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列出了学生在学到的所有技能!这些技能按类别组织。(翻译整理中。。。)

stem如何在教学中实施(STEM教育-K12阶段数学)(1)

stem如何在教学中实施(STEM教育-K12阶段数学)(2)

stem如何在教学中实施(STEM教育-K12阶段数学)(3)

函数

  1. A.1域和范围
  2. A.2识别功能
  3. A.3评估功能
  4. A.4使用功能图查找值
  5. A.5完成功能图表
  6. A.6找到线性函数的斜率
  7. A.7绘制线性函数
  8. A.8写出线性函数的方程
  9. A.9单位间隔的线性函数
  10. A.10平均变化率
  11. A.11加,减,乘和除功能
  12. A.12功能的组成
  13. A.13识别反函数
  14. A.14从表中查找反函数的值
  15. A.15从图中查找反函数的值
  16. A.16找到反函数和关系

功能家庭

  1. B.1功能转换规则
  2. B.2功能翻译
  3. B.3功能的反思
  4. B.4功能的扩张
  5. B.5功能的转换
  6. B.6描述函数转换

二次函数

  1. C.1找到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2. C.2二次函数的特征
  3. C.3绘制二次函数
  4. C.4匹配二次函数和图形
  5. C.5使用平方根求解二次方程
  6. C.6通过因子分解求解二次方程
  7. C.7通过完成平方来求解二次方程
  8. C.8使用二次方程式求解二次方程
  9. C.9使用判别式

多项式

  1. D.1使用长除法划分多项式
  2. D.2使用合成除法划分多项式
  3. D.3使用合成除法评估多项式
  4. D.4找出因式多项式的根
  5. D.5从根开始写一个多项式
  6. D.6理性根定理
  7. D.7复共轭定理
  8. D.8共轭根定理
  9. D.9笛卡尔的符号规则
  10. D.10代数的基本定理
  11. D.11匹配多项式和图形
  12. D.12立方体的因子和和差异
  13. D.13用立方体的和和差来求解方程
  14. D.14使用二次模式的因子
  15. D.15使用二次模式求解方程
  16. D.16帕斯卡的三角形
  17. D.17帕斯卡的三角形和二项式定理
  18. D.18二项式定理I.
  19. D.19二项式定理II

理性功能

  1. E.1理性函数:渐近线和排除值
  2. E.2求解有理方程
  3. E.3检查两个有理函数是否是反转的

指数和对数函数

  1. F.1指数和对数函数的域和范围
  2. F.2在指数形式和对数形式之间转换
  3. F.3使用因子分解求解指数方程
  4. F.4评估对数
  5. F.5基础配方的变化
  6. F.6对数的乘积特性
  7. F.7对数的商数属性
  8. F.8对数的幂属性
  9. F.9使用属性评估对数
  10. F.10使用对数求解指数方程
  11. F.11用一个对数求解对数方程
  12. F.12求解具有多个对数的对数方程
  13. F.13单位间隔内的指数函数
  14. F.14识别线性和指数函数
  15. F.15描述线性和指数增长和衰减
  16. F.16指数增长和衰减:单词问题
  17. F.17复利:字问题

激进的功能

  1. G.1基本功能的领域和范围
  2. G.2求解激进方程

根源和理性指数

  1. H.1整数根
  2. H.2有理数的根
  3. H.3使用计算器查找根
  4. H.4评估理性指数
  5. H.5理性指数的操作
  6. H.6用变量简化激进表达式
  7. H.7Nth根
  8. H.8简化涉及理性指数的表达式

方程组

  1. I.1通过绘图解决方程组
  2. I.2通过绘图来解决一个方程组:单词问题
  3. I.3对方程组进行分类
  4. I.4使用替换求解方程组
  5. I.5使用替换解决一个方程组:单词问题
  6. I.6使用消除求解一个方程组
  7. I.7使用消除来解决一个方程组:单词问题
  8. I.8使用替换在三个变量中求解一个方程组
  9. I.9使用消除法求解三个变量的方程组
  10. I.10确定三个变量中方程组的解的个数

不平等的制度

  1. J.1通过绘图解决线性不等式系统
  2. J.2通过绘图解决线性和绝对值不等式的系统
  3. J.3找到解集的顶点
  4. J.4线性编程

非线性不等式

  1. K.1二次不等式的图解
  2. K.2求解二次不等式
  3. K.3更高程度不等式的图解决方案
  4. K.4解决更高程度的不平等

矩阵

  1. L.1矩阵词汇
  2. L.2矩阵运算规则
  3. L.3加和减矩阵
  4. L.4用标量乘以矩阵
  5. L.5加上和减去矩阵的标量倍数
  6. L.6乘以两个矩阵
  7. L.7简化矩阵表达式
  8. L.8矩阵的性质
  9. L.9求解矩阵方程
  10. L.10矩阵的行列式
  11. L.11矩阵是否可逆?
  12. L.122 x 2矩阵的逆
  13. L.133 x 3矩阵的逆
  14. L.14识别逆矩阵
  15. L.15使用逆求解矩阵方程
  16. L.16识别转换矩阵
  17. L.17变换矩阵:写顶点矩阵
  18. L.18变换矩阵:绘制图像

三角

  1. M.1在弧度和度数之间转换
  2. M.2弧度和弧长
  3. M.3象限
  4. M.4Coterminal和参考角度
  5. M.5使用直角三角形查找三角比率
  6. M.6使用单位圆查找三角比率
  7. M.7使用参考角查找三角比
  8. M.8三角函数的逆
  9. M.9求解三角方程
  10. M.10三角比率:找到边长
  11. M.11三角比率:找到角度测量值
  12. M.12解决一个直角三角形
  13. M.13正弦定律
  14. M.14余弦定律
  15. M.15求解三角形
  16. M.16三角形面积:正弦公式
  17. M.17三角形的面积:苍鹭的公式

三角函数

  1. N.1查找正弦函数的属性
  2. N.2从图中写出正弦函数的方程
  3. N.3使用属性编写正弦函数的方程
  4. N.4图正弦函数
  5. N.5查找余弦函数的属性
  6. N.6从图中写出余弦函数的方程
  7. N.7使用属性写出余弦函数的方程
  8. N.8图余弦函数
  9. N.9图正弦和余弦函数

三角标识

  1. O.1互补角度身份
  2. O.2三角函数的对称性和周期性
  3. O.3三角标识I
  4. O.4三角标识II

圆锥曲线

  1. P.1找到抛物线的属性
  2. P.2以顶点形式写出抛物线方程
  3. P.3图形抛物线
  4. P.4查找圆的属性
  5. P.5以标准形式写出圆的方程
  6. P.6图圈
  7. P.7查找省略号的属性
  8. P.8找出椭圆的偏心率
  9. P.9以标准形式写出椭圆的方程
  10. P.10查找双曲线的属性
  11. P.11找出双曲线的偏心
  12. P.12以标准形式写出双曲线​​方程
  13. P.13将圆锥截面的方程从一般转换为标准形式

真实的数字

  1. Q.1对理性和无理数进行排序
  2. Q.2对理性和无理数进行分类
  3. Q.3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运算性质

复数

  1. R.1加减复数
  2. R.2复合物缀合物
  3. R.3乘以并除以复数
  4. R.4对复数进行加,减,乘和除
  5. R.5复数的绝对值
  6. R.6的力量

复杂的飞机

  1. S.1复平面介绍
  2. S.2图形复数
  3. S.3在复平面上的加法
  4. S.4复平面中的减法
  5. S.5图形复合物缀合物
  6. S.6复平面中的绝对值
  7. S.7复杂平面中的中点
  8. S.8复平面中的距离

极地形式

  1. T.1找出复数的模数和参数
  2. T.2将复数从矩形转换为极坐标形式
  3. T.3将复数从极性转换为矩形
  4. T.4在矩形和极坐标形式之间转换复数
  5. T.5匹配极坐标方程和图

二维向量

  1. U.1找到向量的大小
  2. U.2找到向量的组件形式
  3. U.3找到矢量的方向角
  4. U.4从幅度和方向角度找到矢量的分量形式
  5. U.5使用三角形方法绘制合成矢量
  6. U.6使用平行四边形方法绘制合成矢量
  7. U.7添加和减去向量
  8. U.8找出矢量和的大小和方向
  9. U.9用标量乘以向量
  10. U.10找出矢量标量倍数的大小
  11. U.11确定矢量标量倍数的方向
  12. U.12找到单位向量
  13. U.13向量的线性组合

三维向量

  1. V.1找到三维向量的大小
  2. V.2找到三维向量的组件形式
  3. V.3加减三维向量
  4. V.4三维向量的标量倍数
  5. V.5找到一个三维单位向量
  6. V.6三维向量的线性组合

序列和系列

  1. W.1查找序列的术语
  2. W.2查找递归序列的术语
  3. W.3将序列标识为显式或递归
  4. W.4找到一个递归公式
  5. W.5查找递归和显式公式
  6. W.6将递归公式转换为显式公式
  7. W.7将显式公式转换为递归公式
  8. W.8在显式和递归公式之间转换
  9. W.9识别算术和几何系列
  10. W.10西格玛符号介绍
  11. W.11求出有限算术或几何级数的和
  12. W.12部分和的介绍
  13. W.13算术系列的部分和
  14. W.14几何级数的部分和
  15. W.15部分金额:混合评论
  16. W.16收敛和发散几何系列
  17. W.17找到无限几何级数的值
  18. W.18将重复小数写为分数

可能性

  1. X.1概率介绍
  2. X.2计算事件的概率
  3. X.3组合和排列
  4. X.4使用组合和排列查找概率
  5. X.5使用双向频率表查找概率
  6. X.6确定独立事件
  7. X.7查找条件概率
  8. X.8独立性和条件概率
  9. X.9使用双向频率表查找条件概率
  10. X.10使用添加规则查找概率

概率分布

  1. Y.1识别离散和连续的随机变量
  2. Y.2写出离散概率分布
  3. Y.3绘制离散概率分布图
  4. Y.4随机变量的预期值
  5. Y.5随机变量的方差
  6. Y.6随机变量的标准差
  7. Y.7写出机会游戏的概率分布
  8. Y.8机会游戏的预期值
  9. Y.9选择更好的赌注
  10. Y.10使用二项分布查找概率
  11. Y.11二项分布的均值,方差和标准差
  12. Y.12使用正态分布查找概率
  13. Y.13找到z值
  14. Y.14查找正常变量的值
  15. Y.15样本分布均值
  16. Y.16中心极限定理
  17. Y.17使用正态分布来近似二项分布

统计

  1. Z.1识别有偏差的样本
  2. Z.2方差和标准差
  3. Z.3识别异常值
  4. Z.4识别异常值并描述删除异常值的效果
  5. Z.5散点图中的异常值
  6. Z.6将相关系数与散点图匹配
  7. Z.7计算相关系数
  8. Z.8找到回归线的方程
  9. Z.9解释回归线
  10. Z.10分析数据集的回归线
  11. Z.11使用数据集的统计分析回归线
  12. Z.12找出人口均值的置信区间
  13. Z.13找出人口比例的置信区间
  14. Z.14解释人口均值的置信区间
  15. Z.15实验设计
  16. Z.16使用模拟分析实验结果

版权所有:https://www.ixl.com/math/precalcu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