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1)

点击上方“蓝色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2)微信名”可订阅哦!

“郭护士,豆包今天1岁了,20斤,72厘米,活泼好动,可爱笑了。郭护士,您还记得吗?刚入院那会儿,他的胳膊只有大拇指那么粗。”

郭立涛,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内科护士,这是她收到的一条患儿家长发给她的信息。在她15年的职业生涯中,护理过很多危重症新生儿,但是这个叫豆包的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3)宝宝给她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LOVE

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4)

豆包是孕26周 5天早产,出生时体重只有680g,郭立涛把他抱进新生儿转运车时,手上几乎感觉不到重量,看到他红彤彤近似透明的小身体,因为经常停止呼吸要用呼吸机辅助,郭立涛和同事的手心都凉凉的。豆包是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年龄最小、体重最轻、病情最危重的早产儿,能不能活下来,会不会有神经、视力发育的问题,所有人心里都没底。

豆包住进监护室后,医护人员严格控制病室里的光源和分贝,因为一点点刺激都有可能导致他颅内出血。为了减轻因为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出现肺支气管发育不良、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护士们反复尝试撤离呼吸机,每天采取俯卧位帮助豆包锻炼呼吸功能。为了增加他的抵抗力,促进消化系统的发育,入院后第5天,郭立涛用棉签沾上母乳擦拭他的口腔,慢慢过渡到可以自己吸吮乳汁,整整用了30天。

LOVE

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5)

豆包一天天的长大,但是守在病房外的妈妈却出现了产后抑郁。“让豆包试试袋鼠护理吧。”从感情上,郭立涛赞同主任的提议,但理智上却想拒绝。因为一般情况下,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6)宝宝需要达到生命体征平稳、或使用呼吸支持时生命体征平稳才能做袋鼠护理,但豆包还间断有呼吸暂停,风险很大。为此,郭立涛和同事们为豆包进行了3次评估和讨论,终于在他满月时,让他们母子见面了。

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或者Kangaroo care,KC)又称皮肤接触护理,顾名思义,就是妈妈像袋鼠妈妈一样把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7)宝宝放到自己胸前的“袋子”里。对早产儿而言,袋鼠式护理能稳定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8)宝宝的生命体征,促进各系统发育,有利于维持早产儿呼吸、心率的稳定,这对于婴儿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9)终身都将产生有利影响。对母亲而言,能减轻产后抑郁和焦虑,减少产后出血,促进母乳喂养。

LOVE

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10)

妈妈初次抱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11)宝宝,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12)紧张的身体都僵硬了,大气也不敢出。相反,豆包却像小袋鼠一样,懒懒的趴在妈妈的胸口,感受着熟悉的心跳,踏实地睡着了。短短一个小时,他的嘴角上扬好几次,像是做了一个甜甜的梦。通过对豆包奶量和体重的观察,发现经过袋鼠式护理后豆包的奶量有大幅度的提升,且体重增长良好。

豆包住院期间,病危3次,使用呼吸机45天,袋鼠护理60次,从680g长到1960g用了86天。像豆包这样的体重低于1000克的超低体重早产儿,新生儿内科一共收治了31例。

2016年,在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13)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首都儿科研究所成为首批北京市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心单位,每年转运早产儿450余人次。2017年,病房开设了袋鼠式护理,帮助早产儿稳定生命体征,促进生长,让家长参与到治疗和护理中,减轻母亲的产后抑郁和焦虑,帮助早产儿更安全的回归家庭。现在,新生儿内科开始着手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体验,走进早产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14)宝宝的家里,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指导。这与20年前,收治的第一例体重袋鼠妈妈的成长故事(袋鼠宝宝成长记)(15)1700克的早产儿相比,整体的早产儿救治水平和健康管理有了质的飞跃。

来源:新华网

编辑:宣传中心

首都儿科研究所

服务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科普号

首都儿科研究所

附属儿童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