粗,造成药剂占附率低,容易滑落。并且药剂用水量不足,打药不细不均。
- 病菌抗性比较严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或老成分进行防治,效果较差。
- 干燥与潮湿环境交替,利于孢子的繁殖与萌发。并且在病害发病初期,没有做好预防准备。在发病后没有进行及时治疗。
- 及时进行清园,集中销毁残枝落叶,并用石硫合剂进行杀菌消毒,降低越冬病虫源基数。
- 选择抗病品种,并进行轮茬操作,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白粉病的危害。
- 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做好通风准备。如果后期枝条过密,可以进行适当修剪。在农业操作中常见的是减叶,一方面增强透风,另一方面增强光照。
- 合理施用氮肥。氮肥施用过多会使作物生长较快,造成茎杆较细。另外可能会造成徒长,降低通风透气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白粉病发生的概率。前期以平衡肥为基肥,在追肥时期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需肥特点合理施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八字方针,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防治结合。在发病初期进行预防,如百菌清。在发病后用治疗药剂进行防治,多选择嘧菌酯、乙嘧酚、四氟醚唑、嘧菌酯.戊唑醇、苯甲.嘧菌酯等药剂,在发病时七天内使用两次,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其实不讲怎么说,白粉病的防治难易程度与管理有很大关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增强透气性可以加强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减少发病程度。另外需要结合天气情况,做好对白粉病的预防加治疗。
上述是我针对白粉病的个人观点以及经验总结,如有不足之处,请大家进行补充和评价。定十分感谢。
欢迎点赞和关注,更多农业知识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