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教育意义的传统童谣(传承好传统童谣这块文化瑰宝)(1)

王宜振

在《中国经典童谣诵读100首》问世后,我一直在考虑:应该尽快编选一本《中国传统童谣诵读100首》成为她的姊妹篇。

为什么要编选这样一本书?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童谣,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小儿语序》)。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世世代代流布在人民的口头上,口耳相传,历久不衰。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财富。

记得我童年的时候,外婆和母亲就给我教唱这些童谣。她们那近乎天籁的声音,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多少年过去了,童年的许多事情早已变得越来越模糊。唯有童年诵唱的童谣,始终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风来咧,雨来咧,/蛤蟆背着鼓来咧。/什么鼓,花花鼓,/乒乓乒乓二百五。”“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奶奶不来,/唧溜轱辘滚下来。”这些上口、入耳、合辙、押韵的童谣,一经诵出,便像飞珠溅玉,在我们心上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这些用浅语构成的文词,伴着动听的韵律,便在我们心上生根,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曾记得我们这些小小孩,三五结伴,一边做游戏,一边唱童谣,它使我们得到了智慧的营养,情感的陶冶。它既贴近我们游戏的天性,又使我们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

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我国出现了一些专为孩子写作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创作了不少适合孩子诵读的童谣。我们不仿把这些童谣称之为新童谣。新童谣的兴起,给孩子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那么,新童谣和传统童谣之间,有没有一种天然联系呢? 不但有,而且是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我国许多优秀的童谣作家,很注意汲取传统童谣的营养。如著名童诗诗人金波,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不仿来看他的《野牵牛》: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嘀嗒!/嘀嘀嗒!金波这首童谣,显然汲取了传统童谣的营养,是在传统童谣的基础上,生发创造出的新童谣。它采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在句式节奏方面,采用三言和多言的组合,其语言上口悦耳,读来意到口随,经久不忘。我们再看樊家信的新童谣《孙悟空打妖怪》: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箩,/后面来了老妖婆。/老妖婆,真正坏,/骗过唐僧和八戒。/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这首新童谣,同样吸收了传统童谣的创作手法,采用顶真的修辞方式创作出来的。在整个新童谣中这首童谣可谓广为流传的一首。它为什么流传那样广?我以为它体现了传统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即体现了儿童成长的天性。在古代,对童谣有一种解释,认为“童谣之言,生于天心”(《三国志•吴书•陆凯传》)。与“天心”说相关的还有“天籁”说。认为“谣谚皆天籁之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清《古谣谚》序)。无论“天心”说也好,“天籁”说也好,都体现了童谣的自然本色,体现了童谣表现儿童天真爽朗的天性。儿童的天性是什么?儿童的天性是游戏的、快乐的。儿童最忌训诫和说教。给孩子写的童谣,一定要摒弃说大话、说空话,板着面孔教育人,而是要用轻松、活泼、幽默的口吻,用口语、浅语的表达方式,让他们喜读、乐读和爱读,从而在琅琅上口的童谣中,得到情感的慰籍和陶冶,从小养成开朗、乐观、坚韧、向上的性格。《孙悟空打妖怪》这首新童谣,正是体现了童谣的这些特点,才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才得以广为流传。在新童谣的创作中,除了它的儿童观值得借鉴以外,还有它的写作技巧、修辞方式、语言节奏和结构布局,都有诸多可以借鉴之处。就修辞方式来说,传统童谣运用了拟人、夸张、比喻、设问、重叠复沓等多种修辞方式,使童谣鲜活、生动,达到了美听的效果。在句式节奏上,传统童谣运用了两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多言的表达方式,使童谣的节奏更加鲜明,音韵更加和谐。可以这样说:一个优秀的童谣作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新童谣来,必须接受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童谣的滋养,学习、熟知和借鉴这些传统童谣,在这些童谣的基础上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创作出适应时代、适应现代儿童的新童谣来。

编选这本传统童谣的精选本,不仅仅是为童谣作家学习、研究、创作借鉴使用,更重要的是从几千年的传统童谣中,筛选出富有价值的、至今还为现代儿童广为传唱的传统童谣,使它在今天仍能为新一代儿童服务。实际上,许多传统童谣,至今还活在现代人的口头上。还有一些童谣,经过加工改造,在现代传媒中广泛传播。我们熟知的《一园青菜成了精》,被画家画成图画书,先后发行数十万册,成为当代儿童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自然,几千年来的传统童谣,也不是都好,还有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还有一些同当代儿童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儿童不易理解,还有一些韵律不够和谐,不便儿童上口传诵。对于这些童谣,我们在这个选本中,一律未能入选。如此以外,我们还在选编上,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篇幅短小,内容单纯。为了便于儿童以口耳相授的方式传播,便于儿童念唱和记忆。我们在编选本书时,选择的作品篇幅短小,内容单纯浅近。让幼儿一听就懂,并明白其中的内涵并受到启迪。如《小孩吃了去玩泥》:小板凳,一歪歪,/白面包韭菜。/爷吃了,去赶集。/娘吃了,去编席。/小孩吃了去玩泥。又如《知了知了往下退》:知了知了往下退,/我给知了一床被。/知了知了往下爬,/我给知了一壶茶。/知了知了往下走,/我给知了一壶酒。/知了知了你别叫,/我家娃娃正睡觉。这些传统童谣,4行8行居多,根据儿童天性好动的特点,句中多用动词。所要描述的事物大多生动传神,活泼有趣。

二、语言浅显,明白易懂。儿童年龄小,识字少,所掌握词汇不多。这本传统童谣,在童谣的选择上,语言要十分浅显,明白易懂。为了适应儿童直觉感知的思维习惯,所选童谣作品,要突出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常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来绘声绘色描摹它的形象。如《大实话》:大实话,没有差,/小孩没有大人大。/黑豆黑,黄豆黄,/谁的孩子叫谁娘。/石碾大,鸡蛋小,/哥哥的媳妇叫嫂嫂。/兔怕狗,鼠怕猫,/老母鸡下蛋没有毛。这首传统童谣,突出了它的形态和色彩。使童谣所描摹的形象更具体、更生动,色形兼备地展现了人类和大自然的神奇美丽,令儿童陶醉其间,留连忘返。我们再看《黄鼠狼拜年》:黄鼠狼,黄鼠狼,/十冬腊月拜年忙。/拜年忙,拜哪个?/去拜公鸡喔喔喔,/去拜母鸡咯咯咯。/不带年糕不带枣,/带了牙齿和脚爪。这首童谣用“喔喔喔”和“咯咯咯”,分别描摹公鸡和母鸡的声音,孩子对声音十分敏感,他们不但唱,而且还绘声绘色进行模仿,也使童谣和音乐融合在一起,使儿童获得美听的感受。

三、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我们说:节奏是童谣的灵魂。特别是传统童谣,大多有鲜明的节奏。那么,节奏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常常发现:在童谣中有规律地出现一定数量的音节,形成一定数量的节拍,念唱起来,句子中便产生短暂的停顿,这就形成了节奏。常见的三字句为两拍,五字句为三拍,七字句为四拍。音韵节奏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常常采用叠词、叠韵、连锁、反复的手法。摹声、摹色、摹状,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感,轻快流畅的音韵美。我们来看童谣《荷花开》:板凳,板凳,歪歪,/荷花,荷花,开开!/开几朵?/开三朵。/爹一朵,/娘一朵,/妹妹头上戴一朵。这首传统童谣,有强烈的节奏感,音韵流畅又不失单纯。我们再看童谣《打片瓦》:打,打,打片瓦,/不够一个就打俩。/俩不够,/噼哩啪啦打一溜。/一溜不开花,/单打二百八。这首童谣,和谐的韵律和明快的节奏,如大珠小珠落入玉盘般清亮悦耳,使儿童尽情享受童谣的音乐美。

传统童谣有严格的韵脚,一般从首句入韵,尔后句句相押,一韵到底。也有偶句押韵或句中换韵。我们看童谣《长长歌》: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来做嫁妆,/我长长来穿衣裳。这首童谣,一共五句,句句押“ang”韵,极富音韵美。我们来看童谣《忙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童谣,采用了多次换韵,使人仍感到一种音韵美。现代儿童诗,只强调诗的内部节奏,不苛求一定要押外韵。童谣则不同,童谣除强调它的节奏以外,还要押外韵。这种音韵和节奏,体现出来的音乐性,也是童谣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选本从大量的传统童谣中反复筛选,又多方征求诸多专家的意见,最后确定选入这100首。希望这个选本受到广大儿童的欢迎,并广为流行。

2022年5月22日于西安小南门

编辑:徐瑞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