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fari是苹果公司所开发,并内置于OS X的网页浏览器。Safari在2003年1月7日首度发行测试版,并从Mac OS X v10.3开始成为OS X的默认浏览器,也是iOS内置的默认浏览器。Windows版本的首个测试版在2007年6月11日推出,支持Windows XP、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并在2008年3月18日推出正式版,但苹果已于2012年7月27日停止开发Windows版的Safari。
Safari发行后的市占率不断攀升。2008年2月,TheCounter.com报告指Safari的市占率为3.34%,而Net Applications则指其市占率为2.63%。其后市占率再从2009年1月的3.62%爬升至2011年4月的7.1%。在移动设备平台,Net Applications表示Safari占有率为62.17%。
然而,在Safari诞生的2003年前后,世界上最流行的浏览器是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有印象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在Mac上使用的Internet Explorer for Mac。苹果之所以选择竞争对手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作为默认浏览器,是为了换取Microsoft Office的授权。
喜欢自由,崇尚叛逆的乔布斯,显然不满于这样的束缚,将自己亲手设计出来的艺术品,付之于竞争对手,而且任由其在上面做任何文章,自己竟毫无还手之力。因此,在2002年,也就是Safari正式版本发布的前一年,苹果内部对即将推出的浏览器的命名有了很多讨论。
自由,Freedom,是新版浏览器的理念,据苹果前技术总监Don Melton的回忆,当时乔布斯把苹果的部分员工召集在一起,由乔布斯自己大声地读出一些名字,通过观察员工听后的第一瞬间的表情,来决定哪个更适合。其中,最让Don Melton记忆犹新的就是“Freedom”这个词语。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词,诸如iBrower,以及来源于亚历山大大帝的“Alexander”等等。
最终,在2003年6月正式推出的时候,苹果公司选择了“Safari”作为新版浏览器的名字。Safari使用苹果自家的WebKit来进行网页排版及运行JavaScript。WebKit内含WebCore排版引擎及JavaScriptCore引擎,分别由KDE的KHTML及KJS引擎派生而来。WebCore及JavaScriptCore与KHTML及KJS一样,同是自由软件,并以LGPL方式授权。苹果对KHTML的一些改进会并入Konqueror计划。另外,苹果方面也发布了附加的源始码,以类似BSD执照般的开放源代码方式授权。
Safari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意为游猎、狩猎之意,这种自由的狼性文化更加符合乔布斯的叛逆精神,相对于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这种直白陈述而言,更加具有深刻含义,这与苹果公司在IBM、Intel以及微软等大公司的疆土上崛起也存在很大的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