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飞到锅里来的时代

谈到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人们多半会记得他在晋察冀边区或淞沪战役中的冒险,这样一位著名的记者跟禽兽能拉上什么关系呢?

还真拉的上。

哈里森·福尔曼曾经在中国有多年采访经历,所拍摄的照片无奇不有,照片中也难免会有各种动物的身影闪现。

唐高宗的儿女具体出生年月日(唐高宗小名叫野鸡崽子)(1)

比如在延安他就拍到了吴满有家的一群羊

当时的边区劳动模吴满有告诉他,明天你还可以跟我一起去拍我家买的牛。

唐高宗的儿女具体出生年月日(唐高宗小名叫野鸡崽子)(2)

▲ 第二天,果然拍到了

这段故事被他记录在了《北行漫记》之中,成为当时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恢复的一个标志性注脚。大多数时候,这位著名记者对于禽兽之类难以交流沟通的家伙是不太重视的,比如骡子。

他在陕甘宁边区进行考察的时候,朱德总司令曾经送给了他一头骡子,没想到三天之后,福尔曼便找上门来,要求再给他一匹骡子。对于如此得寸进尺的要求,朱总司令表示颇为惊讶,便问他一头骡子不够用吗?福尔曼回答说,一头骡子够用了,不过你给我的那一头被我压死了。

唐高宗的儿女具体出生年月日(唐高宗小名叫野鸡崽子)(3)

▲ 体重300磅(约合136公斤)的福尔曼对于边区的骡子来说,的确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结果朱总司令下达批示,给福尔曼提供一头边区最强壮的骡子。

还有一些禽兽出现在哈里森·福尔曼的照片集中,但并没有如骡子或者山羊那样得到他的说明,其背后的故事可能永远难为人们所知道。然而这些照片依然对上个世纪前期,中国野生动物的情况,有着侧面的反映。

比如说他便曾经在中国多个地点拍摄到雉鸡的照片。

雉鸡即我们常说的野鸡,在中国曾经是常见的野生动物。当年知青们去北大荒插队,介绍当地情况时便有“棒打狍子瓢打渔,野鸡飞进饭锅里”的描述,尽管有些夸张,但当年边远地区要想抓一只野鸡实在是容易的事情。

这一点也在哈里森·福尔曼的照片中得到了体现。他所拍摄的雉鸡基本都是作为猎物,在市场上出售的。
比如他曾经在1937年到上海拍摄淞沪抗战,期间往返南京,在一处小街便拍到了一位出售猎物的中国人。

唐高宗的儿女具体出生年月日(唐高宗小名叫野鸡崽子)(4)

▲ 这位猎手显然是专门射杀飞禽进行贩卖的

在他的摊位上可以看到,地面摆的射杀鸟类中,包括野鸭、大雁等品种。而在他身后的墙上,则挂着两组雉鸡,之所以能够把雉鸡辨认出来,是因为雉鸡在鸟中很有特点,它们都有着修长的尾羽,十分美丽——不过这种尾羽只属于公的雉鸡,这是它们吸引异性的标志之一。

之所以这张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是因为在这两组雉鸡中,都是一雌一雄,成双成对悬挂的。这是中国传统出售野鸡时标准的搭配。
看到这一情景,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经历。那时候我家住在北京,这种地方当然除了动物园是很难看到野鸡的,但是萨娘当时在河北省隆化县工作,那里山高林密,自由市场上经常会有野鸡或者野兔出售。有一次她从隆化返回北京,便曾在当地购买了一对野鸡,一公一母,公鸡有着笔直修长的尾羽,母鸡的形象倒是寒碜多了——这与人类郎才女貌的审美观显然是相反的。

据老太太告诉我,这一对野鸡中,公鸡要卖到一元钱一只,而母鸡则只需要五角钱一只。

野鸡的味道其实并不怎么样。一来是射杀的,没法放血;另外一方面,猎人是用铁砂枪打的野鸡,所以在鸡肉之中经常会吃到铁砂弹,倒是公鸡的尾羽保留了许久。

唐高宗的儿女具体出生年月日(唐高宗小名叫野鸡崽子)(5)

▲ 这种尾羽也是京剧扮演周瑜一类角色时,头顶上必不可少的装饰物,还要用它做出种种戏剧表现来

一元五角可以买一对野鸡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在哈里森·福尔曼的照片上看到成对出售的野鸡,还是感到蛮亲切的。

他拍摄的这一组雉鸡,从它的体型、尾羽特征和颈部明显的白色羽毛,依稀可以分辨出应该是今天我国一类保护野生动物——白颈长尾雉

唐高宗的儿女具体出生年月日(唐高宗小名叫野鸡崽子)(6)

▲ 白颈长尾雉

长尾雉是我国常见的野鸡品种,共有4个亚种,其中白颈长尾雉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与哈里森·福尔曼所见的商贩出现地域较为接近。


唐高宗的儿女具体出生年月日(唐高宗小名叫野鸡崽子)(7)

▲ 这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类,尾部有横断的斑纹——也和其他雉鸡一样,与人类有着相反的审美观

然而在福尔曼的另外一张照片中,显示他在华北地区也拍到了我国的雉鸡。这一张照片,据他自己记录拍摄于山西,也是一家猎户在销售自己的猎物,猎物中可以看到既包括野鸡,也包括山兔。

唐高宗的儿女具体出生年月日(唐高宗小名叫野鸡崽子)(8)

不过这一家猎户比起南京那一家来,显然要正规的多,有自己的店铺,而且野鸡和山兔也是按照卖野味的规矩挂好风干来销售的。

这里的野鸡与白颈长尾雉的品种略有不同,可以看到它的体型要稍大一些,羽毛更为厚实细密,颈部也有白色环圈状羽毛,但是仅仅如同项圈大小,并不明显。
这一组被拍到的野鸡,其中有一只背面朝向镜头,可以看到其头后部的被毛较长,一直覆盖到颈部。以此推测,这可能是一只环颈雉,它的中央尾羽比其他的尾羽要长很多,是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点在照片中体现的也十分明显。

唐高宗的儿女具体出生年月日(唐高宗小名叫野鸡崽子)(9)

▲ 环颈雉

所谓环颈雉虽然长的相当漂亮,而且名字也颇为高大上。但实际上在我少年时代,能够在市场上买到的野鸡大半便是这一品种。而且不仅在河北、山西的乡下可以买到,即便是在北京的朝阳市场,当时也能买到这种野鸡的,售价还不高,可见那时这种野鸡的数量相当多。萨娘从隆化县带回来的,便也是这个品种。

即便是今天,环颈雉也没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它的级别是LC(Least Concern),即无危——不过,在我国它依然是保护动物,不能随意猎杀,否则会受到惩罚。
环颈雉目前没有绝灭的危险,这主要是因为在野生状态之下,环颈雉繁殖能力较强,而且分布地域十分广阔,从欧亚大陆到美洲大陆,乃至南美洲都有分布,引种到哪里都能生存,且没有什么生态灾害一类的负面报道。

故此,尽管看到尾羽这么漂亮的雉鸡被做成风腊进了野味店有些可惜,但在民国时代贩卖几只野鸡,实在是农民在耕闲之时很自然的行为。这和环境保护还拉不上太大的关系。如今野鸡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多半是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的。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等政策的实施,推测这种漂亮的飞禽,应该会更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那么,哈里森·福尔曼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在山西什么地方拍摄到了这几只被作为野味的环颈雉呢?按说这是一个难解的谜题,因为福尔曼没有给我们提供更多关于照片的信息,但是照片上的蛛丝马迹却依然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答案。

推测这张照片应该拍摄于1937年8月,地点在山西太原。这是因为在这批猎物的背后,可以看到墙上有一张告示,而告示上出现了“大东门”的字样。大东门,即太原的东城南门,又名宜春门,是太原旧城八座城门之一。

唐高宗的儿女具体出生年月日(唐高宗小名叫野鸡崽子)(10)

▲ 宜春门

这揭示了照片拍摄的地点,而墙上带有“避难”字样的标记,又显示这张照片很有可能拍摄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墙上的告示是提示在防空情况下,居民应向何处避难的。

这与哈里森·福尔曼个人历程相符合。1937年7月前后,他曾前往陕北红军处采访,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打响后,福尔曼经过太原到达上海,拍摄了淞沪抗战中的很多照片,这组雉鸡的照片很可能是他从陕北前往上海途中拍摄的。

值得一提的是,福尔曼拍摄的两组雉鸡,身份可是大为不同的。尽管白颈长尾雉数量更为稀少。但是,环颈雉却应该和一位帝王有关,按理身份也更高贵。这位帝王就是武则天的老公,唐高宗李治
李治小的时候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抚养的,当时太宗给他起这个小名,叫做“雉奴”。换句话说,就是小野鸡崽子的意思。

唐高宗的儿女具体出生年月日(唐高宗小名叫野鸡崽子)(11)

▲ 唐高宗的小名竟然是野鸡崽子?!

真不知道这位千古一帝。当时是出于什么心理这么称呼自己的孩子?

李治生于唐都长安,所以当地的野鸡肯定不可能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白颈长尾雉了,而是环颈雉的可能性几乎达到100%,除非李世民眼花,弄错了品种。看来这环颈雉还有些皇家气息呢。

顺便说一句,未来在市场上出现环颈雉或白颈长尾雉的机会还是有的。因为这两种雉鸡如今都已经大量进行人工养殖,由单纯的野生动物变成经济种群了。
人工饲养的雉鸡,自然谈不上野生动物保护的问题。只是今天的孩子们对于环境保护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估计他们不会像我小的时候那样去追着买野鸡来作为食物了,这养殖的雉鸡未必好卖。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