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方式的改变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这样的方式很难复制,但在特殊环境下,大胆尝试所有的可能性,至少是一种策略——

八佰持续时间(八佰启示)(1)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截至9月4日(内地影院复工第47天),电影《八佰》正式上映15天,累计票房22.33亿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这个成绩,放之全球,也是一个奇迹。

《八佰》的大卖,具有明显的救市意义,但远不止如此。没有人是天生的慈善家,也没有人会因为你冒着当炮灰的风险勇敢地上映,就会出现“救济型”观影。大家敢于走进影院,首先是因为影片本身的质量,是因为它是一个好的产品。其次,《八佰》在发行方式上作出的一些改变,也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这样的方式可能很难复制,但在特殊环境下,大胆尝试所有的可能性,至少是一种策略。

记者是9月1日走进山东新世纪院线旗下一家电影院,观看《八佰》的。网上购票,实名制;进影院先量体温,出示健康码;不售卖零食和饮料。这些,影院都做得很好。由于是工作日,又是午间场,一共4位观众。每张票34元,很显然,这场电影,影院是赔钱放映的。

《八佰》的取材,相信大家都知道,所以不再赘述。对这部电影,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就是:一部剧情有硬伤的硬核重工业电影,或者说,是一部有缺点的好电影。

故事发生在苏州河两岸。对于苏州河,我再熟悉不过。苏州河穿过上海,汇入黄浦江;黄浦江的尽头,是大海。我的母校,一半在苏州河的这边,一半在苏州河的那边。四年的时间,我每天都要通过校园桥,在两岸之间穿梭。一边是宿舍,一边是教室。那时候,苏州河的水是黑的,味道是臭的,河面上来往的船只昼夜不停。

在《八佰》中,苏州河的一边是天堂(租界),一边是战场,或者说地狱。天堂的人,隔岸观火,从看热闹不怕事大,到被激起爱国热情,纷纷伸出援手,电影做了足够有耐心的铺垫。地狱的人,从一开始瞭望天堂,带着羡慕嫉妒恨,到有那么几个人一心想游过河去到对面未果,到身处激烈的战斗完全无暇顾及对面的生活,再到最后获准撤到对岸后不顾一切地冲桥,也都合情合理。两岸的对比,是《八佰》剧情的一大亮点。

对人物的塑造,是《八佰》的另一大亮点。这是一部群戏,人物众多,明星云集。除了张译、姜武、王千源、杜淳、魏晨、李晨、姚晨等人,很多演员我居然认不出来。比如,从头至尾我没找到郑恺,差点没认出刘晓庆。虽然认不出明星脸,但却记住了那些角色。这在国产片中,是极为罕见的。在《八佰》中,演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道具,为整部影片服务。

尽管是群戏,但老算盘(张译饰)、羊拐(王千源饰)、老铁(姜武饰)三个被强行拉来参加战斗的杂牌军士兵角色,依然非常出彩。尤其是老算盘和老铁,贪生怕死,一心想逃离战场。在目睹了一系列残酷战斗后,老铁决定慷慨赴死。而影片重点刻画的人物老算盘,本是文职人员,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最后化装成平民,逃到对岸,捡了一条命。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全新形象:他没有转化为英勇的战士,或者被乱枪打死,而是苟且偷生了。这个角色,演技派的张译,演绎得非常到位,精准地诠释了人性中复杂的一面。

在制作上,投资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八佰》,显然把大部分钱砸到了对战争场面的还原上。战争片,一直是国产电影的短板。《八佰》,无疑是近年来国产同类影片的扛鼎之作。就战争场面而言,该片与好莱坞大片相比,也毫不逊色。该片服装、化装、道具、置景、美术、摄影等所有技术手段,都极为用心。比如片中,湖北保安团是一支杂牌军,枪械为“老套筒”(1904年前的汉阳造步枪,枪管外还有一层护筒,以防炸裂,故称“老套筒”),而中央军使用24式步枪,租界的英国士兵使用李·恩菲尔德步枪,这些都是历史事实。由此可见,管虎导演对细节的重视。

硬核的史实底盘、精良的制作水准、持续不断的宏大战争场面,加之精湛的全体表演,可以说在147分钟的时间内,《八佰》全程高燃。在好莱坞,战争大片,就是所谓的“重工业电影”。在这方面,《八佰》为国产同类型电影树立了标杆。

与此同时,《八佰》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同大部分国产片一样,本片最大的短板,依然在于剧情。多了不说,我们仅举两例。一,陈树生全身绑满手榴弹,将自己做成一枚人肉炸弹,去破日军的钢板阵。他一个人的壮举可以理解,但命令机枪连的士兵一个一个地跟着上,是否合适?是否符合人性和历史事实呢?有人考证,当年真实的情况是,仅陈树生一人情急之下慷慨赴死,并没有排队喊口号跳楼的场面。二,升旗可以理解,让对岸的人和飞艇上的国际观察团看到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前赴后继地护旗,白白送死呢?我宁愿相信,爱兵如子是常情,是正常的逻辑。说白了,以上这两处,就是拔高和煽情过头了。这样的处理,不但没有提升整部影片的格调,反而削弱了影片的质地。

有人说,《八佰》符合历史题材电影“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它必须对史实有提炼升华,艺术加工,才能不断营造情绪高潮,展现战争中人性的极致。如果架空历史,这么拍没毛病。但电影明确指向1937年10月底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有史实、有真人,这么处理,似乎不妥。

资深影迷张晓刚认为,战争题材的确是考验导演的一道大题,不容易驾驭,管虎也不例外。在《八佰》中,导演的手法太多,编剧的想法也太多,因此张力由内力变成了外力,显得用力过猛,使劲使大了。

人无完人,电影也一样。尽管有明显的瑕疵,但《八佰》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正如济南百丽宫影城经理董文欣所说:“即便是在最低谷的市场,也有巨大的票房潜力。《八佰》确实就像大家期盼的那样,成为了电影市场的救市之作。《八佰》的高票房,是市场对它背水一战的勇气的奖赏。”

董文欣认为,潜在的力量来自观众。虽然不能简单地说报复性观影,但观众内心压抑的情感是需要找到一个出口的,而这个出口之一是电影。《八佰》虽然有争议,但它仍旧让大多数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而这样巨大的群体性的情感共鸣,是很难在国外电影里找到的。这也是国产片近年来一直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榜冠军的缘由。

除了是个好产品外,《八佰》高开高走、票房长红,也与它的发行方式不无关系。

8月14日,也就是该片正式上映前一周,《八佰》开启点映模式。首轮点映,全国放映了7029场,场均人次达到48人,点映当日豆瓣开分便达8分以上。第一步,《八佰》造势成功了。

以往,点映,就是一场,或者选一些票房重地,如一些大城市的大影院,每个影院一场。但《八佰》这次不同。首先是第一轮点映,面非常大。其次,在第一轮点映热度刚过不久,《八佰》趁热打铁,将能获得点映资格的影院从去年年票房千万放宽至200万,并于次周一到周四开启了第二轮全国大规模点映。由此积攒下的良好观众口碑,从一、二线城市发酵,然后市场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直到县城一级。通过口碑的不断扩散,从而影响和主导院线的排片。

点映,这个传统发行时代诞生的产物,在后疫情阶段,又一次证明了它的价值。

“比如我排片,很少以豆瓣评分为标准,而是会分析猫眼、灯塔上的数据,根据各片的排场、上座率来分析排片走势。影院排片经理的专业态度,就是一切以观众的选择为准绳,谁的上座率高,我们就多排谁。一部没有流量明星主演,没有IP的所谓烂片,在上映较长时间以后票房、上座率一直不错,就说明它并不是真正的烂片。艺术片我会有所侧重,但也不会感性地在上座率很差的情况下给它多排片,而是会选择最适合的时间段进行适当排片。”董文欣说。

要知道,几年之前,发行还是一个和影院紧密绑定的行业,发行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和院线、影院搞好关系,“一杯酒一场排片”,是发行人员生活的常态。而如今,影院排片更多依据的是口碑热度,而非与发行方的亲疏关系。而这种关系的渐行渐远背后,是发行生态巨变的一个缩影。

“我从来不轻视观众的品位,很多所谓专业平台的专业人员的打分,我只是看一看,我更尊重观众们最直观的感受。”董文欣表示,“中国观众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比较宽容,不势利,支持国产片。他们不会因为你是好莱坞电影,就一定趋之若鹜,在打分的时候‘跪舔’,也不会因为你是中东或者东南亚国家的作品就忽视你。只要打动我了,就会呼朋唤友来电影院支持你。”

靠着超前点映的好口碑,和之后的口口相传,加之疫情下压抑已久的巨大观影潜力,《八佰》票房呈现井喷之势,似乎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