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美国大受欢迎的“经典中餐”——左宗棠鸡,如今可能要让位了。
现在,光是打开TikTok看看就知道,各色各样连着中华脉络的民间小吃,正在挑弄着世界食客的胃口。
而最近刚被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螺蛳粉、沙县小吃、桂林米粉等正牌中餐,更是其中的主力军。
“得益于中国小吃风,在这里做生意甚至比香港更容易。”
在曼哈顿中央车站卖了4、5年煎饼果子的金勃良说道,曾经对中餐的理解仅仅限于伪中餐左宗棠鸡的金勃良,如今一边开店一边通过TikTok了解最新的煎饼制作工艺。
这就像是他的《致富经》。
“对陌生国家饮食文化的探索,近似于一种猎艳。”
最开始你总是不得要领,即使是面对一个猫蛋蛋大小的对手,你还是会不知所措。
你盘剥、观形、鼻嗅、品尝,在充分调动了自己的五感之后,潜意识却已经提前倒向了陈腐的经验主义。
被快餐文化剥夺了的饮食直觉,间接导致了这一场不痛不痒的悲剧,你开始怀念那些加工到看不出原型的牛肉饼、以及来自冷藏柜的切块鸡胸肉。
就像是初到印度品尝过印度恒河奶茶的刘墉,情不自禁地一句“干净又卫生”,自此就定下了印度美食在中文互联网的基本格调。
在气味上融合了鲜臭、酸臭、脚臭味的柳州螺蛳粉,也一度成了欧美试吃博主的首席狩猎对象。
只可惜螺蛳粉就像是一个被悬赏5000美金、却又极富魅力的标致逃犯,食客们孜孜不倦地和它玩着老套的猫鼠游戏,但最终却总是反被这个逃犯玩弄。
如今的柳州螺蛳粉,早就从黑暗料理上升到了亚马逊上「欲购从速」的销冠小吃,仅在2020年的1月-4月,柳州螺蛳粉就累计出口了10个批次,出口额高达31.1万美元销量,成为老干妈之后的第二位现象级小吃。
来源:连连跨境
而一位来自越南的食客,则身体力行展示了什么叫做世界公民:
先是用来自德国的双立人菜刀将东北松花蛋均匀切至8份,然后搭配从美国亚马逊采购的柳州直邮螺蛳粉,最后再抿上一口来自日本纪州的本格梅子酒。
“整个世界都在我的口腹中融化、在松花蛋的碱味中变形、在梅子酒的香气中升腾。”
而根据最新发布的非遗名录在TikTok上按图索骥,则不难发现,中华美食哲学早就顺着网线触达了更远的地方。
有人在哥本哈根的冷冬里煮上一包螺蛳粉,一驱寒意;
有人用馅足皮滑的肠粉,比喻捉摸不定的2020;
有人在加州马布里海滩的豪宅里,展示着自己除了演戏之外的面点天赋。
如果说真正爱电影的人一定会去做导演,那么真正对某一种美食痴迷的人,也一定不会让自己永远停留在食客的身份。
“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
在TikTok上观看了大量的冰糖葫芦教程之后,秉持着血液里都流淌着糖分的美国精神,汤姆开始试着将裹糖稀技术嫁接到更丰富的食材之上。
是的,就像是哈尔滨中央大街上那些地道的老手艺人一样,汤姆在创作时可能从来没想象过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感召,
但是在精神上,他们显然已经融为一体。
而他研发的最后一道「冰糖上校鸡块」,或许早已被屏幕后的肯德基产品经理默默输入到了新品数据库。
从1973年,湘菜大师彭长贵在纽约的中餐厅,端出了世界上的第一盘左宗棠鸡,到如今,有人在TikTok上第一次记录下桂林米粉的正宗做法。
人们追寻正宗东方美食的方式,也从口口相传的唐人街点菜技巧,演变成了跟着美食大V的探店视频闭眼吃。
不断升级换代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人们的器官和延伸,有时甚至能够通过影像提供味觉上的参考。
它或许从未让你变得更聪明或者更正确,但至少它让你在犯傻的时候,也更像一个本地人了。
多数素材来自网络,我们以尽可能追溯来源,但还是无法考证的部分,如原作者看到素材,请跟我们联系
第一作者:比尔盖词博士
第二作者:梅卡丘
审阅:小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