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农村,房子都是木结构,普通家庭也就是一幢六间。一个厅堂,厅堂后屋是厨房(我们这里方言叫"退堂背"),东西两边各两间房。前面叫正房,后面叫上房。

做房子是有讲究的。起工要选好良辰吉日,上梁,安装大门,安装神龛,都要择吉日。而且要唱诗合彩。特别是上梁最为隆重。房子框架要在上梁前一天全部安装好,只剩下主梁第二天正式上粱。

农村上梁的规矩(年青人绝对没见过原始上梁全过程)(1)

首先 请梁

梁做好后不能乱放,要用绳子吊起来,离地一米以上,并用红布包裹好,等上梁那天来请梁。

请梁诗

主、福依!

主、日吉时良 , (木匠师傅边唱诗边带人抬主梁)东家上梁,此梁生何处,是昆仑山上,鲁班弟子从此过,特请东家做正梁。大树一放,搬下山岗,运到此地,做一主梁。昨日此木马上坐,今日此木已做梁。

众木匠、福依!

今日此木已是梁!(放鞭炮,众人高呼,好…好…好……!)

钉梁环诗

木匠师傅要在梁中间钻一小眼,才能把梁环钉下去。眼钻好后,把梁环腿插进去,边敲梁环边唱诗。(这环节要有三人唱诗,分别为 主、甲、乙)

农村上梁的规矩(年青人绝对没见过原始上梁全过程)(2)

主、福依!(木匠师傅提着梁环唱诗)

主、贤东梁环重又沉,千两黄金揍打成,金匠师傅技术好,财大寿高坐北斗。

主、福依!(两位木匠师傅在梁上钻眼,边钻眼边唱诗,一人一句)。

主、甲合唱、梁环落在梁中间,主、乙合唱、鲁班弟子来引眼。

主、福依!(梁环脚插进梁,边敲梁环边唱诗)

手持钢斧响叮当,梁环稳落梁中挡(间),东敲三敲生贵子,西敲三敲状元郎。

生贵子,状元郎……(放鞭炮,众人高呼,好…好…好……!)

祭鸡诗

主、福依!(东家送来一只雄鸡)

手捧贤东一只鸡,长得头高尾又低。此鸡不是非凡鸡,是王母娘娘报晓鸡。

农村上梁的规矩(年青人绝对没见过原始上梁全过程)(3)

主、福依!(木匠师傅用斧头把鸡冠割开一小口放血,边祭鸡血边唱诗)

血祭梁头,万代封侯,血祭梁尾,万担粮米。血祭梁中大吉图,大吉图中坐彭祖,彭祖寿高八百八,我祝贤东九百九。八百八、代代发,九百九、代代有!(放鞭炮,众人高呼,好…好…好……!)

祭酒诗

主、福依!(接过东家送来的酒)

贤东送来酒一壶,闻到酒香就有福。此酒何人造,此酒杜康造。杜康造酒有技方,寅时造酒卯时香。

农村上梁的规矩(年青人绝对没见过原始上梁全过程)(4)

福依!

酒祭梁头财源进,酒祭梁尾达三江。酒祭梁中四季花,贤东江南第一家。先出文官来治国,后出武官平天下。文武百官来祝贺,今天酒席有百桌。

福依!洒席有百桌!(放鞭炮,众人高呼,好…好…好……!)

圈梁诗

主、福依!(接过东家红绸布)

手捧绫罗无数长,绫罗出在苏织房。苏州女子真乖巧,梳妆打扮进机房,脚踩机子响叮当,手拿梭子两头忙,织出绫罗圈栋梁。(这时把红布绕梁圈起来)左卷三圈福寿齐,右卷三圈降吉祥。再圈栋梁架正中,红日高照满堂红。

农村上梁的规矩(年青人绝对没见过原始上梁全过程)(5)

齐、福依!满堂红,满堂红!(放鞭炮,众人高呼,好…好…好……!)

上梁诗

这时东西两边各上两位木匠师傅,分别坐在栋柱顶上的川方上,放下绳子绑在梁上。下面东西两边各放一部楼梯。上面边吊梁,下面有人边上楼梯边往上送梁。(唱诗分别由四人,主、甲、乙、丙。主甲下面两位,乙丙上面两边各一位)

农村上梁的规矩(年青人绝对没见过原始上梁全过程)(6)

主、福依!

你坐东来我坐西,鲁班弟子上楼梯。

乙、福依!

手握金丝软如绵,缚住黄龙在半天!

丙、福依!

昨日黄龙马上坐,今日黄龙来登天!

甲、(梁吊在半空一边高一边低时)

福依!

东边高来西边低,西边弟子用把力!

齐唱诗

福依!

齐心协力把梁上,黄龙落在狮子旁,(梁暂放在川方上)

福依!

黄龙落了狮子口,金银财宝堆百斗,(把梁嵌下栋柱上,工序基本结束)

齐唱诗,

黄龙落在狮子口,金银财宝堆百斗!(鞭炮齐鸣,众人齐声高呼,好…好…好……!)

幽默闲诗

东家送来米圆子,糖果等,由木匠站在梁旁往下拋,大家抢着捡。一来都是好吃的食品,二来也是图个彩头。这时上面木匠边扔糖果边唱诗。

农村上梁的规矩(年青人绝对没见过原始上梁全过程)(7)

福依!

贤东送来圆几筐,感谢众人来帮忙。(边扔糖果边唱诗)前面站着我媳妇,后面还有丈母娘。(开玩笑,那些都是同村的妇女,众人笑,)东边站着我兄弟,西边可是好儿郎。(一直接着唱,把圆子糖果扔完为止)

上梁结束

后记:

福依。鲁班先师徒弟,聪明肯干,学得一手好技术。也深得师娘荷叶喜爱。在一次造桥的施工过程中,鲁班不幸掉入河中,福依跳河把师傅推上岸,自己却不幸遇难。为了纪念徒弟福依,荷叶跟鲁班商量,以后不管造桥做房子,都要叫上福依。所以不管什么场合唱诗合彩先得叫上福依。这就是诗中有福依的由来。

黄龙___指梁

马___三条腿木马

另外,有些方言,大家可能看不懂。我也是走访了几位木匠老师傅口述才整理出来的,如果你们有更原始的诗文,大家可以互相沟通,改进。先在这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