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做什么工作,为生活奋力打拼、挥洒汗水的形象,自古有之。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描述打工人的点点滴滴,十分生动。比如《诗经·式微》中就吟道: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古代打工人有多苦(聊聊古代打工人)(1)

现在我们形容什么事物逐渐走向没落,就可以形容它是“日渐式微”,而“式微”这个词,就是从《诗经》中来的。“式”,在诗的原意里只是一个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在的内涵,就是发出了一声感叹。“微”,是天色幽微黑暗的意思,也就是说时间已经很晚了。为什么要发出感叹?因为感觉工作太辛苦,总是在加班,总下不了班、回不了家,所以在诗的开篇说“式微,式微”,先是发出两个叹息,叹了又叹。紧接着又反问:“胡不归?”为什么回不了家呢?因为自己要“打工干活”啊,所以不得不早出晚归在露水中辛苦、尘霜满面在泥路上辛劳。

从仕为官的“打工人”,同样得早出晚归。古代官员上班叫“点卯”,卯时是早上五点到七点,官署会在那时查点上班人数。因此官员们每天一早起身后,就要披星戴月地往官府赶。白居易曾作一首《晚归早出》诗,道出上班赶路的辛苦:“筋力年年减,风景日日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偶尔遇到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也会放假,叫“放朝”。放朝的消息是靠敲鼓通知大家的,有些住得远的官员,难免听不到。韩愈曾在一个暴雨突降的早晨赶去上班,半道上才知道放假的消息,一身狼狈回到家后,便写诗向朋友吐槽:“放朝还不报,半路蹋泥归。”

杜甫在华州担任司功参军时,也曾作诗诉说工作不易。一来工作条件极差——“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二来工作压力极大——“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逼得他几近疯狂,大叫道:“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南面山沟的青松下要是结了厚冰,让我赤脚踩踩该多好。

古代打工人有多苦(聊聊古代打工人)(2)

网友自制“打工人”表情包

工作这么辛苦,难免有人开启“胡不归”的发问:为什么不归家呢?当然有人一甩手回家不干了。但做出这样选择的人,是极极少数。更多人,选择辛劳奋斗、选择默默坚持,选择为实现忧国忧民的理想志向而始终不放松。的确,学习工作虽辛苦,抱怨、逃避却不可能是解决之道。倒是古人一些肯于夜以继日、夙兴夜寐的做法,能给我们一些激励,提醒我们不该浪费青春一回、不该蹉跎人生一次。

比如,说起古人眼中的“模范打工人”,就不得不提“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禹和工人们一起,扎在黄河流域,开凿山体,改善土质,挖通水渠,一干就是13年。而也曾写诗吐槽工作辛苦的韩愈,在《进学解》中,被弟子用“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来形容其读书的场景:只要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灯,一年到头,永远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可见他是何等辛劳了。又如,在古代,有一种枕头叫做“警枕”,也叫“醒枕”,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19年间,用的就是它。听名字就知道,这枕头肯定是舒服不了。不错,这种枕头说白了就是一截圆木头,有些圆木两头还会挂上小铃铛。人躺在这样的枕头上入睡,本来就不可能睡得踏实,如果一翻身,枕头上的铃铛还会把人吵醒。

古人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其实,这就是有志之士自己给自己主动加码,提醒自己人生苦短,强迫自己千万别贪睡、别浪费光阴。他们让睡梦里的休息时间能短则短,让学习工作奋斗的时间能长则长。

夙兴夜寐、朝乾夕惕的精神,反映了对于人生苦短的紧迫感、对于理想事业的向往奉献。如果你也曾立下远大的志向,那么,“式微式微”的感叹,就是奋斗路上的扬鞭。毕竟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正是由一代又一代在“苦水中发光发热”的劳动者创造和传承的。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廉洁长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