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榕

张良辟桥的真相(张良辟榖桥始末)(1)

在山东省平原县,世传城东门外有汉留侯张良辟榖桥。2008年平原县在兴建琵琶湾公园时,在园内出土张良辟榖桥遗址,并出土明朝万历年间和民国三年重修张良辟榖桥的石碑。石碑已断为几截,但“重修张良辟榖桥”碑刻尚依稀可见,其余碑文已十分模糊。遗址中也只是残留下一些破碎的青砖。

为使旧景重现,在旧址按传说中的造型又重建一座青砖单孔桥。桥孔内两侧各修耳屋一间。由泰山道长霍怀虚题写“辟榖”二字,镶嵌于桥身正面。桥下流水潺潺,流水直通琵琶湾,桥前碧水清波,四周苍松翠柏,已重现昔日景象。

张良,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是西汉高祖刘邦开国谋臣。据《史记》、《汉书》记载,刘邦评价张良时说:“运筹策帷账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这样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怎么会和平原城东门外这座小桥联系在一起呢?

这还得从张良修炼辟榖说起。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张良先世为战国时韩国贵族,他的祖父、父亲曾相韩五代。秦灭韩后,张良一家三百余口被杀,张良怀着反秦复韩的雄心,不顾弟弟丧葬,悉散家财,访求刺客。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在秦始皇出巡至博浪沙时,张良结交刺客椎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不得不隐姓埋名,逃匿于下邳,静候风声。一天在沂水圯桥遇见一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面前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的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不满,违心地下河把老翁的鞋捞上来。老翁又翘起脚傲慢的说:“给我穿上。”张良心中非常惊奇,想到老翁这样羞辱自己,恨不能揍他一顿。可张良已经历尽了人间磨难,还是强忍怒火,跪在老翁面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把鞋穿上。老翁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又见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于五日后黎明桥头相会。张良不解其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五日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头,谁知老人已经等在桥上,见张良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五日后张良起了一个大早,结果还是晚了一步,老翁道:“五日后再来。”这第三次,张良干脆半夜就到桥上等。老人凌晨来到桥上时笑了。于是送给张良一本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不见。天亮后,张良打开一看,乃“太公兵法”,这“太公兵法”乃姜子牙的兵书。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与刘邦留城相遇后,跟随刘邦,受到刘邦的器重。在楚汉战争期间,先后提出了不立六国后;重用黥布、彭越、韩信;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用计帮刘邦脱险;为刘邦请汉中地这些重大的战略决策和策略都为刘邦所采纳。

在刘邦当上西汉皇帝后,张良功成身退,不受刘邦“自择齐三万户”的封赏,只取留城万户,再加上他身缠病魔,体弱多病,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据《汉书》载:“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道,欲轻举。”《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载:“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穀,杜门不出岁馀。”又记:“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穀,道引轻身。”这些记载说明,张良在西汉政权建立之后,功成身退,确实学过辟穀,道引轻身之术。

赤松子何许人也?据史书记载,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秦汉传说中的上古仙人。相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上下。赤松子在天台山学道,以松脂伏苓为食,《太平寰宇记》中说赤松子是在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其升天处为赤松涧。故山上有赤松祠。由此,人们相传此赤松子就是那个早年传张良兵法的黄石公。所以赤松子可能只是在秦汉时声名极隆的上古神仙而已,张良也末必认识赤松子。但张良按照道教的修炼方法养生修炼在他晚年可能是存在的。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在西汉时很盛行。道教的修炼方法很多,如行气、道引、内观、存想、服食、辟榖、外丹术、内丹术等,最重要的是动静结合、少思寡欲,保持健康,祈求长生不老。张良修炼的辟榖道引之术乃为健身之术。辟榖,又称休粮、绝粒、断榖、绝榖等,即不食五榖杂粮。《太清中黄真经》中说:“欲得长生,肠中当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在辟榖过程中需要配合以食用药汤来止饥止渴。如《太清中黄真经》教“胡麻汤”之制作方法:“取上好巨胜三大升,去皮,九蒸九曝;又取上好茯苓三两,细研为末。先下巨胜末,煎三两沸;次下茯苓末,又煎数沸,即入少许酥蜜。遇饥渴时饮一两盏。”而道引是一种通过俯仰屈伸运动以求活动肢体、摇动关节、振动血脉而致祛病延年的养生术。这种养生术起源很早,《吕氏春秋·谷乐》、《庄子·刻意》《抱朴子内篇·杂应》、《养性延命录》中都有记载。而《太清道引养生经》中又记有:“赤松子道引法”等。因此,张良功成身退后“欲从赤松子游”,未必是随赤松子云游天下,而是遵循赤松子修道练功的路子进行修炼。

史籍对张良晚年的活动记载很少,他修炼辟榖、道引之术的地方历史典籍中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各地传说却很多。一说是在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一说张良辟榖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东南脚下,距留坝县城17公里处,这里还建有张良墓、庙。相传为张良十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张良庙有6大院,150余间殿宇,总面积14200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另外河南兰考县、江苏沛县、山东微山县也都建有张良墓。

独山东平原县城东门外只有张良辟榖桥,相传桥边有张良辟榖祠,未有张良墓。《平原县志》记载:“在城东南隅,城头下为龙门,城外南为樊舞阳侯墓,东为张留侯辟榖桥,风景佳胜。”并有佚名诗一首:“城头峻阁记文昌,结伴登临引兴长,脚底龙门留古迹,街心马路履周行。仙桥阔野通流水,孤墓残碑冷西阳。国是阽危需志士,男儿讵效接与狂。”

说张良到平原来辟榖确实有点怪。那么张良什么时候到过平原呢?据《史记》记载,汉元年正月,刘邦赐张良:“金百溢,珠二斗,良俱以献项伯。”张良请求项伯为刘邦说情,前往汉中地。项王同意了。张良把刘邦送至褒中,然后辞别刘邦去了韩国。但是项王不肯让韩王成归国,让他称侯,又在彭城杀了他。张良只好又逃出韩地复归汉。这时,刘邦已“还定三秦”,封张良为成信侯。向东攻打楚国,结果被打的大败。“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郗;彭越与齐王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下邑之谋”,是刘邦反败为胜的重要战略方针。在秦之前,平原为“齐西境之下邑”,如果此“下邑”为彼“下邑”,那么张良就在汉元年到过平原,并在这里与刘邦定下“下邑之谋”。那么他对平原这地方当有所了解。特别是平原城东南隅有一琵琶湾,湾两侧各有一眼古井,井水甘甜粼洌。

据《史记》载,“汉元年正月,封功臣。良末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然后张良说服汉高祖刘邦由洛阳迁都,“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留侯从入关。留侯多病即道引不食榖。”以此推算,张良向刘邦请辞,然后修炼辟榖的时间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相传,张良先到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修道炼功。朝中发生了刘邦想换太子的事情,吕后十分着急,就派人把张良请回来商量对策,张良说这事我管不了,只有请“四皓首”出山才能阻止刘邦换太子。这四人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于是吕后命令吕泽带上太子的书信,“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这时张良觉得紫柏山距朝廷太近,朝里有事很容易找到他,就想找个比较远不容易被朝里人找到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水要好,以便于修道炼功。他想来想去,便想到了“下邑”这个地方。此地距济北榖城不远,有一湾清潭碧水,又有两眼甘甜粼洌的井水。城外绿树成荫,仙桥阔野,真乃修炼的好去处。于是,张良轻车简从,经济北榖城山下,拜师取石,径往平原赶来。在城东门外,只见一茅舍静卧湾边,门前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于是,就在此住了下来。将榖城山下黄石供奉屋中,见门前小桥就如见圯上老人,每日用琵琶湾古井之水煎熬辟榖汤,以止饥渴。可是没过多久,吕后因朝中之事找不到张良,派人到紫柏山寻找也未找见,于是下令派人到各地寻找。后来听说张良在齐地西境平原修炼,于是下死命令绑也要把张良绑回来。张良虽然不愿意,可也没有办法,只好回到京都。把榖城山下黄石供奉家中,闭门谢客。吕后听说张良被找回来了,便亲自前去见他。“吕后德留侯,乃疆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疆听而食(《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

张良在平原辟榖修炼多长时间尚有待考证。张良离开平原后,平原人深感张良身为帝师,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弃官辞封,退出朝政,归隐山林,的确令人尊敬,便把城东门外这座小桥称作张良辟榖桥,将桥畔茅屋奉为张良辟榖祠,后几经重修。据出土石碑记载,最后一次重修当在1914年2月,距今已有85年的历史了。

此次兴建琵琶湾公园,重修张良辟榖桥,重现旧貌。当警示世人,人生应有大志,不可贪图名利,能独自驾驭自己,超群脱俗,实属难能可贵。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今人呢!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