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中华大地上烽烟四起,群雄逐鹿。而在此时,那个时代最强的两位战略高手之间发生了巅峰对决。

1、皇太极

皇太极本来是当不上大汗的,毕竟他只是四贝勒,前面还有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但命运最终把他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在扳倒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之后,又幸得大贝勒代善鼎力支持,皇太极终于成为后金的最高统治者。但,皇太极并不是唯一的统治者,四大贝勒仍然南面议事。上任之初的皇太极,第一件事就是要稳固自己地位,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取得军事上的成就。

就在即位不久,皇太极将目光投向了南方明朝,发动了对明的军事打击。

元明清的战争解析(己巳si之变)(1)

皇太极像

2、宁锦之战

后金军南下碰到的第一个钉子是锦州城,守卫锦州的是袁崇焕的得力助手赵率教。但皇太极似乎胸有成竹,他也的确有这样的资本,虽然在前面的宁远之战中,后金没能成功,但那不不能说明什么。

后金在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以及萨尔浒之战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消灭明军高达四十余万,缴获粮草辎重不计其数,开拓国土千里,得到人口数百万之众。皇太极有理由相信,这一次,他一定能战胜而归。

后金军来势汹汹,明军虽然得到消息,但是仍然没有做好战斗准备。锦州守将赵率教就用投降来诱惑皇太极,皇太极虽然将信将疑,但也多次派出使者前来商谈。赵率教根本没有投降的想法,只是想拖延时间,就这样玩了皇太极一把,同时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皇太极下令攻城,面对坚城和大炮,后金均虽然作战勇敢,也只是徒增伤亡而已。在此情况,皇太极当然不会蛮干,选择继续围困锦州,希望能够吸引明朝援军,从而在野战中歼灭明朝去的有生力量。

朝廷这个时候坐不住了,要求袁崇焕派出援兵。袁崇焕这个时候坐镇宁远,却拒不出兵援救锦州,朝廷于是命令满桂出兵援救。别看满桂一介武夫,但对战场的危险还是很敏锐的,还没有碰到后金主力,只是碰到了运粮的后金军,厮杀了一阵,就又匆匆退回了宁远。

就这样,皇太极想要围点打援的计划落空了。

皇太极当然不会就此罢休,又将主力调往宁远。袁崇焕在清军攻打锦州的时候,得到了宝贵的时间,得以增强了宁远的实力。袁崇焕破天荒的将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的部队安置在城外,与后金军野战。后金军想要的野战终于来了,但是城外明军背靠城墙,还能得到城上火器的支援,后金虽然战斗力强悍,却始终无法攻破明军的防线。

此时,锦州城内的赵率教也率领军队出击锦州外围的后金军,虽然没能取胜,但在战略上也给后金军带来了不少压力。

皇太极攻宁远不下,又调过头来,集中兵力攻打锦州。当然,同样没有任何结果。

如此三番,毫无收获,只是徒增伤亡。皇太极的战略目标没能实现,最终只能悻悻退兵。

宁锦之战以明军的胜利结束。

元明清的战争解析(己巳si之变)(2)

后金攻城

3、己巳(si)之变

后金军在宁远两次吃了袁崇焕的亏,第一次是努尔哈赤,第二次是皇太极。这也让后金军知道了袁崇焕是块硬骨头,不好啃。

如何来破袁崇焕?皇太极不愧为卓越的军事家,很快做出了应对之策。

皇太极最终决定绕过宁锦防线,从蒙古越过长城入关,这真是一步绝妙好棋。你袁崇焕不是擅长凭坚城和大炮守城么,不是绝不吃围点打援的套么?那打北京城 你袁崇焕救是不救。

当然,袁崇焕敏锐的战场嗅觉早就感知了这一点。袁崇焕在两败后金军之后,早就看到了后金军绕过关宁防线入关的可能性。两次上书给崇祯,请求加强京畿的防守。被国内局势搅得七荤八素的崇祯,哪里有时间和资源去做这些,将其束之高阁。

就这样,皇太极绕道蒙古,破长城入关。理论上,破关之后的后金军骑兵可以在两日之内到达北京城。

面对后金军果断而凌厉的攻势,面对北京受到威胁的局面,袁崇焕根本来不及思考。立即带着自己三名最得力的助手: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火速回援京畿。这三人,也是袁崇焕向崇祯保证五年复辽的基础。在给崇祯的上书中,袁崇焕讲,如果不能复辽,请杀自己和此三人。而根本来不及集合军队的袁崇焕,只带了二万二千人的部队,就向京城奔进。

后金军从长城的三个关口,分批越过长城之后,主力诡异的停滞不前。皇太极调动袁崇焕主力的目的已经达到,他现在的目的很简单,在这里静候袁崇焕。袁崇焕要阻击后金军进京城,第一座屏障就是遵化。此时,皇太极就在遵化以东,静候袁崇焕。

但,袁崇焕没有来。

袁崇焕令平辽总兵赵率教率四千骑兵,驰救遵化,走抚宁、迁安这条路线赶往三屯营。并且命他务必在后金军走完从喜峰口到三屯营地五十里路前,跑完这条二百六十里地路,进入遵化城进行防守。

赵率教不负众望,全军覆没。

袁崇焕不可能不知道赵率教四千骑兵与数万后金军之间的差距。也许,从赵率教启程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赵率教的结局。我们很难知道袁崇焕给赵率教下这个命令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或者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想这些。

袁崇焕别无选择,他用弃车保帅的方式,让自己的主力从一条安全的路线,从山海关走永平到蓟州,对北边的城镇和清军,是看都不看,抢在后金军之前,到达蓟州设防。蓟州,是去京城的第二座屏障。

皇太极在吃掉赵率教之后,迅速西进。在蓟州城下,皇太极和袁崇焕终于见面了。当皇太极知道蓟州城上的是袁崇焕之后,对强攻这座城失去了兴趣,他再一次实施了攻其必救的战略。越过蓟州,直奔北京。

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计划落空。袁崇焕在蓟州拦截失败后,常规做法,是尾随后金军,和北京守军夹击后金军。

但袁崇焕并没有选择尾随追击后金军。他知道,如果自己这样做,自己就是第二个赵率教。而当时,给袁崇焕提这个建议的人不在少数,袁崇焕不听。袁崇焕无愧于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但他的政治敏锐度还是欠缺的。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袁崇焕的军队绕道到达河西务。河西务在天津和北京之间,大约离北京120里,位于三河西南、通州东南。这时候皇太极军队已在通州附近,他选择了绕过通州,直奔北京。这也意味着他要走更多的路,但为了避免在空旷之处与后金军野战,绕路也是值得的。但是代价也是明显的,步兵跟不上如此的急行军,最终到达北京城下的袁崇焕只有九千骑兵。

皇太极把袁崇焕调出来野战的计划,再一次落空。

但最终的决战始终会到来。在北京城下,袁崇焕退无可退,皇太极进无可进。决战就此展开。

皇太极派出的将领是: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的豪华阵容。清军合计四个旗加上蒙古兵,已经是清军的一半的兵力,具体数字不得而知,按猜想应该在三万以上。明军这边是袁崇焕、祖大寿、王承胤,他们的军队,是九千。广渠门之战,袁崇焕背靠北京城,在北京城上数万双眼睛的注视之下,督师血战。这一战,已经不需要什么谋略,也无需什么战法,就是用刀说话。袁崇焕两肋上中的箭矢,就跟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多,幸亏穿了重甲,箭并没有射透。大战之处,血流成河,从早到晚。

元明清的战争解析(己巳si之变)(3)

广渠门之战

根据明清和后金两军野战历史经验,明军的胜率低到微乎其微,而这一场野战,明军惨胜。失败的后金军,并不会就此认输,一半的兵力不够,那就集中了全部的军事力量。左安门之战,袁崇焕没有给后金带来任何的惊喜,一如既往,让后金军吃了苦头。这也是袁崇焕最后的辉煌。

袁崇焕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击退了清军的进攻。皇太极成了战略上的胜利者,成功进入关内,打开一片新天地。皇太极战略已经达到,战术上又无法扩大战果,也只能选择退兵了。

这一战之后,袁崇焕被崇祯在平台召见,继而下狱。

就在袁崇焕被被入狱之后,已经离开北京的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带兵返回北京城下。明军在满桂的带领下,聚集四总兵合计四万余人,同样是在北京城数万双眼睛的注视之下,与后金军展开了殊死决战。战斗的结果,一如既往。明军总指挥满桂战死北京城下,四个总兵两个战死,两个被俘,四万明军全军覆没。

元明清的战争解析(己巳si之变)(4)

己巳之变

4、袁崇焕

袁崇焕有一知遇之人:孙承宗。正是因为天启帝师孙承宗的慧眼识珠,袁崇焕才得以展露头角。但在后来袁崇焕下狱之后,直到被凌迟处死,孙承宗没有为袁崇焕讲一句求情的话。

袁崇焕手下有三名得力干将: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

当初,袁崇焕要杀毛文龙,就与手下几名得力助手商议。何可纲说:

“生文龙,国不幸;用文龙,朝廷不幸;杀文龙,公不幸”。

短短一句话就预见了袁崇焕的未来。何可纲后来在大凌河城被十万清军包围,城中粮尽,人相食。主将祖大寿降清,就拿何可纲当了投名状。让人把何可纲拉出城外斩杀,何可纲一死,立即被城内的饿疯了的人们拉回去吃掉了。巧的是,袁崇焕在被凌迟处死的时候,他身上割下来的肉,也被围观的群众争夺着相食,只不过,京城里面的人并不饿。

满桂,作战也是极其英勇,可以说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悍将。论职位,满桂应该是仅次于袁崇焕的,在宁锦之战中,多次和袁崇焕搭档杀敌。可是袁崇焕却并没有把他当作为心腹。在后来清军攻打北京的时候,满桂也来勤王,但是因为没有粮食,所以满桂的兵就四处抢掠老百姓的粮食,很多老百姓以为他们是袁崇焕的士兵。而袁崇焕军纪严明,一个士兵抢夺了老百姓的粮食,被袁崇焕砍了头。

元明清的战争解析(己巳si之变)(5)

袁崇焕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