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籍推荐 -

关于历史书籍推荐必看的十本书(本周荐书东方出版社不可错过的历史类书籍)(1)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今贯通。

关于历史书籍推荐必看的十本书(本周荐书东方出版社不可错过的历史类书籍)(2)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全十部)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中国史上最伟大的编年体通史,索时而叙,将中国的史书编纂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但以时间为纲,难免诸事混列。柏杨曾历时十年翻译《通鉴》,深感其遥相隔望,头绪烦杂。故又著《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即以纪事本末体,将《通鉴》1362年的历史重新编纂成177个白话故事,连贯而完整地呈现了中国从战国到五代的1362年间,权力运作、军事战争、社会变革的图景。再求历史的沿革始末,就有了高屋建瓴之感。

关于历史书籍推荐必看的十本书(本周荐书东方出版社不可错过的历史类书籍)(3)

历史的错觉(上下辑)

本书上辑主要以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探究那些被我们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隐藏起来的秘密。我们受过的历史教育常是总其大概,往往前因后果不完备,多种说法只取其一,这实际上很容易产生“错觉”:历史上只有这样一种情况,或者历史情况本就是这样的。本书通过综述传世文献,结合新出土材料,推敲历史的细节,打破历史的“错觉”。读罢此书,你可能会有“原来如此”的感慨: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原来古代就有这些器物;原来古代有与今日相似的行为方式;原来他们是同时代的,我原来记的居然是错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对某个人物印象的“反转”,等等。

本书下辑主要以大家熟悉的古诗文以及经典名著为考察对象,把这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放到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像破案一样,解开文章中的“暗语”,看看其背后隐藏着怎样一种历史事件。通过知人论世打破断章取义带来的历史“错觉”,你可能会有“居然是这样”的感慨:这篇文章的背景居然隐藏着这样一个秘密,这些历史事件居然都有联系,这些人物居然都有关系,这些作品中看似是历史的居然不是历史,看似不是历史的居然真的是历史,甚至可能会出现对某个作品的主题习以为常的说法产生“质疑”,等等。

关于历史书籍推荐必看的十本书(本周荐书东方出版社不可错过的历史类书籍)(4)

写在历史的边上

《写在历史的边上》是王学泰先生的读史笔记。先生私心于史,不同于以研究为目的的史学家,注重历史的趣味或“好玩”,翻看历史的另一面,因而先生写出来的读史笔记是“写在历史的边上”。“历史的边上”即历史边边沿沿的一些小事件、小问题,也是史学家不太关注的点或不曾关注的视角,如在此书中,他读的王安石变法、北京的幽默、礼乐文化中的玉,甚至立春、清明等节气,有一己之见,但足以引众人之思。

关于历史书籍推荐必看的十本书(本周荐书东方出版社不可错过的历史类书籍)(5)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来严肃阅读和写作的结晶。全书以近代中国的历史转向为大背景,细分为两条主线:一是有关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与行动,围绕着传统中国知识人的价值观念、从传统士大夫到新式知识人的转型、启蒙与革命之间的选择、知识人的共同世界如何重建等议题,对部分学术著作给予了评析和商榷,对若干文化名人的年谱、日记、回忆录、书信等史料进行了解读;二是通过对上海文化、广东文化、成都文化等与城市文化有关的历史著作的分析,试图展现大一统观念主导下的中国文化内部的复杂多元。这些书评文字除了评书,还提供了知识文化上的增量,就内容、题材、写作风格来说,本书可谓关于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一次学术导航之旅。

关于历史书籍推荐必看的十本书(本周荐书东方出版社不可错过的历史类书籍)(6)

历史的缝隙处

“我的历史就是中国史”。朝代的兴亡,君主的废立,经年的战争,这些“大事”,实际只是历史的骨骼,要想让历史变得血肉丰满,还需要补充无数个人史。个人史关系无数人民的生活状态,关系整个时代的文明的性质,所以在人类文化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史料。将来的史家还得靠这些大历史缝隙处的史料。

书中这些人,多数很普通。因为普通,一般史书上不会有一席之地。他们只是在社会的缝隙里,凭着善良、勤劳、节俭、坚韧,维持低水准的生活。他们付出很多,获得感很弱。这些口述文字,有意请他们回来,听他们发声。静心听他们的阅历、体验,个个有故事。故事中的社会变迁、家国难分,无须刻意关注,时常都可感受。如实记录,汇聚于此,是想说:其中确实有些“值得留意的东西”,或能启示“宇宙人生的意义”。借文字记录下来,无非是希望不至于“随着无名无声的浪花流星般的熄灭”。

本书是一部记录普通中国人生活的口述史,汇集了港商、中医、考古学家、学者、摄影爱好者、农民、修鞋匠、证券商、年画师等身份的中国人的口述记录。作者深受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影响,看重平民历史,留心小人物的史料,希望在大历史的缝隙里找到个人生命的痕迹。书中这些身份迥异的口述人,多数很普通。因为普通,一般历史叙述容易忽略他们,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这些口述文字,有意请他们回来,听他们发声。

关于历史书籍推荐必看的十本书(本周荐书东方出版社不可错过的历史类书籍)(7)

失衡:明代宦官与党争

后世在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时,多认为其与明中叶以后宦官的横行、党争的激烈关系极大,甚至有明亡于宦官或明亡于党争的说法。可见,党争与宦官问题在明史中分量之重。

《失衡:明代宦官与党争》作者专注于明代宦官与党争问题多年,遍览史籍,爬梳史料,在这本小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分析了宦官被推上权力巅峰的制度原因,介绍了宦官专权的庞大组织机构,并将宦官在内阁、人事、军事、司法、外交、经济等方面为祸的表现,明后期齐楚浙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阉党的形成及与东林党的斗争等,都证诸史料。这对普通读者了解明朝一代宦官对政局的影响,进而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关于历史书籍推荐必看的十本书(本周荐书东方出版社不可错过的历史类书籍)(8)

了却君王身边事:大清内务府

内务府在清代,职能重要,它是皇帝的御用机构,为皇帝服务,从皇帝的吃穿住行到私人小金库,都由内务府掌管。内务府权势之大,只有皇帝最信任的大臣,如和珅、荣禄等,才能执掌内务府。内务府机构庞大,涉及到江南织造局、敬事房(太监)、盛京内务府、御茶膳房等诸多机构,又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钱财。在内务的历史上,演绎了诸多精彩故事。以内务府的财源为例,就涉及到如曹雪芹家族、帮皇帝牟利的皇商、人参贸易、盐商等精彩话题。本书就清代内务府,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曾发生的故事,以通俗笔调加以展开,展示一个人人熟悉,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