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周而复始,亏而复盈。
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的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亦如屈原在《天问》里的发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月有阴晴圆缺。而它的阴晴圆缺又是周期性发生的。“周而复始,亏而复盈”,进而“年年相似”,“月月相仿”。
那么古人又为何偏选中秋这天赏月?
▲ 南宋 马远《月下把杯图》 天津博物馆藏
普遍观点认为,我国中秋赏月的习俗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的习俗演变而来。
战国时代成书的《礼记》中,提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里的“朝”和“夕”都是动词,都是祭祀的意思。即,周天子在春分这天祭日,秋分这天祭月。
▲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中的“月”字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古人认为这个时候祭祀日月特别有意义。于是就在春分的清晨祭日,在秋分的夜晚拜月。中秋赏月的习俗即源于此。
除了“秋夕祭月”的根源,中秋节前后也确实是一年当中月亮更美、更适合观赏的时节。
▲ 明 张路 (传)《拾得笑月图》弗利尔美术馆藏
中秋节临近秋分。在季节上——
每年秋分时节,暖湿空气退去,干冷空气来袭。秋季风的到来让空气的水汽含量降低。因此,天空中的云雾减少,显出一片澄澈的感觉。
在这样的季节,少了水汽的阻隔,夜空中的月亮自然会显得格外清晰。
在天文上——
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均分,日夜等长。虽说中秋节未必就在秋分那天,但前后也差不了几天。
这个时候,月亮运行到地球赤道上空,离地球最近,在正东方向,恰好接受位于正西方向的太阳的直射。
月亮接收的阳光更多,进而反射的阳光更多,因此更加明亮。
另外,按照中国传统审美来说,中秋前后的月亮是一年当中最“正”的——月亮从正东方升起,于正西方垂落。
所以,中秋月又被古人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于宋代时才正式定为节日。不过唐初就有中秋的说法——《唐书·太宗记》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只不过那时中秋还不是法定节日。
宋代将中秋在确立为法定节日后,中秋作为一种“节”的节庆氛围也愈发热烈起来。
宋人的中秋夜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狂欢夜。夜市通宵营业,游人达旦不绝。《东京梦华录》里记录了宋代中秋的盛况: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 南宋 马麟 《楼台夜月图》上海博物馆藏
宋以后,中秋节渐渐被赋予了“人月两圆”的含义,全家团圆、兆庆丰收成为主流。
民间各类庆贺活动丰富且热闹,极具地域特色。赏月不再是中秋唯一的重头戏。
▲ 元 佚名《香月潮音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设香案、敬月神,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酒......南方一些地区有“烧塔”的习俗。在厦门,中秋节还流行一种“中秋博饼”的游戏。
▲潮汕地区的中秋烧塔祈福民俗
晋中一些地区中秋要吃“月明扁食”。北京地区甚至还诞生了一位“民间月神”:兔儿爷。
身穿大红袍,似威武将军,底下坐骑是老虎、狮子、大象或麒麟等瑞兽,非常喜庆。
▲骑虎兔儿爷
从拜月到赏月,从天象崇拜到团圆象征,时间流逝,习俗变迁......
当中秋佳夜来临,一轮圆月在夜色中荡开金色的光芒,古诗中那种“天涯共此时”的感受却是亘贯至今的。
▲《松月图》宋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今夜月明人尽望,祝您人月两团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