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我在等你(中秋还未分离我已开始想你)(1)

在所有中秋情怀的诗词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出其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怅惘,那是苏轼因思念多年未见的弟弟苏辙,在中秋夜里发出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无奈叹息。

今天要介绍的这首《阳关曲·中秋月》,描述的则是苏轼和苏辙在分开七年后,终于在另一个中秋夜团聚了。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云收雾散,夜幕低张,有沁凉的寒意在天地间弥漫。银河迢迢无声,皎洁的月亮静静地升上了天空,如玉似冰。

今夜,这般美好!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可是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夜,大多是月圆人不圆,很难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而你也在身边。只是,你很快就要离开,到了明年的中秋节,不知道你我又会在哪里、和谁一起看月亮呢?

还未分离,我就已经开始想念你。

我认为苏洵最大的功劳,就是教出了两个好儿子,不仅才华横溢、光芒万丈,还创下了文学史上手足之情的光辉典范。

看看他给两个儿子取的名字:轼,马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辙,马车辗过留下的车轮印。意在希望耿直的兄长与低调的弟弟相互扶持,相互成就。

苏氏兄弟做到了。

苏家兄弟自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苏轼曾写道“我生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子由,苏辙的字。兄弟情深,由此可见一斑。

张扬豪放的苏轼与平稳持重的苏辙同年金榜题名。黄庭坚对他们不吝赞美“二苏上连璧,三孔立分鼎”。

看多了兄弟阋墙的故事,苏轼和苏辙的手足情深是真切而少见的。

1079年,苏轼的人生转折点“乌台诗案”爆发。苏辙得知兄长入狱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上奏《为兄轼下狱上书》,愿削去自身官职替兄赎罪,以保住苏轼性命。

狱中的苏轼以为自己"今生此命休矣",写下绝命诗《狱中寄子由二首》:“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被贬黄州,苏辙贬去筠州,幸而留得命在。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因为有苏辙,我们才有幸读到苏轼后来写的那么多惊才绝艳的文字。他用自己的全副身家和大好前程,为我们保全了一个旷世奇才。

而在苏轼的作品里,处处可见子由。

不仅有人人会背的“兼怀子由”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字字珠玑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还有《辛丑十一月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怀子由》《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满江红·怀子由作》……

所谓情深,不过如此

绍圣四年(1097),苏轼、苏辙再次被贬琼州和雷州。分别时他们知道,这恐怕就是此生最后一面了。

果然,四年后,六十五岁的苏轼在常州去世。兄弟二人终是无法实现“无官一身轻”后,“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平生夙愿。

痛失兄长的苏辙在给苏轼的祭文中动情地写道“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这和苏轼当初那句“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遥相呼应,感天动地。

中秋月圆我在等你(中秋还未分离我已开始想你)(2)

《阳关曲·中秋月》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圆我在等你(中秋还未分离我已开始想你)(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