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的仲夏,乾隆皇帝为扬州史公祠亲题“褒慰忠魂”四行楷大字,钤用了“乾隆御笔”宝玺,并写《题史可法像》诗一首,钤盖“澄观”与“乾”、“隆”两方小玺,以赞其忠烈。并命大臣,咏和题跋,制成手卷,置于扬州梅花岭史公祠中,并摹镌于祠壁。

乾隆把一碗特殊的粥给前线大将(史可法的绝命家书)(1)

乾隆皇帝《题史可法像》共有181字,一手好字加之当时题写的心境,堪称精品:纪文已识一篇笃,予谥仍留两字芳。凡此无非励臣节,监兹可不慎君纲。象斯睹矣牍斯抚,月与霁而风与光。井命复书书卷内,千秋忠迹表维扬。

乾隆把一碗特殊的粥给前线大将(史可法的绝命家书)(2)

在诗的第一句后,乾隆自注曰:乙末冬,命大学士九卿等核胜国殉节诸臣事实,定议予谥,可法得谥忠正。又在诗后题跋曰 :侍郎彭元瑞以所得史可法画像并其家书装卷呈进,乞书御制书事文,因成是什题卷首,而向所制书事一篇及可法复书,则命大学士于敏忠书于卷内,即以此卷邮发两淮盐政,置梅花岭可法祠中,并听摹镌祠壁以垂久远。乾隆丁酉仲夏御笔。

由此,乾隆皇帝点出了侍郎彭元瑞以所得史可法画像并其家书,也就是这份绝命家书,打动了无数的人,这也是促成乾隆皇帝做出全面提升史可法历史定位的重要因素。

乾隆把一碗特殊的粥给前线大将(史可法的绝命家书)(3)

1645年4月21日明清交换之际,史可法受命困守孤城扬州,面对十倍守城的清军攻击,抱定“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决心,又怀着“肝肠寸断”的心情,史可法亲笔给家人写下最后一封家书——绝命家书。

《史可法绝命书》手卷,青黑色绢底,宽12寸,长229寸。内容如下:恭候 太太 杨太太 夫人万安 北兵于十八日围扬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太太苦恼,须托四太爷、大爷、三哥大家照管,炤儿好歹随他罢了。书至此,肝肠寸断矣。四月二十一日法寄。

乾隆把一碗特殊的粥给前线大将(史可法的绝命家书)(4)

6天后,即1645年4月25日,史可法殉国,年仅44岁。清经史学家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在梅花岭下。”

次年1646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立碑立墓。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因为战后史德威找史可法的尸体时,已经找不到了。《明史》里记载:“可法死,觅其遗骸。天暑,众尸蒸变,不可辨识。”

乾隆把一碗特殊的粥给前线大将(史可法的绝命家书)(5)

那么,史可法的画像和绝命家书,经过130年的漂泊,是怎样被发现,由侍郎彭元瑞呈现给乾隆皇帝。

1748年乾隆十三年,江西人蒋士铨(1725—1785)春季会试落第,南归途经扬州,来到史可法的衣冠冢吊唁,做《梅花岭吊史阁部》诗:“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生无君相兴南国,死有衣冠葬北邙。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九原若遇左忠毅,相向留都哭战场。”这首凭吊先朝忠烈的诗,寄托了他对史可法的景仰、惋惜、悼念之深情。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蒋士铨成进士,历官庶吉士、翰林院编修。

《扬州画舫录》所云:1763年乾隆二十九年,蒋士铨翰林在北京琉璃厂偶然发现史可法画像和四月二十一日绝命家书,便不惜重价买下,做《史道邻阁部遗像家书卷子跋》与《题史道邻阁部遗像》诗已记此事,蒋士铨称史可法“须眉凛然社稷臣,生不逢时死得所。”“梅花岭头冰雪魂,生死南枝最孤直。”

乾隆把一碗特殊的粥给前线大将(史可法的绝命家书)(6)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蒋士铨受两淮盐史郑大进之聘,主讲扬州书院。到达扬州后,此时,按照乾隆的圣意,刚在史可法墓的西侧建祠奉祀,祠和墓相连,通称史公祠,史公祠里香火旺盛,让蒋士铨感受到扬州老百姓对史可法的爱戴和敬仰。

为了宣扬史可法的英雄事迹,他请求郑大进盐史扩建梅花岭史公祠堂及衣冠墓,郑没有答应,既有资金的问题又有政治的因素。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恰值蒋士铨同科进士、南昌老友彭元瑞视学江南来到扬州,蒋士铨将史公画像及绝命家书授给彭,请他入奏乾隆皇帝。

值得钦佩的是,在文字狱遍布的岁月里。蒋士铨敢于将史可法的遗像珍藏十载,并建议清政府为之建祠立碑,的确是惊人之举。证明他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敬仰,也反映了他思想深处的民族意识。

乾隆把一碗特殊的粥给前线大将(史可法的绝命家书)(7)

据传,乾隆皇帝看到史可法的绝命家书,百年色泽如润,依然鲜活如昨。想起史可法如此慷慨赴义,真是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深受感动。

于是,乾隆皇帝同意彭元瑞的建议,发原卷交两淮盐政,费一万六千金,扩建史公祠,成为国家级祭祀祠堂。

乾隆亲自题写了“褒慰忠魂”四字,并命大臣,咏和题跋,奉旨的当朝大臣八人,按入卷顺序分别为: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军机大臣兼协办大学士梁国治、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处行走董诰、户部侍郎彭元瑞、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刘墉、礼部尚书沈初、左都御史金士松、博士陈孝泳。后来嘉庆朝官员胡献征、姜兆熊、秦松龄、顾贞观、王概琴、顾彩六人也题赞恭和,装于卷尾。

乾隆把一碗特殊的粥给前线大将(史可法的绝命家书)(8)

从题签上字迹磨损而不辨的程度,令人感悟到岁月的沧桑和当年的流光溢彩。它不仅是明清两代君臣手迹墨宝的汇聚,也体现了一代忠良彪炳卓绝的赤子情怀与后世君王的仰慕之情。

乾隆帝御笔的凝重与飘逸,体现出卷宗的肃穆和庄严。史可法的面部画像图粉返铅变黑,及其“绝命书”上鲜亮的墨迹与陈旧的纸张,读出史料的沉重与久远。“乾隆御笔”、“澄观”与“乾”、“隆”连珠玺的钤用,十四位大臣的不同笔风到二十九方印章刻工迥异,更加重了手卷的凛然大气。

乾隆把一碗特殊的粥给前线大将(史可法的绝命家书)(9)

乾隆大力推崇和宣传明朝反清忠臣史可法,这一招看似翻了祖宗的脸,却起到了很大的效应。这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历史逻辑令人深思,那就是真正的英雄人物,是会得到历史乃至他的敌人的肯定和尊崇的。

(提问:乾隆题写的“褒慰忠魂”四个字,可为什么魂字少了一点,有什么典故吗?乾隆为史可法翻案,下一位又将是哪位明朝反清名将会进入乾隆的视野,请看下文。本文是“乾隆翻脸了”系列第十五篇,谢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