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志文

继英美等英语系国家之外,这些年国内开始流行把孩子送到泰国、菲律宾等国家读国际学校,甚至形成了不小的市场。有媒体报道援引家长的话称,做如此选择,一是价格比在国内和英美读国际学校要便宜,二是希望通过更好的国际教育将孩子培养成国际化人才,还有最后一点,也是引起最大讨论的,就是为了逃离国内的应试教育。

这真是中国式疯狂择校中,真实又荒诞的一幕。

国际教育圈里的谣言和是非(光明时评留学马泰)(1)

何以疯狂择校成风?首先是基本的教育理念出问题了。似乎很多家长都默认这个公式:只要进了好学校,差生都有可能上好大学。也即决定孩子优秀与否的,是有没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多少父母为了择校而不懈努力中。当在国内无法实现择校,或者高昂费用无力承担的时候,在一些中介机构的怂恿下,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这片小留学生“新大陆”自然就被“盯”上了。

但其实,学习永远是自己的事情。就算带着强校光环的人大附中,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所谓的“清北”,还有学生考不上大学的事实从来都是被遮蔽和忽略的。我们更应该重温的基本常识是,一个学校之所以成为一个好学校,绝大程度上是由优质的生源决定的。而至于优秀的老师,大多数更愿意教优秀的学生,永远有优先的选择权,也较容易流动到好学校,好学生与好老师相辅相成,好学校(学区)就这么形成了。

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无他,笔者认为,主要就是家长或者家教。与其拼命择校,不如拼命做个好家长。做个好家长的核心,则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自律。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有效破解许多存在于家长中的错误认知。在错误认知的形成和固化过程中,一些所谓专家和机构对优质资源作用的错误放大和误导,不能说没有影响。

部分家长集中选择留学泰国,菲律宾,也反映了家长对所谓国际化教育与国际化人才的理解存在误区。国际间学生流动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所以在现实中,国际化多呈现为发达国家化。但我们需要自问的是,与英美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优势是什么?笔者认为,绝不是英语水平,也不是外国文化,而应该是汉语言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水平。所以,留学去泰国等国家追逐国家化教育,可以说是典型的以短搏长。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地位变化,中国将蕴藏更多的发展机会,未来中国有望迅速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国。因此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国际化”这个概念。

而至于留学以逃避日益“内卷”的应试教育,乍一听似乎说得通,但最后估计大多也会预期落空。

应试教育,本质是功利化教育,这与何种招生制度、教育制度无关。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在华人聚集的地方,比如纽约、旧金山,辅导班日益兴盛。而这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主要还是各类考试与学业水平测试,还有国内父母叫苦不迭的小学奥数。就算“逃离”了原来的教育环境,“不要输在输在起跑线上”的功利化理念依旧被信奉、在流行。

参加各种培训,博一个好成绩,上一个好大学,如果遮住新闻报道中关于泰国等地点的相关信息,我们完全会相信,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直白些说,我们不过是把应试的那一套搬至了国外,如此又何来“逃离”一说?

这波留学新动向背后,当然是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而后者也是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的一个表征。对于加入或者准备加入这波留学大军的家长,他们的无奈与焦虑,我们能体会,但除了共情,反思也必不可少。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或许值得时刻自问的是,如果如此“曲线救国”、一路择校下去,我们到底在追什么?是否可以实现你的初心?

(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