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感悟及好处(浅谈弟子规中的孝道智慧)(1)

学生诵读《弟子规》

《弟子规》是根据《论语》中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来编写的,清代秀才李毓秀学习圣贤文化致力于落实圣贤教育,他综合《礼记》、《中庸》等多种启蒙教材,编写了这本规范弟子言行、提升思想修养的书,在我国历史上树起了道德建设的里程碑。那么《弟子规》中的孝道智慧是如何展现的呢?

《弟子规》包括总叙,共有七章,每章都有相对于标题完整的内容,三字成句,押运整齐,适合诵读,有助于拓展心智,激发情志。尤其是《弟子规》开篇便向我们提出要“入则孝”,意思是在家要懂得孝养自己的父母双亲。“孝”是一老一子,两个字组成的,那么两个字能组成一个字,说明他们能相互调和,阴阳互补,能完美统一。老人疼爱孩子,教给孩子成长的智慧;孩子关爱老人,带给老人无微不至的老有所依感,因为老了就预示着要倒下了,孩子就像拐杖一样搀扶着老人,老人给孩子所做的孝养表率,所教诲的为人处世之道,孩子能在心里融会贯通,并能一代代的传承这种美德。因此“孝”字就能很会意的将老人和小孩组合在一起,延伸下去让我们体会无穷的妙意。

既然是规范言行的,那么孩子在家里孝养老人言行举止就显得格外重要。父母心里想的,要尽量的顺从他们,只有顺着他们的心意做事,他们才会欢喜知足快乐。所以顺父母的心意,这里有很重要的一种智慧在里面,如果自己能时时顺从父母的心意,那么才会让他们不会有情绪的困扰,并且会让他们生起这样的心理:反正有我儿子/女儿呢?这样父母天天都会开心,他们就会知足快乐。因为父母一生都是在为儿女活着,把心思用在照顾儿女的饮食、起居上,那么父母年老之后,作为儿女更应该回报给父母同样的爱心。这也是一老一子、阴阳两气相互融合,相互关心、关心鼓励的结果,所以这样行孝不失为一种智慧。具体怎么做呢?我们看《弟子规》中教诫: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静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这里首先讲了作为子女要在态度上恭顺父母。比如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要及时应答不要行动迟缓,父母让我们做事的时候不要有偷懒思想,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必须要用恭敬的态度来安静地听,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从心底生出悔恨,绝不再犯,要顺从父母的心意。

而现在社会缺失的就是这种智慧,很多人面对父母不知生起何种态度?总是顶撞,拿父母出气,厌烦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父母带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抚养成人,他们是跟我们相处时间最长、感情最近的人,而现在社会孝道的缺失,正是因为孩子没有亲眼见到自己的父母,如何恭顺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没有亲身体验到这种祖父母与父母之间这种孝道的智慧传承,所以都变成了父母向孩子乞讨孝顺,讲理说服,但是孩子却丝毫不能萌生孝养之心。

弟子规感悟及好处(浅谈弟子规中的孝道智慧)(2)

《弟子规》壁画

我们的孝道文化在战争、革命年代发生断层,致使很多家庭出现抱养、迁移、单亲等很多不和谐因素,造成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孝道,没有完整地传承到现在。从践行《弟子规》的过程中来看,只有体悟到孝道的价值便能首先行动起来,正如《大学》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修养好德行才能弘扬好家风,来自发地改变自身与家族的命运。所以《弟子规》开篇便将老人与孩子心灵建设的一团和气放在首位,只有从态度上做到恭顺,才能为实现孝道的价值奠定基础。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醒 昏则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这是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个开端,我们要有始有终的干成一番事业,离不开最初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这种孝养双亲的习惯也是日后事业成败的关键,尤其要做到:冬天要让家庭充满温暖,做好保暖工作,让父母年纪大了不要着凉;夏天天气太热,要做好降温工作,让父母感到清凉。“孝感通天”,如果每天都想着尽孝,那么很多智慧都会源源不断的出现,让父母发自内心感到开心。在早晨五点要准时起床,让自己头脑保持清醒,打扫卫生,开始干一天的家务;到了晚上要九点多入睡,要保持情绪的平静,尽量少说话,使环境和谐,这是最关键的养生方法,那么孝养双亲首先要让他们不要失眠,身体状况良好。

其次是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要去哪里?去做什么?”晚上回到家里要去给父母禀报一声,让他们放心自己回来了;父母生病了就要多坐在父母身边,看他们吃完药睡下了以后自己再走。现代社会这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因为常年在外奔波,和父母聚少离多,但是保证电话报平安,父母心里也会踏实。最后是自己居住的地方,自己工作的单位不要时常变动,父母也希望子女们事业有成、工作稳定,因此尽量不要主动提出变换工作单位,这是在养成习惯上需要具备的几个要点,要有规律,要孝养真诚。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这里主要讲两种不良的品性,一是不要擅自做主,认为是小事,不和父母商量就做出决定,这样势必引起家族伦理反常,因此中国人重家道,也注重伦理道德,如果一个人在小事上屡犯错误,那么家族也会受到牵连、指责,所以心存孝道的人一定会在小事处理上要与父母商讨,经过父母同意,然后才会去处理。有些小物件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父母不希望你把它私藏起来,这样父母内心就会生气、忧悲、恐惧,担心儿女染上偷盗习气,所以这是古圣先贤的教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说做事要光明磊落,做人要正直诚信,那么作为子女自己顺父母的心意,孝道不会亏欠,父母爱子之切心也就不会感到伤悲。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仅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这是从自身行为处事方面的一个警戒,要培养自己的孝心,首要就要全心全意的为父母着想,它们喜好的东西,力争为他们准备齐全;他们厌恶的东西,尤其是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自己要力争改掉,这样才不会让父母操心、伤心。要饮食、起居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心中常存善念、感激,那么病伤、意外灾难就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父母也不会为自己忧伤,尤其是在道德修养方面,要做到不害人、不欺人、不盗人,这样父母就不会蒙受子女不孝带来的羞愧和担心、恐惧。这种内心的坦然萌生出来的孝养双亲的智慧将会给家族带来兴盛,因为这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一种坚定的品德、道义,不但在德行上规范自己不让父母蒙羞,而且在行为处事上要求自己一定要向圣贤看齐。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这段主要讲的是如何应对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矛盾,如果父母这方有过失,自己如何说服他们?又在内心不起丝毫的怨憎和委屈,仍是一团和悦之气。这很困难,但是圣贤教导我们只要这样做就可以使事情得到合理解决,比如当发现父母亲有过失的时候,我们首先就要和颜悦色的来劝说父母改正过失,这是最基础的,但是如果父母心结打不开,他们仍然要坚持生气、计较,要冲动评理,那我们就要继续劝说,并且声泪俱下、言辞恳切,即使受到打骂也无怨无悔。

这是一种胸襟和格局,要孝养父母,首先要把自己的人格境界提升,不与人争执,不贪功取利等,要平等看待任何一件事,在时间和空间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的主人,都是按照心的轨迹发展,但是在人我是非上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把自己交给别人去任凭摆布自己的情绪,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作为子女看到父母心气不顺时一定要善于理性的开导,站在无是非的角度、无利益较量的立场,心平气和的感化父母的心。这样父母才会发自内心反省自己,不与外界计较,因为他们感觉到有儿女的开导,心宽了,心里也踏实了,所以运用这种智慧就可以解决父母与儿女之间沟通层面的难题。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这是“入则孝”的最后一段,主要讲的是侍奉父母到晚年后,他们生病以及离世后,我们应当如何运用智慧来尽孝?这是很多现代人都读不明白、理解不了的句子。有人说父母去世了还要让儿女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伺候吗?这种问话如果换成自己的孩子来问,那么答案肯定是一致的。所以现在人心浮躁,大家都忙着挣钱、忙着工作、忙着整理琐碎的家务、忙着谈天说地、忙着游山玩水,怎么会记得已逝的老人,他们的善意相劝呢?《弟子规》被提出来作为全民规范言行的一种准则,在这里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因为我们现在不明白,我们的后代也不会明白,那么作为非物质保护的文化遗产——孝道,将会永久地被保存在人们还未开启的心智模式中,打不开这种心灵的智慧,想要活的幸福,想要家族兴旺是不可能的。

弟子规感悟及好处(浅谈弟子规中的孝道智慧)(3)

教读《弟子规》

这一段首句是说父母亲生病了,要昼夜在身旁侍候,寸步不要离开,即使再忙也不要离开病中的父母,此时他们是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尤其是即将阴阳两隔的时候,我们不能让父母亲感觉到儿女离自己很远,要一直守候在身旁。他们吃药时有些中药太苦,自己先尝尝告诉父母亲药的味道,并宽慰他们喝下去就能好,每天坚持守候在父母身边,让病中的父母能生起宽慰之心,他们点滴的叮嘱都要记在心里。耐心地听、反复地听,让血脉相连的和顺之气一直贯通始终,这就是无形无相的孝顺之道,它是一团和顺之气。第二句是当父母离世后,自己要经常忆念他们在世的辛劳勤苦,居家过日子再累再苦从不抱怨,忆念父母带给家族的品格,上敬下孝的处事风范,要时常悲恸,不能忘记父母的遗言,他们的行为处事规则,就像孔子说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因为父母传授给子女的是古圣先贤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整个家族的兴旺要靠它来支撑,所以不能忘记父母的教导,在他们去世后,古人会搭建茅棚为父母守丧,那么自己要睡到父母的屋子里,日夜思念他们,为父母守灵,要断绝酒肉。举办丧事也要杜绝用酒肉招待亲戚朋友,因为一切动物都是有生命的,孝养父母的同时也要爱护一切与人类平等尊贵的动物的生命,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大孝。

在举行丧事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跟执事协商好程序,要使后辈儿孙学会如何与亲人道别,要让场面庄严悲痛,这样才能以礼教化子女恪守孝道,不忘祖先的恩情。在祭祀先祖时要竭尽诚恳之心,就好像他们在身边接受供奉一样,这样至诚才能孝感动天,才能真正明白做人的道理,才会承担家族的道义,换来长辈邻居的赞许,才会使后辈儿孙一代代的传承这种孝道的规矩。

弟子规感悟及好处(浅谈弟子规中的孝道智慧)(4)

祖国的花朵

本章主要讲的是孝道的智慧,讲了孝道包含的几个层面:首先是要恭顺父母的心意,其次是要贻养父母的心志,再次是要去掉自身的不良习气,然后是要调顺父母的脾气,最后是要侍奉有礼、尽诚。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智慧的启迪:

一是对待父母,在态度上一定要表现出积极配合,因为父母与子女同根相连,他们共同吸收天地之间的和顺之气,不论一方的心气如何平坦,只要有一方心气不顺,那么这个家族就不会枝繁叶茂,让整个家庭成员都会受到牵连,使家庭气氛永远不会和谐。

二是要努力工作,用爱心来回报父母的恩情,逢年过节带上父母最喜欢的礼物回家看看,每周定时打电话问候,隔段时间帮父母做家务、整理房子,带他们去户外运动、旅游,这样父母便不会感到寂寞惆怅,自然心气就会变得谦和、柔顺。

三是努力改掉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良的品行,这在很多人身上都得到了验证,有些人像是跟父母做交易说:我就这么一个爱好,改掉了还有什么意义?其实父母嘴上被堵住了不说,但是他们心里明白就因为孩子有这么一个不良品行,一生就将步入万丈深渊,家庭、事业皆都不顺,家族并因此会衰落、颓废,甚至不能延续。“小不改则乱大谋”,父母的心已具备勘察社会的能力,而子女往往不知道自己受苦受难的原因,是因为小小的恶习没有得到及时改正的缘故,没有人会在意我们心里的秘密,只有父母小心翼翼在试探着了解我们,他们希望我们永远幸福、开心,但是我们心里装了很多的垃圾不愿意主动地倒掉,父母看在心里也会更难过。没有一个生命垂危的人他会说出危害子女的话语,并且人步入老年之后更多学会的是爱人、让人和容人,并且希望儿女都能学到这种智慧。我

们要时常对照《弟子规》中所讲的及时反观自己的行为言语,看有没有不合理的行为,有没有害人、顶撞人、怨恨人的想法,不要让这种心理在家族生根,要及时斩断恶习。这样才会和父母的心气相投,父母的这片天地才能庇护到自己,因此时常要告诫自己:我的心气很平顺,每天不要让它为人我、是非烦恼,自己就会活出人的味道,不良习气也就会远离自己,每天多点感恩、少点抱怨,这就是一个智者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