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文化遗址寻访之九仙山石牌坊和金瓶梅作者是否丁惟宁之谜(山东日照文化遗址寻访之九仙山石牌坊和金瓶梅作者是否丁惟宁之谜)(1)

#寻访家乡文化##日照#

一、初睹石祠识丁公

九仙山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远在宋朝的时候,大文豪苏东坡登临之后,就发出“九仙今已压京东”的感慨。九仙山的东南麓有个丁家楼子村,村东北有一座丁公石祠,天下闻名。

丁公石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二月,系地方名人丁耀斗为颂扬其父丁惟宁的功德,以昭后世而兴建。石祠坐北朝南,全部用石料建成,由祠、坊、门组成。祠面阔3间,1门3窗,7檩2梁,重梁双柱,柱头雕昂,石板瓦雕花脊,龙形双鸱吻,长9.1米,宽5.13米,总建筑面积46.7平方米。门楣之上刻“柱史丁公祠”5字,祠内正堂北壁刻“羲黄上人”4字,两侧间北壁正中各嵌一石碑,两山墙之正中各嵌石碑3块,碑刻内容有《柱史丁公石祠记》、《九仙山丁宪副先生祠堂歌》、《游览诸公留题》等。原祠内沿墙一周有料石砌筑高l米、宽0.6米的2层高台,台上供奉丁氏世祖灵位。

这丁公石祠,整个建筑不用一草一木,一金一漆,全部用九仙山石凿制而成,匠心独具,表明主人让这石祠彪炳万世的决心,可谓苦心孤诣。明代的全石建筑固然少见,但这样的规模和工艺水平,单凭建筑本身很难让其天下闻名,石祠之所以名震寰宇,让无数文人墨客趋之若鹜,当成心中最宝贵的圣地去朝拜,却是因为石祠纪念的丁公也就是丁惟宁的缘故。

说起来很惭愧,作为一个五莲人,起初我并不知道九仙山下有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建筑,更不知道号称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竟然就是我的乡党丁惟宁所写。直到2003年的秋天,我国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老村来日照看海,很急切地想去看看丁公石祠,我这才知道丁公石祠的事情和丁惟宁遭陷贬官写《金瓶梅》的故事。

令我心灵震撼的是,一进丁公石祠,老村竟然不顾一切地跪倒,五体投地,一连磕了几个头。这让我感觉到老村心灵的纯粹和对文学的敬畏,看出他对写出《金瓶梅》这样不朽著作的前辈的敬仰和膜拜,也充分体现出《金瓶梅》在天下文人心中的地位。

翻开中国的文学史,长篇小说的出现是以《金瓶梅》开始的,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创作,《金瓶梅》从此让中国的长篇小说创作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引领长篇小说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并建立了无法撼动的文学霸主地位,从而在世界文学中大放异彩。中国的普通读者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这四部长篇小说好像是最好的作品,尤其其中的红楼梦的地位被放大到了无法仰视的程度,其实,在真正的小说作者和文学研究者那里,《金瓶梅》才是中国长篇小说的鼻祖,是长篇小说门派的开派祖师爷和第一掌门,它的艺术性、现实性、可读性至今无法超越,而且没有它的出现,也就没有《红楼梦》的高度,甚至能不能出现《红楼梦》都成为疑问。

我的孤陋寡闻,固然是不关心自己家乡文化的缘故,固然是因为家乡缺少这方面宣传的缘故,更重要的,却是《金瓶梅》出现后一直没有具体的作者,对于这部奇书的作者之争一直硝烟不断,《金瓶梅》的作者是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大谜团之一。

在20世纪之前,盛行明代嘉靖年间学者王世贞作《金瓶梅》之说。1934年,吴晗在《〈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中,以极其严谨的考证,予以否定。时过半个世纪,朱星于1979年发表《〈金瓶梅〉的作者究竟是谁》等文和《金瓶梅考证》一书,列举十点理由重申了王世贞说,而后周钧韬承之并加以补充和发挥,进而发展为“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说”。此说后来也同样引发了众多的不同意见。

自朱星重申“王世贞说”之后,大大激发了金学界探寻《金瓶梅》作者的热情,各种推测之说相继出笼,举其要者有徐朔方、吴晓铃、赵景深、杜维沫、卜键以及日本日下翠等人提出的李开先说,张远芬、郑庆山等人提出的贾三近说,黄霖、郑闰、李燃青、吕钰及台湾魏子云、杜松柏等人提出的屠隆说,鲁歌、马征等人提出的王稚登说等,与王世贞说合之为“五大说”。除这“五大说”以外,还有近来才引起轰动的丁惟宁说。

那么,丁惟宁到底是不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呢?

就让我们一步步地走进尘封已久的历史,慢慢地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二、丁公的那些事儿

明朝末年 ,藏马山之阳生活着诸城的一个名门望族,那就是藏马丁家!

考丁氏由来,本出自周朝太公姜氏后裔。太公封在齐以后,生子仲子及,食邑于丁,便以地为姓。明朝有丁普郎者,以军功从洪武,封于武昌,其子孙以百户世荫,食屯于淮之海州卫(今连云港市附近)。永乐初,丁氏家族北迁,一路居住,遂成日照、诸城、寿光等丁氏巨族。

诸城丁氏最初迁徙在藏马山之阳,因而诸城丁氏又称藏马丁氏。藏马丁氏在藏马山一带瓜瓞繁衍,迅速壮大,盘亘六十余里,相望无别姓,遂成当地豪族。

从海州来诸城藏马山之阳的丁氏始祖为丁推,二世祖为丁彦德,三世祖丁伯忠,四世祖丁宗本,五世祖丁珍,传至六世,即为丁惟宁的父亲丁纯。

丁氏家族自一世祖丁推以来,人才辈出,声震诸城!到丁纯这一代,更是声名大噪。

本来丁氏一族以军功名世,又加迁入藏马深山,野兽出没,所以丁族中人皆习武尚侠,唯丁纯喜欢文学,好学苦读,为人正直严谨,自少年便有才名,稽古能诗,嗜鼓琴。他虽然居住在藏马山阳,系深山中,可因为才学出众,年少就通过了县试府试,在诸城是有名的才子。可惜他命运多舛,因为久住深山,人老实,缺少名师指点,又没有送礼贿赂的坏心眼,屡次科举,总是榜上无名,直到中年,仍是壮志未酬!所以,他就自然把希望寄托在 儿子们身上。尤其是次子丁惟宁,更让他感到希望就要变成现实。为了让丁惟宁能够出人头地,他就近乎苛刻地督促儿子读书。

丁惟宁年少聪俊,卓然不凡,自小就天资聪明,过目不忘,出口成章。丁惟宁自然知道父亲对自己的希望,又加上他好学,所以他对父亲的严厉并不反感,尤其见父亲这么样的年纪,还有一大把子的家事缠身,仍旧坚持读书, 学习就更刻苦了。

在丁惟宁十六岁已经成人的时候,丁纯就给儿子成婚了。儿媳是丁纯好朋友胶州进士纪公的女儿,是丁纯在儿子很小时候就定下的亲事。身为进士的纪公能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丁惟宁为妻,说明他已经看出丁惟宁才华出众,以后必出人头地!

丁惟宁一生,非常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好父亲,有一个好媳妇,有一个好老师,再就是生了几个好儿子,虽然从官运上说丁惟宁没能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但我私下认为,他的生活是幸福的,他的一生是成功的。

丁惟宁的正妻纪氏非常贤惠,而且通情达理,深爱着丁惟宁。当时丁纯家教非常严,冬天不允许私自生火取暖,纪氏无法为丈夫煮热水,又怕水太寒冻坏丈夫,就先用自己的双手在冰水中放很长的时间,直到水温不刺骨了,这才端去给丁惟宁洗脸。也就是这个纪氏,在自己没有给丁惟宁生育男丁的情况下,竟然做主给自己的丈夫张罗了几个侧室,这让丁惟宁非常感激。

当丁惟宁贬官在家,四处云游消遣,并开始续写父亲丁纯只写了个开头的《金瓶梅》时候,有一次去日照的好朋友田登家玩耍,竟然和田登的女儿一见钟情。田登是黄县人,能诗擅文,在日照做训导,和丁惟宁非常要好。按说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绝对是不可以的,田的女儿是丁惟宁的小辈,违背伦理纲常,幸亏当时纪夫人已经去世,在田小姐的竭力抗争下,丁惟宁就顶着压力娶了田小姐做续弦,成就一番好事。这个田小姐就是丁耀亢的母亲,从儿子丁耀亢的才华和个性就可以知道田小姐是怎样一个性格刚强聪明倔强的女性了。从这个事件,我们也可以佐证妻妾成群的丁惟宁自然是花丛中的骁将,写《金瓶梅》里面那些让男人喷血女人拼命的色情情节自然是小菜一碟。

丁惟宁的老师是当时诸城的名宿姓丘名橓,字茂实,号月林。他是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行人擢刑科给事中。三十四年七月,倭六七十人失道流劫,自太平直逼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等闭城不敢出,阅二日引去。给事御史劾时彻及守备诸臣罪,时彻亦上其事,词多隐护。舜劾其欺罔,时彻及侍郎陈洙皆罢。帝久不视朝,严嵩专国柄。橓言权臣不宜独任,朝纲不宜久弛,严嵩深憾之。已,劾嵩党宁夏巡抚谢淮、应天府尹孟淮贪黩,谢淮坐免。是年,嵩败,舜劾由嵩进者顺天巡抚徐绅等五人,帝为黜其三。迁兵科都给事中。劾南京兵部尚书李遂、镇守两广平江伯陈王谟、锦衣指挥魏大经咸以贿进,大经下吏,王谟革任。已,又劾罢浙江总兵官卢镗。寇犯通州,总督杨选被逮。及寇退,橓偕其僚陈善后事宜,指切边弊。帝以橓不早劾选,杖六十,斥为民,余谪边方杂职。橓归,敝衣一箧,图书一束而已”(见明史)。

由此可见,月林先生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多次弹劾朝中那些贪赃枉法的大臣,尤其是多次上书皇帝,弹劾权重一时的奸臣严嵩,让严嵩非常怨恨,直到严嵩倒台,月林先生才得嘉靖赏识,升任兵科都给事中,但他连续弹劾南京兵部尚书李遂、镇守两广的平江伯陈王谟、锦衣卫指挥魏大经、浙江总兵卢镗等权贵,得罪了一大批大臣,尤其得罪了当时权倾一时的宰相张居正。后来他又上书直陈边弊,终于惹怒了皇上,把他杖责六十,贬官为民。可怜一个清正廉洁之官,被昏君弃用蒙冤!做了许多年大官的月林先生,回家的时候,只是一身旧衣服,一箱子书籍而已。

丘橓被贬在家,丁惟宁在父亲的带领下去拜师,丘橓久经官场,一眼就看出丁惟宁的不凡,很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学生。后来丘橓在张居正倒台后再次被重用,官至户部尚书,这也就是九仙山下户部乡名字的由来。

嘉靖四十四年,丁惟宁中了乙丑科的进士,因为办事干练,才能不凡,又加上邱月林先生的老朋友们和诸城籍的朝官们帮助,他很快就放到保定府做了清苑县的知县。

丁惟宁做为一名干吏的才能很快就显现出来,他为人正直,为政清廉,办事公正,遇事敏练,没多久就把一县的事务治理的井井有条,有声有色,深得民心,也很受上司喜欢。当丁惟宁任知县满三年的时候,朝廷派了吏部和都察院的官员来考察他的政绩,因为丁惟宁的政绩出色,他在所有参加考核的官员中,竟然名列第一。

然而,就当朝廷准备重用丁惟宁的时候,他的母亲却突然去世!丁惟宁悲痛之余,毅然奏章回家为母亲守孝一年!好多朋友劝丁惟宁三思,劝他不要错过这次升迁的大好机会,可丁惟宁心意已决,就是宁愿自己不做官,也要为母尽孝!

丁惟宁守孝期满后,回吏部复职,按照丁惟宁的才干和此前考核的成绩,丁惟宁应该提拔重用,但因为当时吏部已经被张居正和徐阶控制,丁惟宁只好委屈当了山西长子县的知县。

丁惟宁上任之后,首先根据自己 掌握的情况,进行县衙的内务治理。他改革现有的制度,罢免了一部分不称职的官员,提拔任用了一些为人正直的人,很快就使多年没有知县的长子县的各项事务走上了正规。在此基础上,他废除了县里自己制订的许多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尤其是关于织布上的苛捐杂税,很快就得到了广大人们的支持。为了根本上解决长子县的情况,他制订政策扶持小的作坊进行织布生意,还奏本请求朝廷免去了这些作坊每年的上贡,很快就使这些从事织布和贩卖布匹的作坊恢复了生机,促进了整个长子县织布业的发展。

经过丁惟宁一年多的治理,使原先民不聊生的长子县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恢复了,织布业发展很快,百业俱兴,人们安居乐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丁惟宁的才干再次为朝廷所重视,再加上老师邱橓的好友吏部尚书山西人杨博的一再举荐,丁惟宁从长子知县升任都察院的侍御史。所有的人都认为丁惟宁在仕途上已经踏进快车道,前途无量。因为,御史的官职毕竟是不同一般!

都察院为明朝的最高监察机构,以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为其正、副长官,掌管内外监察,纠举不法。又依照当时的十三省行政区,划分全国为十三道监察区,设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分别监察各地。明朝还建立了御史出巡地方的制度,即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称为巡按御史,俗称八府巡按。他们品位虽然不高,但权力很大。此外,如地方有重大事故,朝廷要派带都御史衔的官员去处理,权力较巡按御史更大。这些人凡兼管一省行政和民政的称为巡抚;兼管一省军事的称为提督;兼管数省军、政、财的称为总督,仍隶属于都察院。这时的巡抚、提督、总督也还都属于临时差遣性的职务。

正是因为御史经常代表皇帝出巡地方,处理各种重大事件,所以见官大一级,大事奏报皇上,小事自己就做主了,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地方上的重大棘手的问题时,皇帝往往赐给这些御史一些代表皇帝的信物,更是见这信物如见皇帝亲临,御史也就权力无边,凡事情可以代表皇帝临场决断,先斩后奏。

一般的御史虽然是七品衔,但却因为上面说的原因,位重权高。丁惟宁任命的是都察院的十三道御史中的四川道御史,这只是其官衔,并不是专管四川的监察事情。丁惟宁却比一般的御史官阶高,因为他是侍御史。侍御史一般由政绩出色文才出众的官员担任,因为他可以 在皇上参加一些学习活动的时候陪伴皇上,也就是通常说的侍经筵。

所以,丁惟宁能够侍经筵,能和皇帝有接触的机会,那么他的仕途的当然就前途无量了。更为重要的是,徐阶在这时已经下台,首辅高拱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做为亲近高拱的杨博自然说话就非常管用了。

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丁惟宁最快乐得意的日子。政治上得到重用,自己的才华有了施展的机会,家庭上,自己有了长子,徐氏又已经怀孕,明显是喜事不断。

因为丁惟宁卓越的才能,很快就得到了各方面的赏识,在杨博的帮助下,丁惟宁终于得到了巡按直隶的重任。直隶本是京师重地,每个知县都有不小的来头,何况那些州、府大员,能让丁惟宁巡按直隶,充分说明他已经得到包括皇帝在内的诸多重要人物的赏识了。

丁惟宁巡按直隶,遇到的第一个大麻烦就是白莲教案。

白莲教也叫白莲社,它源远流长,是一个混合有佛教、明教、弥勒教等内容的秘密 宗教组织。它在南宋初年已出现于江苏昆山。元、明时期有很大发展,分成为很多支派,分别称大乘、混元、收元等名目,成员十分广泛,不仅有农民、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小商人、小业主、雇工等,也有一些太监、王府包衣、庄头、绅士、书吏、差役等参加。

因为白莲教诞生不久,因为它的组织严密,信徒众多,而且坚定不移,就被做为历代造反者组织斗争的工具。明朝皇帝朱元璋就是靠白莲教和明教起家,他深深知道白莲教对政权的危害,所以一登基就严禁白莲教,把白莲教徒看做反叛朝廷的罪民,一旦抓获,就严惩不逮,轻着发配,重者处斩甚至株连九族。在明朝历代皇帝的大力查禁下,白莲教终于在明朝中叶沉寂下去,但是,它就象是星星之火,一旦时间到来,就可以燎原。因为嘉靖皇帝迷信道教,相信方术,追求长生不老,竟然连国事也荒废了,任由奸臣当道,使得信奉道教之风大盛,而此时人民群众却陷入了苦难之中,白莲教见有机可趁,就以变相的面孔,迅速地发展起来,当朝廷发觉,已经很难禁止了。明嘉靖二十四年,山西应州人白莲教徒罗廷玺阴谋利用蒙古的势力起事,事发被诛。嘉靖二十五年,山东汶上田斌妻子连氏和僧侣惠金以白莲教发动起义,席卷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后失败被杀。嘉靖三十年,白莲教首肖芹、吕明镇与同党多人,引导蒙古军队犯边。嘉靖三十六年,北直隶蔚州白莲教首阎浩等出入漠北,向蒙古人泄露边情,让明军捕获。嘉靖四十四年,四川蔡伯贯利用传白莲教组织起义,,一月连下七州县,后失败被杀。由此可见,白莲教至此已经演变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朝廷严令各地缉拿白莲教徒,尤其是白莲教活动猖獗的直隶和山东为重点,一旦捉拿,严惩不怠。

到丁惟宁巡查直隶的时候,直隶各地已经关押了数千的白莲教徒,就等朝廷下令,严加处罚。

丁惟宁经过认真的调查和思考,丁惟宁基本掌握了这些白莲教案的情况,并理出了一个头绪。他基本可以断定这里面大部分是些冤案,造成这些冤案的原因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有些所谓的白莲教徒并不是白莲教,而是罗祖教,这种教和白莲教有本质的区别,对明朝的安全没有构成危害。二、许多人是被一些豪绅借搜捕白莲教的机会诬陷的,这些豪绅借此达到自己的种种目的,这样被冤枉的人还不少。三、另一类是因为官府为了多捉拿白莲教徒好向朝廷领赏报功,严刑拷打白莲教教徒,他们被逼胡乱招供株连的,这样的情况占了大约一少半。

丁惟宁做过多年的地方官,对州县地方上的事务很熟悉,尤其对刑狱的门道比较摸,他知道许多主管断案的官员是明白自己手中的案子的真实情况的,不过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昧着良心做事罢了。

丁惟宁在了解了基本的情况后,首先下令各地官府把所有的白莲教的案子照这三种情况分类,分好以后,他再一一审问,如果谁有隐瞒,必重惩。命令一下,各地自然不敢怠慢,和快就把事情办妥了。尤其是通州,当天就开始,到第二天就连各县也弄好了。

丁惟宁从此开始了紧张的审案工作。审问的结果和自己从状子分析出来的一样,丁惟宁都一一给予平反昭雪,并对那些借此诬陷好人、贪赃枉法的豪绅和官员进行了惩处。

但是,在处理罗祖教徒时,丁惟宁犯了难。一是朝廷没有明确的法律来规定怎么处置罗祖教徒,二是罗祖教信徒中,大多是山东籍的,如果那些对自己不满的官员借此来诬陷自己,那就跳进黄河也说不清了。虽然朝中有杨博大人和高拱大人撑腰,但徐阶、张居正他们正和杨、高二位大人闹矛盾,正找不着机会攻击他们呢,因此在丁惟宁出巡的时候,杨博大人反复嘱咐丁惟宁,处事一定小心。

通过对罗祖教的了解,丁惟宁觉得它和白莲教是绝对不一样的,而且还有点反对白莲教。

罗祖教在刚开始传播的时候,还叫无为教,创始人罗梦鸿,祖籍山东即墨县,因祖辈当兵,到了密云卫,他就在密云卫创教,他被门徒尊为罗祖,教派也就因此改了名字。罗祖教是以佛教的面目出现的,并且深得佛教禅宗的精髓,它以通俗的语言,迅速在下层传播,深得人心。

罗祖教最初的信仰者多为戍边军人以及运粮军人。密云卫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处于潮河与白河交界处,京师运粮至密云有通济河,明代谓之白槽。大批运粮兵丁来往于江南、边塞,将罗祖教的教义组织、风习传入华北各省、江浙、闽、赣,乃至两湖、两广,这是罗祖教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

罗梦鸿生于明正统七年,去世于明嘉靖六年,他死后,他的教义由他的儿子和女儿继续传播。直隶一带的罗祖教,就是由他的女儿负责传播的,她女儿在直隶蓟州盘山出家为尼,法名佛广,信徒众多,但因此被当成白莲教获罪,也是罗祖和他的女儿所没想到的吧。

丁惟宁很喜欢罗祖教。丁惟宁知识广博,他看出罗祖本人在他的《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证钥匙卷》等五部经典中,对禅宗思想大胆发挥,想象驰骋,以大刀阔斧的气势,提出自己对宇宙、万物、人生的看法,提出解决生与死善与恶、有与无、邪与正、虚与实、源与流、功利与幻灭、天堂与地狱等等一系列宗教命题,创造了驳杂而又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罗祖教的教义比单纯的白莲教的教义要丰富的多,深刻的多,而且深刻动人,明白浅显,所以才能够打动人,使人们信仰他。可惜罗祖早死了,他要活着,丁惟宁一定会和他成为好朋友。

丁惟宁深深明白,自己对罗祖教的理解和好恶改变不了许多官员的看法,也决定不了朝廷对罗祖教的处置,为了慎重从事,丁惟宁决定还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情奏明朝廷,让朝廷决断。为了写好这份奏章,丁惟宁可是费了许多的脑筋。他即要说服朝廷同意自己的意见,不处置罗祖教,还要不着痕迹,不露声色,以免日后出现问题是株连到自己。丁惟宁写完后,反复斟酌,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了,这才派人快马送给高拱大人,让他直接交给皇上。

朝廷真的采纳了丁惟宁的意见,对所有罗祖教的教徒都全部释放,不要和白莲教等同,看来,丁惟宁的奏折起了作用,他的苦心没有白费,这也说明罗祖教的教义确实是深得人心的。

丁惟宁做了件大好事,上千的人因为他的仁厚而活了命。仅在通州一地,丁惟宁就平反释放了数百个被被冤枉为白莲教的无辜百姓。丁惟宁走出通州城的时候,数千百姓自发的来为他送行,丁惟宁由此在直隶名声大噪!

也就是在这次巡按直隶的过程中,丁惟宁得罪了当时的权臣张居正和大太监冯保。当时,张居正夫人的一个远房亲戚是一个恶霸,此人还和大太监冯保关系很好,他仗着这层关系在地方上欺男霸女,犯下了数条人命,可是地方官畏惧张居正和冯保的势力,干脆闭眼不管,丁惟宁接下案子后,决心为民除害,就巧计捉拿这个恶霸归案,而且不管张居正和冯保的关系,在断明案情后,尽快把这个恶霸斩首,为地方上除了一害。这个恶霸后来就成了《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原型,西门庆的后台其实也是映射张居正和冯保。

丁惟宁在老师邱橓出任兵部侍郎后的大力举荐下,升任湖广按察司副使,专门负责郧阳襄阳二府的兵备。

按说,这是对丁惟宁的一次重用,如果不出问题的话,丁惟宁很快就会升任为三品大员的按察使。但是,没想到这次重用却害了丁惟宁,从此断送了丁惟宁在仕途上的前程,让他蒙冤数十年,一直到死都没有得到昭雪。

郧阳和襄阳两府,虽然只是两个府,但它们的地位在明朝却不亚于两个省。郧襄地处汉水两岸,扼长江中上游,位于中国的中心腹地,它西可出巴蜀、秦川、商洛,南可下湖广、江西,东可沿长江直达江浙,北出河南就可 控制中原,直逼直隶,危及京师。而且,它地域广袤,群山矗立,汉水两岸富庶无比,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不客气地说,谁拥有了郧阳和襄阳、南阳,就可以逐鹿中原,虎视天下。正因为它的地位如此重要,所以成为历朝历代的军事重地,驻有重兵。

在明朝初年的时候,明政府早就为了防止大量的农民在此聚众起义,就禁止农民到深山开荒。禁止的范围是以郧阳为中心,西到终南山东端,东南到桐柏山、大别山,东北到伏牛山,南到荆山。偏偏这一大片地方是广袤富庶之地,广大农民不忍心看着它荒芜,就为了生存,不顾禁令,在英宗的时候,大量地进入这些地方开荒种地,人数逐渐增加到了数百万。因为朝廷屡次用残忍的手段强令驱逐,就激怒了这些农民,终于在成化元年由刘通等人率领数十万人在郧阳的房县起义。虽然朝廷在第二年就镇压下了起义,但仍有数十万的人退进大山坚持斗争,不断地发动起义,让朝廷非常头疼,因为没有办法维持封山的禁令,就只好专门设立了郧阳府,特设一名巡抚,派有重兵,加强这里的统治。

朝廷驻扎在郧阳和襄阳两地的重兵有数十万,大量的给养给朝廷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于是朝廷就下令,让这些官兵利用郧阳和襄阳富庶广袤的田地进行屯田,自己养活自己,减轻了朝廷的负担。

丁惟宁的郧襄兵备副使,负责此地的所有军事方面的事务,包括防务、粮饷、监察、弹劾等等,受郧阳巡抚的领导。

正因为郧襄地位的特殊性,才使丁惟宁的职务显得非常重要,是一次重用,但很显然,那里兵多将广,派系众多,也是一个很不好干的差使。

但丁惟宁为了不辜负老师的信任,也是为朝廷分忧,就很快来到郧阳城就任,认真地开始了工作。

因为郧襄的兵备多年荒废,军纪松弛,管理混乱,将官吃空饷、贪污屯田粮米的现象非常严重,也非常普遍。丁惟宁决定先从抓军纪,治理吃空饷、乱贪污的现象开始。

治理就要先从驻守郧阳的官兵开始,丁惟宁没想到这就得罪了当时军队的最高指挥官米万春。米万春此时任参将,总管郧阳周围的官兵和屯田事宜,吃空饷很多,还把许多的屯田占为己有,而且他还经常欺负地方上的百姓,仗着自己的势力,做了很多的坏事。因为米万春和当时执掌朝政的大学士申时行是老乡,还有点老亲,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他跟本不把丁惟宁放在眼里。

丁惟宁并不是自己在一意孤行,他事先征得了湖广按察使李颐的同意和郧阳知府沈鈇的支持。郧阳知府沈鈇对米万春的行为早就看不惯了,数次上本弹劾他,但都让申时行给压住了。米万春对沈鈇非常怨恨,也是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沈鈇。沈鈇嘱咐丁惟宁一定要小心,米万春可不是个容易对付的人。

米万春知道丁惟宁要对付自己,心里恨透了他。米万春表面上支持丁惟宁对他的调查,但实际上却积极想办法,不让丁惟宁抓住他的什么把柄。但米万春明白,自己做的贪赃枉法的事情太多,总有一天会让丁惟宁给查到的,所以,米万春就一直在寻找机会对付丁惟宁。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丁惟宁栽在他的手里,最好是身败名裂!

没想到,这个机会很快就让米万春等着了。

当时的巡抚郧阳巡抚李材字孟诚,丰城人,是兵部尚书李遂的儿子。李材嘉靖四十一年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他很喜欢学习,经常听当时的太子侍读学士 邹守益讲学,学而为痴, 竟然认为自己的学业还远远没达到应该达到的境界,干脆辞了官,回家读书学习去了。 隆庆中还朝复官,由兵部郎中稍迁广东佥事,后因破贼有功,升任副使。万历初,张居正柄国,不喜欢李材,李材就称病回家继续读书,寻访当时的知名学者学习。张居正卒后,起官山东, 后因为才华出众升任云南按察使,备兵金腾 ,大败缅甸军队,因军功升任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

李材才学出众,非常好学,而且很乐意给诸生讲学,简直到了迷恋的程度。因为丁惟宁佩服李材的学问和好学的精神,和李材关系相处的比较好,李材就经常通过丁惟宁来安排官兵给那些诸生当仆役,干各种活,丁惟宁不好拒绝,也不能拒绝。诸生都很高傲,又都深受李材和丁惟宁他们的器重,不把官兵放在眼里,经常役使他们,还不把他们当人看,这就让官兵非常恼火,虽然不是分内的工作,但因为是高官们安排的,敢怒不敢言,怒火就在心里渐渐地蓄积起来。

李材不但让丁惟宁安排官兵来供那些狂傲的诸生役使,挪用军队的军饷,更过分的是,他居然采纳了诸生的建议,要把米万春的参将公署作为学宫。米万春的参将公署是一个非常清幽,景色美丽的好地方,做学宫的确很合适。李材就找丁惟宁,安排他和米万春谈。丁惟宁虽然觉得有些不妥,但李材既然说了,他是巡抚,得听他的,就找米万春说了,丁惟宁认为米万春会拒绝,谁料他竟然同意了。

米万春答应的这么痛快,让丁惟宁感到奇怪,他根本没想到米万春已经悄悄地给丁惟宁布下了一个圈套。这个圈套是那么的阴险,等丁惟宁明白过来时,已经晚了。

米万春就借着丁惟宁役使兵士给褚生服务而且占据军队公署的事实,诬陷丁惟宁克扣军饷,唆使心腹带领一部分不明白真相的士兵包围参将公署,赶走那些学生,并发动兵变。

兵变的消息传到朝廷,皇帝大怒,原先丁惟宁和老师邱橓得罪的那些官僚势力勾结在一起,联合把矛头对准丁惟宁和邱橓,加上郧阳巡抚李材为平息事端,串通米万春,关键时候出卖了丁惟宁和沈鈇,换得了自己暂时的解围。

乱兵退了之后,李材就上书弹劾丁惟宁和沈鈇因为做法不对而激起了郧阳兵变,米万春也诬告丁惟宁和沈鈇滥用职权,激起了兵变,万历皇帝很生气,在当时执政的大学时申时行的决断下,贬了丁惟宁和沈鈇的官职,让李材还籍候勘。

丁惟宁和沈鈇在郧阳兵变中蒙冤贬官回家,正义难伸!

虽然按察使李颐知道事情的原因,就在他要调查郧阳兵变,严惩兵变罪魁祸首米万春的时候,米万春却利用申时行的权力,让李颐离职回家为父亲守丧去了。

御史杨绍程也调查明白,上书要求治米万春首乱之罪,但因为大学士申时行庇护,米万春不但平安无事,反而调到天津,干了一个更好的差使。

经过这件事情,丁惟宁是悲愤无比,伤心欲绝,他终于对朝廷失去了仅有的一点信心,彻底对朝廷失望了。虽然在邱月林和其他正直之官的努力下,丁惟宁接着补官风翔,但丁惟宁坚决不去就任。邱月林知道他心意已决,也就不再逼他了。

从此,丁惟宁安心在家,一边操持家务,一边读书写作,终于写出了旷世奇书《金瓶梅》!

对于丁惟宁在郧阳蒙冤的事情,明史《李材传》中是如此写的:

材好讲学,遣部卒供生徒役,卒多怨。又徇诸生请,改参将公署为学宫。参将米万春讽门卒梅林等大噪,驰入城,纵囚毁诸生庐,直趋军门,挟赏银四千,汹汹不解。居二日,万春胁材更军中不便十二事,令上疏归罪副使丁惟宁、知府沈鈇等,材隐忍从之。惟宁责数万春,万春欲杀惟宁,跳而免,材遂复劾惟宁激变。诏下鈇等吏,贬惟宁三官,材还籍候勘。时十五年十一月也。御史杨绍程勘万春首乱,宜罪。大学士申时行庇之,置不问,旋调天津善地去。

三、丁惟宁是《金瓶梅》作者的铁证

丁惟宁到底是不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大家看过他的经历肯定还不能确定,最好还是看一下这方面专家的论证。下面,转载一篇天涯社区的文章,我认为这篇文章从学术的角度已经论证的非常充分。我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肯定相信丁惟宁就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

以下是那篇文章的主要论证内容: 

丁惟宁才华横溢,诗文俱佳,不仅主编过诸城县志,还写了大量诗文。他有能力、有时间写出《金瓶梅词话》这样的传世奇书。理由于下:

  一,早期手抄本大多来自诸城。拥有《金瓶梅》早期抄本者,共有十二人:董其昌、袁宏道、袁中道、谢肇、沈得符、徐阶、刘承禧、文在兹、王稚登、王世贞、邱志充。这十二人所“拥有”的手抄本,大多是亲友间传抄(阅)的。而董其昌、王稚登、王世贞和邱志充手中的抄本,全部来自山东诸城丁惟宁处。董其昌祖籍山东莱阳,曾在诸城丁惟宁别墅居留许久,参加过丁惟宁倡首的“东武诗社”(诸城原名东武)。王世贞曾任山东青州道兵备副使,诸城是青州属下,王世贞不仅到诸城拜访过丁惟宁,而且二人惺惺相惜,诗酒唱和。山西王稚登是丁惟宁的朋友,九仙山丁公石祠的门匾“羲黄上人”四个大隶字就署着“太原王稚登书”。邱志充则是丁惟宁的近亲和学生。上述几人能得到奇书手抄本乃是清理中事。既然早期手抄本无不源自诸城,写书人是丁惟宁还有疑问吗?

  二,为《金瓶梅词话》写序作跋的,都与丁惟宁有着密切的联系。“欣欣子”乃是青州进士钟羽正,他和丁惟宁是好朋友,两人往还频繁。他的《驼山行》诗中就有“习静欣欣子,披襟邀熏风”的句子。愚以为,丁惟宁将自己的杰作署名“笑笑生”,什九是受欣欣子的启发。另一位写序的“东吴弄珠客”,就是上面提到的丁惟宁的朋友董其昌。而作 “跋”的“廿公”,则是丁惟宁的五子、著名戏剧家,有“南李(笠翁)北丁(耀亢)”之誉的诗人丁耀亢(字野鹤号紫阳道人),在二十岁时写下的。

  三,“廿公”(丁耀亢)在“跋”中写道:“《金瓶梅传》……盖有所刺也。然曲尽人间丑态,其亦先师不删郑卫之旨乎!中间处处埋伏因果,作者亦大慈悲矣。”这是在高声呼喊,作者是怀着大慈悲之心,在对人间丑态进行针砭讽刺。很显然,他之所以要再写一部《续金瓶梅》,正是借用阴阳轮回,进一步为被诬为“淫书”的父亲杰作正名。

  四,在《金瓶梅》第一百回,就在全书终结处,违反创作规律,突兀地插入两句诗:“三降尘寰人不识,倏然飞过岱东峰。”笔者认为,这是丁耀亢加上去的。证据是,《续金瓶梅》第四十二回,也是在接近收尾的地方,根据《搜神后记》虚构了一个丁令威“三降尘寰”的故事:辽东三韩鹤野县华表庄出了个神仙丁令威,历经三次转世:一转为朱顶雪衣白鹤;二转为善于锻铁的匠人自称丁野鹤;三转为明末东海人,也自称丁野鹤、紫阳道人。鲁迅先生早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即认定,最后一个紫阳道人就是丁耀亢。但没有说另外两个是谁。据考,第一次转世的仙鹤是丁耀亢的祖父丁纯,第二次转世的“锻铁匠人”是他的父亲丁惟宁。此说并非臆造之词,丁耀亢在《续金瓶梅》中,已经作了明确的暗示。镶嵌在九仙山柱史(监察御史的尊称)丁公石祠四壁、逃过文革浩劫的碑刻上,更有着清楚的记载。常州徐升题诗:“令威翩翩一柱史,早薄荣名谢天子。”王化贞题诗:“仙人乘鹤五云中,华表(庄)归来息此宫。”海上后学乔师稷题诗:“华表不归丁令鹤,东武(诸城)空说九仙峦。”关中唐文焕题诗:“白鹤归华表,青山做主人。”诗中一再称祠主人是“丁令威”、“华表归来”,足见,这个丁令威就是善于锻铁的丁野鹤。历经四百年风雨,完好无损的石壁题诗,堪称是三代写书的铁证。

  五,有人倘要提出疑问,上述证据固然可以证明三次转世。但怎能证明《金瓶梅》乃是祖孙三代人的作品呢?回答是肯定的,证据同样很充分。丁耀亢为《金瓶梅》写的“跋”,巧妙地回答了这一问题:“《金瓶梅传》传为世庙时一钜公寓言。”“世庙”是指明世宗嘉靖朝。这“钜公”为谁?他当然不能公开说明。但也有迹可寻。诸城一带,有以先人曾在何处为官,便以其地冠称某公的习俗。丁耀亢的祖父丁纯,嘉靖年间曾任过直隶钜鹿县训导,故丁耀亢尊称其为“钜公”。这说明丁纯是《金瓶梅》的始作俑者。

  六,进一步的证据是:“爱日老人”在《金瓶梅•序》中的话:“天台智师,性善兼明性恶,六祖,七祖,善恶都莫思量。相持义门,强明因果,证穷念绝,何因何果?善读是书,檀郎只要闻声;不善读是书,反怪丰干饶舌耳。”据《琅琊天台丁氏家乘》载,丁氏的六世祖是丁纯,他的儿子是七世祖丁惟宁。这里的“六祖、七祖”并非佛门世系,而是丁家的辈分。据丁其伟等先生考证,“爱日老人”是丁纯的重孙子丁豸佳,称先人为“祖”,正符合晚辈的身份。这充分证明,《金瓶梅》是丁惟宁在父亲遗稿的基础上,在九仙山别墅面壁十年完成的。他的儿子丁耀亢在父亲去世十年后,对父亲“遗书”又作了个别补充(如上面的两句诗就是),到苏州镌版印刷的。而丁耀亢也是把自己的续书,看成是《金瓶梅传》的组成部分。足见,说《金瓶梅》凝结着三代人的心血,并非空穴来风,乃是不争之论。

  七,有人之所以至今仍将目光盯在山东峄县或苍县,无非是因为那里有“兰陵”其地。殊不知,丁惟宁九仙山别墅后面的一条峡谷就叫“兰陵峪”。丁惟宁用“兰陵”作为“笑笑生”的“籍贯”,更是清理中事。

  足见,《金瓶梅》作者之谜,已经清晰确凿地破解。不知哪里还能找到与上述七条比肩的证据?有人仍然固执一端,无非是地域情结作怪,只恐徒劳无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