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企业合规 企业为什么需要(1)

本文作者 | 雍秦权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至今三十多年的激荡岁月里,我国先后涌现出不少成功或带有些许争议的企业家。他们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基业长青,这些企业家的成功与失败或多或少都与企业经营管理是否“合规”密不可分。这些企业家们在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合规问题,轻则会使投资失败、项目破产,重则会使他们名誉扫地、身陷囹圄。本文旨介绍“合规”对于企业的价值以及传统观念中对于“合规”的误区,帮助后起的企业家们能从企业设立之初就树立“合规”意识,以求在未来的经营活动行稳致远。

一、什么是合规(Compliance)

合规是指按照外部法规和企业自身经营目标的要求,统一制定并持续修改内部规范,监督内部行为规范的执行,以实现增强内部控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持续监测,识别、预警,即时地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达到防范、控制、化解合规风险等一整套管理活动和机制。

其中“合规风险”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指银行因未能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根据国资委所印发的《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合规风险”是指:中央企业及其员工因不合规行为,引发法律责任、受到相关处罚、造成经济或声誉损失以及其他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通俗地说,合规是企业遵纪守法避免经济损失、声誉损失和法律制裁的活动。

二、合规能带给企业什么?

(一)合规能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企业想要盈利,长远上需要符合市场规则和我国的基本价值取向。合规要求企业遵纪守法。企业遵守的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专家学者共同讨论起草符合市场基本规则和我国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合规经营就是促使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和我国的基本价值取向经营,保障企业能够长期盈利。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很多企业家不尊重我国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于劳动者基本权益保护不够重视,以至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在最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出台后,在司法审判尺度层面,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也由起初建立劳动关系首次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扩展到劳动合同续期应签合同而未签的情况。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司法层面,我国始终强调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无视这种价值取向,只会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企业在营利过程中,因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而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而未能履行相应的义务,除了面临其他主体的索赔,也将面临行政机关的高额处罚。

比如:企业应当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根据《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第六十三条,《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企业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行政责任: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并且,在环境公益诉讼日益完善的今天,企业将面临检察院等国家公权力机构提起的环境污染赔偿诉讼。

(二)合规促进企业与大型央企合作

什么是企业合规 企业为什么需要(2)

目前很多大型央企都在加强对供应商的合规管理工作。以中石油为例,笔者曾主办中石油某公司的法律合规性评价服务,与公司的合规管理人员一同探讨了供应商合规管理的很多问题。中石油的合规管理文化非常先进和完善,在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制定的《诚信合规手册》中,对供应商提出了明确的合规要求。“合规”除了作为这些大型央企的预备合作供应商的准入条件,也作为大型央企对供应商的考核要求。如果企业长期保持合规经营,无疑将在与同行竞争央企业务的过程中取得优势。

(三)合规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基本要求

资本市场基于保护投资者的要求,往往对进入资本市场的主体有明确的“合规”要求。以科创板为例,根据《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实行)》第十三条:“发行人生产经营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最近3年内,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存在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刑事犯罪,不存在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者其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存在最近3年内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者因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涉嫌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尚未有明确结论意见等情形。”

三、常见的误区

“合规”对除了尝试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和央企之外的企业,往往是一个被刻意忽视的概念。即便是有些开展了合规管理的企业,也对合规存在误解。

误区一“合规需要很高的成本,得不偿失”

采取合规管理能为企业大幅规避法律风险所引发的损失。通过合规管理,在经营活动中可以有效地进行索赔。因管理的完善,很多法律纠纷都将化解在诉前阶段。聘请专业律师作为企业法律顾问所花费的成本远低于律师通过法律服务为企业挽回和规避的损失。不采取合规措施的企业仿佛就是在市场的洪流里飘荡,没有任何保障。

误区二“企业采取的行为行业中普遍存在,我违规操作也没有问题”

诚然,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确实存在市场主体采取了违法的经营管理行为而没有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情况。但是,我国的法治建设日趋完善,法治环境今非昔比。除了政府将严格依照法律对市场主体的违规行为进行管制,市场主体也会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通过披露竞争对手的违法行为打击竞争对手。此前爆发的996事件、数据合规事件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属于对合规漠视所引发的危机。在风险没有爆发之前,依照法律法规合法经营是对企业权益的有效保障。

误区三“合规评价是在找事”

很多企业的内设部门的工作人员会因为合规性评价而怨声载道,认为平时就没有发生问题,合规性评价中对其的负面评价是律师或者合规管理者在给他们“找麻烦”。实际上,合规性评价除了防止企业的合规风险,也是帮助企业员工规范其工作方式。已有的不合规的工作方式不发生问题不代表没有法律风险。而合规风险的发生往往会产生民事索赔、行政处罚、刑事责任。如果企业构成刑事犯罪,相关部门负责人往往也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合规管理并不简单是企业的事,而是全体员工的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四、合规经营势在必行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间并不算长,因为“合规”意识问题很多企业“先天性”的存在管理以及业务开展方面的合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会产生其不能实现业务目标、业务失败的风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主会因企业不合规行为而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无论是成长中的企业,或是新设立的企业都有必要注意合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企业开展“合规”经营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