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社会等级你会想到什么,是什么感受?在美国,人们特别忌讳谈到这个词,因为社会等级在美国是一个敏感话题。

敏感到什么程度呢?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说:只要在这个话题上稍作逗留,就会被理解成精神变态,忌恨和充满偏见的症状。

社会学家保罗•布鲁姆伯格,在他的作品《衰落时代的不平等》里干脆把社会等级称作“在美国遭禁的思想”。

如果你问一位妇女,她是否认为这个国家存在不同的社会等级时,她会愤怒的回答:“这是我所听到过的最最肮脏的字眼”。

人们对社会等级越是感到烦恼,愤怒和尴尬,越说明等级存在的真实和严酷。

保罗•福塞尔认为与其逃避,不如迎头赶上,直面敏感和尴尬,细细的研究社会阶层到底是如何分类,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对人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这本书就是《格调》,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社会地位维度是什么(你属于哪个社会等级)(1)

作者保罗•福塞尔是美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作家,文化批评家,曾任教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

他的文字机智挑剔,辛辣,尖刻却又震撼。

北京青年报评价这本书:《格调》的风靡一时,主要是因为它的有趣,单是作者那种特有的温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以及善意的恶毒,就已经使《格调》有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格调。

那到底什么是社会等级?它是如何分类的呢?且听作者细细道来。

社会等级及分类

等级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作者认为意味着拥有多少财富,拥有怎样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势力,对社会地位尤其强调。

那社会等级是如何分类的呢?

首先要明确区分等级的绝非只有财富标准这一项。

作者认为在判断社会等级时,与金钱同样重要的因素,还有风范品位和认知水平。所以他绕开理论上的争议,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外貌,精神生活和语言等各个方面对社会等级进行了分类。

作者给社会等级分为了9类。分别是

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阶级、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赤贫阶层和看不见的底层。

社会地位维度是什么(你属于哪个社会等级)(2)

被划分为头三个等级,不可或缺的一项原则就是继承的财产,也就是俗话说的老钱。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和黛西的老公汤姆布坎农同样有钱。但是在外人眼里汤姆布坎农比盖茨比更有档次,就是因为汤姆布坎农的大部分财富是继承来的,而盖茨比是靠着自己的双手挣来的,单就这一点,就把汤姆布坎农和盖茨比划分在了不同的阶层。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去参加盖茨比宴会,但是却一直用鄙夷和不屑的思想猜测盖茨比,是因为他们认为盖茨比的社会等级低。

在头三个等级中,比较有趣的等级是中上层阶级,这个阶级中的人有钱有趣,爱游戏人生,他们的财产除了继承,还有靠自己双手赚来的,他们有一个观念:依赖别人的钱,哪怕是老祖宗的,总归不是太好。

中产阶级是所有阶级中最谨小慎微,了无生气,惧怕批评,最势利的一群人,几乎占到了美国社会的80%。

这类人总是追求证书,以求获得别人的尊重,迫切的想让自己从属于什么,以求获得社会的归属感,而且非常胆小,因为他们大多是公司的职员,向来是别人的人,是被监管的人。

上层贫民是靠手艺吃饭的人,比如熟练的工人,手艺人。他们同中产阶级最大的区别就是更缺少自由和自尊。

中层贫民,像公共汽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等,他们最大的焦虑就是担心丢了工作。而下层贫民主要是指无技能的体力劳动者。他们的特点就是就业不稳定,没有明天,过一天算一天。阶层越低,自由度越低,自尊越少。

社会地位维度是什么(你属于哪个社会等级)(3)

赤贫阶层出没在充斥着廉价酒吧、乞丐、酒徒的街道上,看不见的底层和看不见的顶层一样,是看不见的,这群人是在慈善机构和管教所里度过一生的阶级。

作者讽刺的说有关社会阶级的描述就像是在旷日经年的上演有关自尊的戏剧。

以上是有关社会等级的分类和特点。

外貌与社会等级

除了财富以外还有什么能够判断一个人的社会阶级呢?

为什么当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露面时,一脸吃惊的对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有档次。这个时候他指的肯定不是金钱。

除了金钱外,可以以貌取人,判断一个人的社会等级。

作者认为容貌、体重、穿衣颜色、衣服是否整洁、西装、领带等都能判断出一个人的社会等级

长得好看的人很大概率属于上层阶级。因为长得漂亮的人也喜欢往上走,与社会地位更高的人结婚。

而管理体重,身材苗条是上方4个阶层的一致目标。

衣服过于整洁,表示社会地位不太稳定,过分在意他人评价忧心社会地位下滑是中层阶级的特征,上层和中上层阶级的人们喜欢穿旧衣服。

总统衣着也有基本的准则:两扣西装远比东部权贵式三扣西装更有平民阶层的气息。理查德尼克松在穿两扣西装时更显得舒适得体,但成为总统之后,需要按照总统衣着的原则,穿上三扣西装,这让尼克松的大多时候现在很别扭。

日常生活与社会等级

社会地位维度是什么(你属于哪个社会等级)(4)

除了容貌体重西装领带等外部视频外,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用品也与社会等级息息相关。

日常生活用品主要遵循的原则是无用原则和循古原则

比如车道越曲折,所用材料越接近自然材料,越不经济实用,等级越高,因为经常花掉本可以不花的钱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饲养的家畜同样遵循无用原则。饲养的动物绝对不可以是绵羊,母牛,山羊之类的,在餐桌上派上用场的动物。因为那样会让人联想到粗俗的牟利性。

越高级别的体育运动,需要花费大批昂贵的用具和设施,级别就越高。高级别的人们还喜欢骑马,因为这项体育运动比较古老。

此外你喝什么酒喝多少,盛酒的容器是什么材质,什么时候用餐?用了多长时间都与社会等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三十而已》里,王太太请贵妇人们喝下午茶,用得茶具和桌子都很贵重的,桌子还有高矮之分,但是王太太依然被排挤,顾佳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为什么王太太用得是最贵的茶具,贵妇人们还是看不起她,因为等级区分就体现在桌子的高矮上。

英国王室发明的下午茶,并不是地位越高,用的桌子就越高,只有真正悠闲的人才能用矮脚桌,高脚桌是给佣人用的,快吃快走。

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很多细节都能体现出社会的等级。

教育与社会等级

译者说书中大部分现象在中国也能一一找到对应,其中最具对应性的就是大学。

社会地位维度是什么(你属于哪个社会等级)(5)

在美国打着开放教育机会的幌子,把大学变成了再造等级结构和不平等的工具。

按说一个教育机会平等的学校,应该是把社会等级隔离在外的,但是美国的大学却成了培养人们的势力观念,建立社会等级的机制。具体表现在任何一个机构想要牟利,只要把自己伪装成学术机构就可以了。

可以说美国式追求,追求的不是知识,而是尊重和社会地位,所以无论你进入了真正的大学,还是那些被称为“大学”的学校,好像你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尊重和社会地位。大学成了庇护所,庇护着那些惧怕等级分类的人。

所以作者愤慨的说:“好像随便一个什么东西,说他自己是一所学院或是一所大学,他就真的是了。”

为了说明那些伪大学的荒唐,作者仔细的描述了它是如何落地生根和成长起来的。

多年前路边空地上有一块牌子,上面标着“康索拉塔神父”所有。过了几年,一座带拱顶的大砖建筑开始拔地而起,看上去像一个学生宿舍区,牌子上的字改成“康索拉塔传教会”,接着又有几栋建筑要竣工,在建造一座气派的大门,上面写着“康索拉塔学院”,几年后有了更多的建筑,招牌在一夜之间改名为“康索拉塔大学”。跟闹着玩一样,一栋建筑物自然变成了一所大学。

这样伪大学存在的后果是,很多学生上了大学,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他们借着大学这样的机构,奋力攀登着社会的阶梯,却突然发现通向上层社会的门依然是关着的。多么绝望多么讽刺。

语言与社会等级

比起外貌、财富、日常生活和教育,更复杂的是语言,它滋生了更多社会等级的符号。像本•琼森说:“语言最能表现一个人,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社会地位维度是什么(你属于哪个社会等级)(6)

一个人的发音,使用的词汇,是否使用了双重否定等,都会体现一个人的社会等级。

其中最容易分辨的就是中产阶级的假斯文。中产阶级喜欢用有喜了,而不是怀孕了,会用富裕的人而不是有钱人,会用学习速度慢的人而不是傻瓜,会用循环回收利用行业而不是垃圾工人。他们这样的斯文,唯恐被社会判定为地位无足轻重。

但作者最后指出,语言学意义上的等级几乎不可跨越。一旦长到成年人的岁数,这些标记就几乎成了我们不可磨灭的烙印,我们一生都无法从我们出生的阶层逃离,哪怕刻意的更改语言也无济于事。

人的生活品位会随着他的成长,一旦形成之后,一般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所以人们常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

挣脱社会阶层束缚的唯一途径

想要从阶层束缚跳脱出来,唯一的途径就是成为异类。

人们之所以如此注重社会等级,是因为渴望尊重和自由。

但是异类根本不在乎别人的尊重,自己给自己想要的自由。

他们会从监督下把自己解放出来,不受管辖,思想独立,行为举止自由,敬业,生活中没有退休这个词,他们会做大量的体育锻炼,读大量的书,非常的健谈,按自己喜爱的方式穿着打扮。可以说他们是“没钱的贵族”。

法国后现代大师罗兰•巴特,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他所希望的理想生活,他说:“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利,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

罗兰巴特渴望用大量的闲暇做什么呢?

他简单的回答:“读书、写作、和朋友们交往、喝酒、听音乐、旅行等等,总之过有品位的生活。”

有钱并不必然使你的社会地位提高,因为总有人不在乎你的钱,但有生活格调和品位,却必然受到尊重和欣赏,从而提高你的社会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