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是谁?这个问题可能并没有单一的答案。
从我们的惯有印象里,他是诗人。1861年的今天,这一伟大的诗人诞生。
但实际上,这位无可争议地被称为印度有史以来最伟大天才之一的人,除了诗人以外,同时也是一位作家、剧作家、作曲家、散文家、教育家、哲学家、社会改革者和画家。
如果将他的成就按数据来统计:从13岁到81岁,泰戈尔的创作极丰且广。他一生写了2000多首诗歌,12部长篇和中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余种剧本,还谱过2230首音乐,画了千余幅画。
2230首音乐,按照这个惊人数量来算,比西方的浪漫主义音乐代表、最后一位古典音乐巨匠舒伯特所创作的歌曲数量还要多了一倍。时至今日,你仍然还可以在iTunes上买到泰戈尔所创作的相关作品。
更没有人知道,至少有三个国家的国歌和他有关,印度国歌的《人民的意志》(Jana Gana Mana)和孟加拉国歌的《金色的孟加拉》(Amar Sonar Bangla),都出自泰戈尔之手,斯里兰卡国歌的灵感也来自他的一首作品。
村上春树钟爱的捷克作曲家Leos Janacek,当年在布拉格的查理大学听泰戈尔现场演讲后,便在报章专栏上分享道:“他并不是在朗诵,他是在歌唱。” 他在泰戈尔朗诵诗歌时甚至听到了如音乐律动般的美妙。
1930年,他在与另一位伟人爱因斯坦的会面时,两人曾经就音乐的历程展开过一系列的历史对话。
他在每一个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湛印记,让人们对泰戈尔与生俱来的那种充满活力的才能感到好奇。
他不仅永远改变了孟加拉文学的进程,而且将印度文学带到了世界领域里前所未有的高度。
泰戈尔根据印度神话和当代社会问题创作了许多戏剧。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和哥哥一起开始了他的戏剧作品创作。《蚁垤的天才》(Valmiki Pratibha)是泰戈尔20岁时留学归国后创作的第一部音乐剧,泰戈尔在其中扮演主角,他的侄女Indira Devi扮演女神拉克希米。
而他60岁左右的时候又开始了绘画的尝试。他的画作在欧洲各地举办的展览中展出。泰戈尔的风格在美学和配色方案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其与其他艺术家的风格不同。
他以诗集《吉檀迦利》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亚洲人。
他不仅永远改变了孟加拉文学的进程,而且将印度文学带到了世界地图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泰戈尔反对帝国主义,他还支持印度民族主义者,公开批评欧洲帝国主义。同时还批评了英国人强加给印度的教育制度。
1915年,他获得了英国王室的爵位,后来他以阿姆利则附近发生的贾里安瓦拉·巴格 (Jallianwala Bagh) 大屠杀为由放弃了爵位。他说,当英国人甚至没有将他印度同胞视为人类时,骑士身份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在印度,泰戈尔在塑造国家的民族意识,以及确保它不会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时,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
他在1913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真正享誉世界,时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的陈独秀翻译了他的四首诗,第一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泰戈尔的作品。
基于《吉檀迦利》这一作品,他对于泰戈尔的介绍是:“泰戈尔是印度的现代诗人。他主张弘扬东方精神文化。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享誉欧洲。印度青年尊他为先知。他的诗歌富有宗教和哲学理想。” 不过,他将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错写成了和平奖。
当然,后来泰戈尔访华时产生的误解与隔膜,那是后话。
1924年,泰戈尔先生的许多作品,如《新月》(The Crescent Moon)和《齐德拉》(又译《花钏女》/ Chitra),都有中文译本。这些作品激发了杰出的诗人徐志摩和他的朋友们在北平组织了“新月社”。
由于泰戈尔认同“一个世界”的概念,他去很多国家进行过巡回式的参访,也试图传播他的理念。他往往带着自己的翻译作品,引起了许多传奇诗人的注意。他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讲学不久之后,又自己访问了墨西哥、新加坡和罗马等地,在那里他会见了国家领导人和重要人物,包括爱因斯坦和墨索里尼等人。
1927年,他踏上了东南亚之旅,以他的智慧和文学作品启发了许多人。泰戈尔还利用这个机会与许多世界领导人讨论了印度人和英国人之间的问题。到最后,他已经访问了遍布五大洲的多达三十个国家。
1924年,梁启超、蔡元培邀约泰戈尔来华讲学。4月12日至5月30日,泰戈尔率领一行六人的访华团,开始长达五十多天的中国之旅。那一年的5月恰逢泰戈尔的63周岁生日,新月社在东单三条协和医学院礼堂,由林徽因表演了泰戈尔创作的话剧《齐德拉》。
在这一个5月的20日,泰戈尔在梅兰芳位于北京的家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泰戈尔被主人的艺术和魅力所折服,在月扇上用毛笔墨写了这首孟加拉语,作为告别的礼物,并附上英文翻译并朗读给梅和其他客人。其中包括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和著名政治家、学者林昌民。
林昌民随后用古典文学风格在扇子上写下了他对英文部分的中文翻译:“亲爱的,你蒙着面纱,用一种我不懂的语言。就像一座小山,在它的迷雾面具后面看起来像一朵云。”
1929年3月,泰戈尔再次低调访华,直接就住在徐志摩和陆小曼家中。
1937年4月14日,泰戈尔在印度国际大学主持了中国学院的揭牌典礼。在典礼上,泰戈尔作了《中国和印度》的演讲:“对我来说,今天是一个期待已久的伟大日子。我可以代表印度人民,发出消隐在昔年里的古老誓言——巩固中印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和友谊的誓言。”
此后,泰戈尔以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名义,开始热情邀请中国学者、艺术家到这里讲学、创作,积极推进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
1939年11月,徐悲鸿收到泰戈尔的邀请,请他到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讲学。当年12月,徐悲鸿经仰光、加尔各答,抵达印度圣地尼克坦。在那里,徐悲鸿与泰戈尔经常交流。
12月18日,应泰戈尔邀请,徐悲鸿来到泰戈尔书房交谈。也正是在这一天,两位艺术家留下了这张合影。
泰戈尔鄙视死记硬背的课堂教学:在“鹦鹉的训练”中,一只鸟被关在笼子里,被强行喂食教科书而致死。
泰戈尔在欧洲、北美和东亚的大部分地区享有盛誉。他共同创立了达丁顿霍尔学校,这是一所进步的男女同校机构。
在日本,他影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等人。“他的白发从额头两侧轻轻飘落,他给当时男孩的我一种古老东方巫师的印象。” 川端康成曾经讲述过他中学时代对这一位“圣人诗人”的回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美国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说:“坐在泰戈尔身边听他分享想法,就像在圣河边度过一天,喝着浓浓的蜜糖智慧。
1941年8月7日,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病逝。但他的影响力一直旺盛持续。仅仅优美的诗歌,就激励了不少人。
冰心把泰戈尔对她的影响运用在了诗集《繁星》中,她创作出的那些小诗不但内容清丽脱俗,而且极善描摹瞬间感受。
在《繁星·自序》中,冰心这样写道:“一九一九年的冬夜,和弟弟冰仲围炉读泰戈尔《迷途之鸟》(Stray Birds)时,冰仲和我说:‘你不是常说有时思想太零碎,不容易写成篇段么?其实也可以这样的收集起来。从那时起,我有时就记下在一个小本子里。”
冰心还在《我是怎样写(繁星)和(春水)》一文中提及过:“这时我偶然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郑振铎译的泰戈尔《飞鸟集》连载……都是很短的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哲理的三言两语……我心里一动……”
李敖说:好书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藏书十万册,有些书不值得看,有些书已经过时,有些书写得还没我好。泰戈尔这本《飞鸟集》,成书已有92年,现在读来,仍像是壮丽的日出,诗中散发的哲思,犹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不收藏这本书,很可惜。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很多诗歌的美与孤独、快意与浪漫,更让我们迷恋不已。
更何况泰戈尔的综合才华,以及人文情怀,怎能让我们不喜欢呢。
泰戈尔1916年作品里有一句诗歌:
云朵飘进我的生活,不再引来狂风暴雨,却只为我暮晚的天空增色。
这大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