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初,虞叔有一块举世无双的宝玉,虞公非常眼红,想要据为己有。
虞叔起初并不愿意给他,但周地有一个古老的谚语: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一个人本来没有罪,但因为他拥有一块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宝玉,这就成为了他的原罪。
争夺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
于是他思考再三,还是将宝玉献给了虞公。
得到宝玉的虞公尝到了甜头,变得更加贪得无厌,最后因为自己的贪婪而死。
而这句古老的谚语最后被引申为“怀才其罪”,“怀色其罪”等等。
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并没有罪过,然而心术不正的人总是想要掠夺或摧毁,这就酿成了持有者的悲剧。
五代十国也曾有一名女子,美貌成为了她最大的罪过,但贪恋她美貌的人,也最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她就是花蕊夫人。
唐明宗死后,孟知祥僭称帝号,成为后蜀之主,但仅仅七个月后便病逝了。
孟知祥死后,太子孟昶即位。
孟昶成为新主之后,十年间不见烽火,不闻干戈,百姓安居,宫廷之内更是夜夜笙歌,美人无数,一幅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而其中最受孟昶喜爱的,是一位费氏女子。
费氏闺名已不可考,但因美貌绝伦,“花不足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世人都称其为花蕊夫人。
但她绝不是一个绣花枕头。
花蕊夫人才情非凡,写下宫词百首,也非常善于体察帝王的心思。
孟昶日日宴饮,久而久之,难免对宫中饮食感到厌烦。
花蕊夫人便别出心裁,将净白羊头与红姜一起烹煮,再紧紧卷起,用来酿酒,名为“酒骨糟”。
此酒入口清甜,回味无穷。
二人沉醉在美酒佳肴,纸醉金迷中,过了一段逍遥的神仙日子。
从花蕊夫人写下的《宫词》中,我们或能窥见一斑:
雨洒瑶阶花尽开,君王应是看花来。
静凭雕槛浑忘倦,忽听笙簧殿外回。
那也许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正当时的青春年华,无可比拟的帝王宠爱,风雨欲来前的安逸享乐......
但好景不长,很快赵匡胤便取代后周君临天下,南征北伐,将目光对准了后蜀。
花蕊夫人敏锐地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几度劝说孟昶专心朝政,励精图治。
但孟昶却认为蜀地山川险阻,易守难攻,她是在杞人忧天罢了。
很快,赵匡胤便向蜀地发兵,宋军兵临城下,蜀地十四万大军却无御敌之勇,军心涣散,不战而溃。
仅仅66天后,后蜀灭亡,孟昶出城请降,与家眷亲信一同被押往汴京。
花蕊夫人也跟随他一起,以俘虏的身份,远离故土,迎接未知的亡国生涯。
对于这一切,她无能为力,也无可奈何。
封建王朝的背景下,女人最大的作用,便是供男人享乐,为其生儿育女。
在生死存亡的大事上,她们是没有话语权的。
君王权力在握时,她是受尽宠爱的金丝雀;国破家亡之时,她是任人摆布的战利品。
而懂得赏识她这块宝玉的,却不止孟昶一人。
孟昶入汴京后,被封为秦国公,过的依旧是衣食无忧的日子。
而他绝不会想到,他所得到的一切优待,都是因为赵匡胤觊觎他的女人。
赵匡胤早就听闻花蕊夫人的艳名,想要一睹芳容,但又害怕遭人非议,便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法子。
他先重赏孟昶,然后命他携家眷入宫谢恩。
当他坐在大殿上,看见盈盈下拜的花蕊夫人,心魂一刹那就被勾走了。
虽然当时并未表露出来,但一个阴谋却暗自在他心中滋长。
七天之后,孟昶暴病而亡,终年47岁。
后世很多史学家认为,孟昶是被赵匡胤毒死的。
孟昶死后,赵匡胤便经常借抚恤遗孀的由头,召花蕊夫人入宫赴宴。
花蕊夫人孤身一人,无所依凭,只得宛转从命,与其周旋。
在一次宴饮之时,赵匡胤故意要求花蕊夫人即兴吟诗,考考她的才华。
花蕊夫人一身缟素,愈发显得楚楚动人,不卑不亢地应下,缓缓吟道: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一词吟罢,众人皆变了脸色。
在新皇面前,公然怀念故国,是为大不敬。
但花蕊夫人却面不改色,继续说道,这首词乃是在押解入汴京途中所作。
一路上杜鹃泣血而啼,似乎是在挽留要离去的人。
她将上半阕词刻在了驿站的墙壁上,还没来得及将词作完,官兵便催着她上路,一直到如今才得以将未完成的残作补全。
赵匡胤听罢,却久久不发一语,连饮三杯烈酒,又让她再作一首。
他没想到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女人,却有着如此刚烈的性子。
花蕊夫人却丝毫不畏惧,念出了那首让天下男儿汗颜的《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她是爱孟昶的,他爱那个男人的温柔,才华,爱他对自己的无限宠爱。
但她也恨他,恨他的怯懦,恨他的退缩。
她恨那些铁骨铮铮的男儿,明明手持刀枪剑戟,却不曾为家国一战。
恨他们手握权力,将自己争来夺去,只为满足欲望而已。
她最恨的是自己。
赵匡胤听后,非但没有动怒,反而对花蕊夫人更添好感。
一个走在刀尖上夺权的人,比起娇弱的海棠,更喜欢带刺的玫瑰。
自那之后,赵匡胤便频频召花蕊夫人进入后宫。
红颜祸水之名,她挣脱不掉,只能接受。
而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更坐实了她的罪名。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便被人发现在万岁殿逝世,死因不详。
《烬余录》中记载:赵光义是因为调戏花蕊夫人时被赵匡胤发现,赵匡胤大怒之下用玉斧劈他,结果被反杀。
而花蕊夫人的死因,至今也是一个谜。
有人说,她是因为卷入了宋朝储位争夺,而被刺死;也有人说,她是被赵光义一箭射死。
但无论怎样,她还是在宫廷斗争下,早早陨落了。
人们在惋惜一个人的遭遇时,总喜欢提到“如果”。
如果她没有生得一副好皮囊,如果她没有进宫,如果她不是那么耀眼......
可惜这些“如果”都没有发生,她也只能在命运的裹挟下,成为权力争夺的牺牲品。
她是妖妃,是祸水,是一个教导后世君王不可沉溺美色的反面教材。
而自始至终,也没人问过她,这样的命运,是不是她想要的。
她也好,杨贵妃也好,都不过是权力豢养的宠物。
盛世需要美人点缀,乱世需要美人顶罪。
但令人欣慰的,但人们再次谈论起她时,不仅仅会称赞她的美丽。
他们会永远记得,亡国的烽烟中,高高的城楼上,有一个柔弱的女人,发出的声音: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七绝连同花蕊夫人的故事,一起闯过了历史的泥沙,影响着后人。
九百多年后,《马关条约》签订的第二年,一个人叫丘逢甲的清代诗人,化用这首《述国亡诗》,写下了《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年代,但诗词中所传达的气节,却始终如一。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胡子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