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鲜明体现,是家族延续的象征。

我们中国人讲究家族意识,在一年一度的团圆之际敬奉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每一个家族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姓氏文化、家族故事。

那么姓氏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简要了解一下。

古代的姓和氏是一回事吗(姓与氏)(1)

姓的产生

据文献记载,早在原始社会,姓就产生了。早期原始社会是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姓的产生就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在当时,以女性为主导的群婚制的形态下,人们诞生成长之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那么,同一的氏族是由同一始祖母生下的后代所组成的, 因此氏族最核心女性的姓就是这个氏族的姓,也是氏族后代血缘关系的标志。

正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是:"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子是"母感天而生子",氏族女性在受到上天的感召而得以生子。这种说法究其根本也是由于群婚制下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将生子归结于上天的恩赐。

古代的姓和氏是一回事吗(姓与氏)(2)

在班固的《白虎通义·姓名篇》中记载到:"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鸟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迹生也。"这段文献的大致意思是讲述了夏、商、周人的祖先姓的来源传说。禹的母亲吃了薏苡(车前子)而受孕生下了禹,所以夏人姓"姒";商人的祖先契的母亲吞食了玄鸟(燕子)的卵而生下了后代,商人就姓"子";周人是祖先稷的母亲姜嫄,踩了巨人的脚迹而受孕生下了后代,所以周人以"姬"为姓。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道:"凡在一个氏族名下的全体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有着紧密的亲族关系,氏族名称的功能,就在于保存具有这一名称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世系,借此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

姓的另一来源是氏族居住地的地名。

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到:"姚,虞舜居姚墟,因以为姓。"又有"姜,神农居姜水,因以为姓。"历史的发展,氏族代表的姓也随之变化。原始氏族和部落的相互吞并与融合,特别是由于氏族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大部分氏族的图腾和姓逐渐消失,留下的只是那些强大的氏族,即统治者氏族的图腾和姓。

据文献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古姓只有30个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氏族的融合与重建,以及更为重要的社会形态的变化,姓的氏族代表性削弱,数量也渐渐不够用了。

于是,聪明而又变通的古人在每个姓之下又分出若干个 "氏"。氏与支同音,氏又有支系、分支的意思。《通鉴·外纪》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的产生

据考证,氏的产生始于周代。据《左传·隐公八年》中记载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从这段文献中,氏的形成最初是因功受封而迁居某地,后代即以此地名为氏,以氏纪先祖之功。在当时,能够被"赐姓"、"命氏"者都是作为统治阶级的贵族。所以氏也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家族出身与社会地位,于是氏就有"别贵贱"的作用。

姓氏除了有"别贵贱"之外,还有"别婚姻"的功用。

我们的祖先,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就知道近亲通婚之不可取。"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男子称氏",是因为 "氏所以别贵贱"。"妇人称姓",是因为 "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古代的姓和氏是一回事吗(姓与氏)(3)

随着历史的发展,诸侯崛起,周王室衰微,周天子也就没有了继续 "赐姓命氏" 的能力。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阶层发生剧烈变化,姓与氏合一。

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秦汉以后,中国人开始以氏为姓、姓氏合一。姓的数量于是大增。春秋时期,古姓不过30个左右。到了明代,据明王圻撰 《续文献通考》的统计,已有4657姓。

秦汉至今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姓氏,已经再没有等级地位"别贵贱"的差别之分,仅仅作为家族的标志和象征,也一直延续着巩固家族团结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