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个性之中又存在着很多共性究竟哪些共性是好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呢?正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行为,才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建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家庭教养方式的建议(家庭教养的四种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的建议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个性之中又存在着很多共性。究竟哪些共性是好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呢?正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行为,才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

早在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通过采用访谈、测验和家庭研究等三种方式,测量了儿童如何完成任务,定义了三种家庭教养风格,并以此为依据描述了抚养儿童的典型行为模式。即:放任型,专制型和权威型。

埃莉诺·迈克比和约翰·马西增加了第四种教养风格:忽略型或非卷入型。

鲍姆林德的结论从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孩子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孩子缺乏管教。

权威型教养方式(高度关爱,高度管教)

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这类父母注重孩子的个性,同时也会对孩子施加 社会性的限制 。他们有信心监控孩子,但也尊重孩子的决定、兴趣、想法和个性。他们关爱、接受孩子;但也要求儿童品行端正,坚持既定的标准。如果有必要,这类父母会在一种温暖和支持的关系下施以限制和明智的惩罚。他们会解释制定标准的理由,并鼓励亲子间的语言交流。这类孩子的安全感强烈,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期望。拥有权威型父母的儿童在学前期就比较独立、自我掌握和自主,探索性和满意度也最高。

专制型教养方式(低度关爱,高度管教)

这类型父母强调控制和绝对的服从。他们希望孩子遵从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假如儿童违背,他们就施以专制且严厉的处罚。他们比其他类型的父母更加冷漠,更缺乏温暖。他们的孩子倾向于表现出不满、孤僻和多疑。

放纵型教养方式(高度关爱,低度管教)

这类型父母注重自我表达和自我调节。他们很少提出要求,尽量让孩子监控自己的活动。当他们觉得有必要制定规则时会向孩子解释原因。他们与孩子共同决策,很少责罚孩子。他们温和、不专制、不苛刻,甚至放纵。他们的孩子在学前期最不成熟;自我控制和探索能力都是最低的。

忽略型教养方式(低度关爱,低度管教)

这类父母有时由于压力或沮丧等原因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忽略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与个体在童年期和青少年期的多种行为失调相关。他们对儿童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行为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如果儿童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做出应答;然而对于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长期目标,如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父母很少去完成。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与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一样,具有较强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大量地研究数据表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能提高儿童的社会能力。这可能是因为权威型父母所设定的期望灵活多变,标准比较切实可行。通过设立明确一致的规范,他们让孩子明白他们的期望。在独裁型的家庭中,儿童被严格控制,常常无法独立做出选择。在放任型的家庭中,儿童接受很少的经导,以至于他们无法肯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在权威型的家庭中,儿童知道何时能满足父母的期望,并且能够决定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冒险引起父母的不满是否值得。不论在家庭娱乐还是在家庭职责方面,父母都期望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履行承诺。他们能够体验承担责任和获得成功的满足感。父母提出合理的要求,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达到他们的期望,并坚信自己的孩子会这么做。当发生矛盾时,权威型的父母教会孩子用积极的方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协商可接受的选择方案。内化这些技巧,而不仅仅是特定的行为要求,也许正是权威型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当然家庭教养风格还存在着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父母通过教养方式将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并也可能影响儿童处理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