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关中尧

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1)

位于淮安城北的河下古镇新旧参半,新修的酒肆歌榭楼台舞池和旧日的石板古宅逼仄店铺紧靠在一起,构成了今日河下独特的景观。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并堪称世界名著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故居坐落于此。

河下人才辈出,不仅出了此位文学宗师,还有杏林泰斗、十二翰林和三鼎甲!

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2)

河下这个名字从产生到现在大约有八百年的历史。为什么叫河下?这是因为河下在黄河(古淮河)之南,地势北高南下,故曰河下。河下处于西湖与大运河之间,为运道必经之地,是淮安的商埠,南北物资均于此集散。商旅辐辏,日臻繁庶。

得益于漕运和淮盐,河下历史上是很繁荣的,尤以明清时代为最。曾有诗云:“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曾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3)

消费娱乐不俗,水上交通便利,附近又有萧湖枚亭名胜,此地多受富贵殷实人家青睐。吴家老宅如今看上去可谓豪宅,与附近的沈坤状元府第相比却逊色一档。

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吴承恩出生于河下镇打铜巷一个小商人之家,其时新皇登基天下大赦,取名承恩意即奉承皇恩,图个喜庆吉利。

吴承恩八岁开蒙,从小多才多艺,绘画、书法、弈棋、诗文等都不错,诗词水平也在佼佼者之列,今天看来不亚于唐之元白宋之欧曾。

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4)

他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除勤奋好学外,平时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一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吴承恩养成了关注神怪传说的嗜好,等等这一切,对他日后创作《西游记》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他十六岁顺利考中秀才,再往上走就遇到困难了。大明科举考的是八股文,八股写不好其他才学没用。吴承恩从二十岁应考,一直考到四十五岁,参加了七八次考试,次次落榜,垂头丧气,最后只得弃考落魄而去。

功名虽无,生活倒是衣食无忧。依托祖传财富积累,自有夫人伙计打理,吴承恩依仗自己贡生文名写字画画墓志铭,每岁进项颇丰,比如给沈状元父母所作墓志铭就得银千两。再后来,被人举荐曾当过县丞小官。

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5)

他用多年积蓄修了一座更体面的宅院,池塘假山,花木扶疏,堂上悬挂王维字画,院中开垦陶翁菜园,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然而,吴承恩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对自己的不满足,他内心世界充满理想与渴望,犹如当年考取功名步上青云当然也想做出名满天下的大事,比如写一部百年之后可以当枕头的传世大作来是读书人的最大心愿!

生活永远都是创作的源泉。这还得从吴承恩家乡淮安风土人情对他的熏染影响说起。

明代淮安府和设在淮安的漕运总督衙门,管辖着大半个淮河中下游地区,热闹繁华,俨然省会。同时作为漕运中枢,巨贾达官,优伶才子往来不绝,特别是优伶的粉墨演出,才子的书会雅集,带来了各地与西游故事有关的书籍、绘画、戏剧,信息的交汇迸发出文化灿烂的火花。

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6)

吴承恩从小耳濡目染,既道听途说,又游历四方,作为集大成者,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兼收并蓄,脱胎重造,他决心用毕生精力打造一部惊世骇俗的神话小说。

在吸收各种西游故事精华的同时,吴承恩将家乡许多与之有关的神话传说和名胜典故融入到自己的小说《西游记》中:

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7)

淮河水神无支祈成为第一主角孙悟空的原型;

海州花果山成了悟空的老家;

洪泽湖水猿大圣和国师王菩萨的传说、淮河岸边泗州盱眙的第一山、八仙台、玻璃泉等名胜则直接进入书中;

淮安城内的大圣堂、大圣桥是孙悟空封“齐天大圣”的由来;

淮安城西南紫极宫的猴戏马壁画及题诗被改编为孙悟空当弼马温的故事;

由印度传来的著名的旃檀佛像在淮安龙兴寺供奉317年,唐僧取经后,吴承恩便将其封为旃檀功德佛;

淮安东门内紫霄宫及皂荚树是五庄观和人参果的原型;

书中吃蒲菜(淮安特产)和运用了大量的淮安方言使《西游记》深深地打上了淮安地方文化印记。

吴承恩从五十多岁开始断断续续写到晚年,终于用其如椽巨笔写出了日后震撼世界的不朽名著《西游记》。

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8)

《西游记》这部产生于我国古代的文学名著,不愧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传世之作。作家通过孙悟空战胜神佛鬼怪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民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故事中的神佛喻讽当政,魔怪暗比腐官。故事情节生动,妙趣横生,是非曲直,爱憎分明,是古今人们爱不释手的名著。

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吴承恩如何写出了西游记)(9)

中国科举制度共考出了五百多位状元,绝大多数默默无闻;而吴承恩只有一个,《西游记》只有一部!

大哉!吴承恩!科举落第,文学成就,他和他的《西游记》,成为中国文学史和人类文学宝库绕不过去的巨匠巨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