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七家镇白庙村姓氏历史:湖阳大邢文史资料二十八(1)

二十八、大邢村的语言

邢少山

当涂县湖阳十八村,每亇村都有自己的语言,只要你一开口,本地人基本上就知道你是哪个村的人。湖阳的方言,基本上属吴方言区,塘沟话比较棉软,到了大邢,从南到北一路硬起来,直到陈韦村。我们大邢人把湖阳的村落叫祖家、王村、南篷里(南徐村)、中篷里(中徐村)、北蓬里(北徐村)、湖阳后头(指陈韦刘夏四村)、吴唐村、赵村、小洛(音小路)、大高家、小高家、朱家拐、塘沟、大邢村。明邢珣在《湖阳赋》里说:“编户五六里,标章十八都。”

北七家镇白庙村姓氏历史:湖阳大邢文史资料二十八(2)

在马鞍山市内,人们曾戏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博望人、湖阳人来讲话。”这说明在马鞍山博望人、湖阳人的话难懂。曾传说,苏秦游说六国,到哪里他都能知晓哪里的语言,同时口才又好,当时又被称为语言大师,最后游到湖阳,他怎么也听不懂湖阳话,一气之下,他在湖阳整整住了一年,最后还是没学会,临走之前,他仅会一句:“妹或谓(没学会)!”

湖阳单乡独圩,靠近高淳,湖阳话很独特,又带些吴语尾音,又参杂江淮官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上有一些特别的地方。

北七家镇白庙村姓氏历史:湖阳大邢文史资料二十八(3)

先说语音。关于语音,一些外地专家、学者专门到大邢来考察过。《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发表 了袁丹、凌锋 的文章《湖阳大邢村方言定母字的语音变体》。他们在我村深入走访、实验,根据声学数据,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两个角度考察了湖阳大邢村方言定母字的语音变体的具体情况。文章说,从发音方法来看,大邢村的定母单字逢低调读为"浊"塞音[d]和清送气塞音[th],逢高调读为清塞音[t];定母后字有浊塞音[d]、拍闪音[?]/[?]、颤音[r]以及近音[?]、浊擦音[?]和清送气塞音[th]等变体,其中[th]是受单字影响产生的.这些共时平面的语音变体,可以通过一定的音变规则来说明;从发音部位来看,定母字有卷舌和非卷舌两种语音变异。文章还说:“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大邢村方言定母后字的"r-音"变体,主要是由浊塞音[d]的弱化造成的;此外,定母在单字和后字位置时,虽然音变过程彼此独立,但还是会互相影响。”他们说的发音变体,实际上是我们大邢人发音时,把各音符调换了,不符合一般发音的规则,加之江淮方言的重出,说起话来外地人往往听不懂。如,“这孩子不喊人”这句话,大邢人说成“格(这)牙(孩)捏(子)不掀(喊)人(宁)。”这句话只有一个“不”字语音未变,其他的音都离普通话相差甚远。大邢人发音几乎没有鼻韵母an,都变调成为e。如“丸、完”,湖阳话读成“(e蛾)”;万岁的“万”、吃饭的“饭”读成(别bia);判断的“判”和” 叛”徒的叛读成“(pou剖)”。另外,声母r在湖阳话里几乎没有,有的读成n,如“ 人”家读成“(ning柠)家;” 染”坊读成“(ruan软)”坊。

北七家镇白庙村姓氏历史:湖阳大邢文史资料二十八(4)

大邢人说话有时调换声母,把舌面音(j.q.x)换成舌根音(g.k.h)。例如,瞎(xia)子——哈(ha)子; 睡觉(jiao)——睡告(gao);上街(jie)——上该(gai)等。舌根音是舌根与软腭形成阻碍而发声,其声音有一种强烈的刺激,让人加深印象。而在大邢话中,平舌音与翘舌音不分,舌尖前元音和舌尖后元音不分,即普通话的翘舌音zh、ch、sh,湖阳话都读成平舌音z、c、s。例如: 忠 (zhong) 读成 宗(zong ); 初(chu) 读成粗(cu);诗(shi) 读成 思( si )等。大邢话有时在声调上也常调换,例如,毛笔(bi)——毛毕(bi)将第三声换成第四声; 白(bai)菜——柏(bai)菜,把第二声换成三声。数字中的三,湖阳话是“掀”,不仅没有韵母,连声母也变了。这个读音成了大邢话的特征,“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听这个“三”字,你就猜出他是土生土长的大邢人,其他村上人不说。大邢离自己的县城当涂110多毕里,离临省的江苏高淳很近,只有20华里,以上这些发音皆受吴方言影响而形成。湖阳话包括大邢话也属于吳方言的保护区。

大邢话中还保留了大量的入声字和古音,这倒对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例如,大邢话中保留的古音很多,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阿房宫的” 阿”,湖阳话读“wo窝”,与古汉语读法一样。再如。” 家”,古汉语里声母是g,湖阳话就读” ga嘎”。同样,现代普通话里声母为j的字,湖阳话仍读g,如” 解放”读成”ga该i“放。许多唐诗宋词如用现代普通话朗诵没有韵味,而用湖阳话来读却是押韵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邢话” ning人”与(lin邻)合韵。再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湖阳话斜读(xia),家读ga,听起来就朗朗上口。

北七家镇白庙村姓氏历史:湖阳大邢文史资料二十八(5)

再说词汇。湖阳人包括大邢话的词汇具有地域性,带水乡的特点,由于湖阳人生活在湖边、长在湖边,湖阳人与鱼?水打交道多,与此有关的词汇就产生了。我们村里把一些老谋深算、专门害人的人比作“黑鱼精”:又把当官站到了好位置,有肥缺,说成“把到了好口子”,这些话生动、形象。因为黑鱼凶猛异常,专吃小鱼小虾;“把到了好口子”,是湖阳人根据冬天放袋时找到适当的水宕能多放到鱼虾的比喻。类似这样的话还有 “搞夹精”(在湖里捞草绞住、夹住了棍子,比喻乱绞蛮缠)” 、“死刚皮(一种肚大、头小的小鱼子)游湖(漫无目的,一无所获)、“蚂蝗腰、虾子腿(比喻人腰粗、腿长)等。这些话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如“落水鬼”、“淹死鬼”、“吃闷子”、 “摸弹(谭)子”、 “娘娘鞋”、“鸭子壳、“罩麻罩”、“张卡子”、“上钦子”、““活鲜船”、摩尼头等等。湖阳话中词汇非常生动、形象。例如“涮涮糖”、“纲丝车”、“水泥匠”“摸老婆(在外面找女人)”等。湖阳人(高淳话也如此)组词喜欢用“头”字作词尾,有点像北京人喜欢用“儿”字一样。例如,把小姑娘说成“妹头”:把木材说成“木头”;把思念说成“想头”等。例如,有的父母给孩子以色彩取名,包括青头、黑头、蓝头、红头、绿头等;有的以孩子的特征取名,包括长头、方头、扁头等。头,可以作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方位词的后缀,汉语言词汇喜欢用双音节词,"头"在湖阳话里得到充分运用。大邢人甚至湖阳人组词还喜欢用衬词。如“落刹列”(被大雨淋湿),“疼刹列”(痛疼难受),“绞刹列”(肚子饥饿难受)等;又如,“做点生意”,“搭点棚子”,“学点门道”等,以上的“刹列”和“点”都是加上去的衬词,其目的要延长、强调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让人加深印象,湖阳话中一些词语带有文言性质,如人死了叫“过背”,就源于古代汉语,西晋李密《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就是这个说。有时词汇完全新造,如,“去玩”说成“耍耍”。

北七家镇白庙村姓氏历史:湖阳大邢文史资料二十八(6)

词汇根据地处水乡及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生产与生活情况,创造出许多生动的词汇,不是本地人你难以理解。除我在文章前半部分说的一部分外,还有如放鸭子(比喻卖东西没收到钱),鲜刹略(比喻非常得意自豪),破死吃河豚,湖阳人转塘沟,王英矮子(水浒中的人物),相好的(婚外恋),洋沟里翻船,死了的鸭子——嘴硬,青石板上掼乌龟——硬碰硬等等。

北七家镇白庙村姓氏历史:湖阳大邢文史资料二十八(7)

最后说语法和修辞。湖阳话包括大邢话在语法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它用特殊的词汇组一些具有地域性的语言,具有特别的内涵与特色。例如,“湖阳人转塘沟”这句话的意思是“非走不可”。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湖阳三面环水,一面临河(似朝鲜半岛地形)。过去湖阳没有公路,当时人们进入,必须经过塘沟镇,故而形成有哲理性的歇后语:“湖阳人转塘沟——非走不可。” 又例如,湖阳妇女骂男人最恶毒的一句话“淹死湖里不冒头——”湖阳,它的东边是石臼湖,西边是丹阳湖,湖阳男人经常到湖里去打鱼。打鱼时遇到风浪淹死在湖里,而且不冒头,意思是说连你的尸体也找不到,这话恶毒不恶毒?

北七家镇白庙村姓氏历史:湖阳大邢文史资料二十八(8)

湖阳话虽小,面积不到18平方公里,人口不过6万,但它单乡独圩,语言非常有地方特色。我说过,湖阳十八村,每个村有每个村的语言,就我们大邢村,村前、村后人讲话都不一样。

啊,大邢话从我呀呀学语开始,它是我的元音;如今,走南闯北,蛰伏在我的记忆里,它深深地扎在我的心间;它是我永久记忆的家园,是我的乡音。故乡一切的人与事,全部用乡音记录,它一次次把我唤醒,让我回想儿时的梦靥。乡音是一根琴弦,无论时光怎么流年,在外地遇见老乡,我一张嘴,人们就知道你是谁。轻轻缓缓,同一种旋律,同一种味。它犹如动人的天籁之音,亲切悦耳的弹奏。湖阳话,它会让我回到天真烂漫的少年。

北七家镇白庙村姓氏历史:湖阳大邢文史资料二十八(9)

在我的心底,往事如翻腾的云烟。它是一杯老酒,陈年越久,越发香甜。乡音无改,鬓毛虽已衰,但总想把家回,这浓浓的乡音,却一点儿没变。它像一杯浓烈的酒,杯杯入怀,饮得如痴如醉。人们就知道,这这骨子里的浓烈,有着无法割舍的牵连。它让我用泥土糅合成炉灶,燃烧光辉;它让我荡着石臼湖的湖水,在风浪中荡舟;它让我用故乡人的诚实,守住做人的底线;它让我用坚忍不拔的勇敢,创造众多伟岸的画面…

北七家镇白庙村姓氏历史:湖阳大邢文史资料二十八(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