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自认为很高尚或者平时修心养性的人,往往对要办的事情,无不追求多多益善精益求精,可是,等到上了年纪后,甚至城府足够深的时候, 才会懂得: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的去做事情,不一定带来积极的良性的结果,比如所谓“功高震主”者。

愈是处庙堂之高,愈掌控大量资源,愈是要掌控大量资源,就愈容易陷入这种两难境地,甚至有的被皇帝老儿盯上。古代先贤们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福祸相依,物极必反,水至清则无鱼的高深保命智慧,如王翦,萧何,张良,姚广孝。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时即好读兵书,时常与村中孩童按书演练,因而胸中自小就有甲兵。从始皇十一年开始就带兵打仗,于始皇十八年灭赵,十九年灭燕。可谓是赫赫战功。

秦始皇为什么不让王翦回来(秦始皇听了王翦的这段话)(1)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扫平北方列强后,各地小诸侯不战自败,望风而降。南方还剩一个楚国在苟延残喘。

少壮派军人领袖李信自认只需20万人马就能摧枯拉朽地将楚国击溃,执楚怀王献于秦廷。李信此人也是秦军中一员猛将,曾经带着几千人马在衍水一带追逐燕太子丹,并最终消灭了燕太子丹,因而始皇曾称其贤勇。

而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老将王翦则坚持非60万军队不可。

六十万,乃秦国可以聚集起来的最大攻击力量,始皇性格多疑,怎肯空国以委他人,而李信又多有战功,始皇便采用了李信的意见。

始皇说道:“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伐楚。

王翦见所言不用,害怕始皇怀疑自己用心,就称病回归故乡。

但李大将军完全低估了楚国“南蛮”的犟牛脾气,他们鱼死网破的决心让一向称“虎狼之师”的秦国大军拳头打在石头上,弄的李信军人困马乏,被荆人趁势大破。秦军大败。

始皇闻之大怒,继而想到王翦之语,王翦所要求的60万人马可是当时全国武装力量的总和。

秦始皇为什么不让王翦回来(秦始皇听了王翦的这段话)(2)

出于只有帝王们才能理解且不足为外人道的疑虑,始皇迟迟下不了决心,但仍亲自骑马赶往频阳,见到王翦后,先向王翦道歉,“寡人悔不听将军言,致使秦军大败,李信狂言而使秦军受辱与外。今国家危在旦夕,荆军不日即来,将军虽有病在身,但又怎能容忍国破君辱呢?将军岂可抛弃寡人?”

王翦虽一心想报国,但也怕始皇猜忌,毕竟白起之事不远,于是王翦不仅没有降低要求,反而在固守60万兵马的条件上又再度加码。此翁开列了一个长得拖地的单子,将秦国多处令人眼热垂涎的良田美宅罗列其上。

始皇问其故,乃答道:“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看着这份厚脸皮的索取清单后也就愁眉尽展,龙颜大悦,不仅痛快地满口答应,而且还一并奉上秦国60万大军指挥权,催促他尽速动身,发兵攻楚。老头子在伐楚的途中还意犹未尽,贪得无厌地追加单子的内容,狮子大开口地讨封。

始皇则更是服下了强力定心丸,索性将一个十几岁正青春年少的公主也嫁了这八旬老翁。

秦始皇为什么不让王翦回来(秦始皇听了王翦的这段话)(3)

凯旋之后,王翦分文不少地退还了封赏。但年少的小公主他留下了,退财可以,退皇门婚不知是他不想,还是不敢。

王翦这个人既没有李广项羽的传奇浪漫,又没有白起李牧的战功赫赫,更谈不上袁崇焕文天祥的忠贞为国。他的身上更符合中国式中庸的稳健持重,王翦这个人相比于其他将军缺少了一点振奋人心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魄,可是却具备了他人所不具备的对中国政治环境的理性认识,对于云波诡谲的政治气候他的灵敏度很高。

王翦从来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也从来不奢望做出一点出格的事情,他小心翼翼的行事,严肃认真的审视,因为他面对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得不佩服王翦这样的政治头脑是其他人所望尘莫及的。能在秦始皇的手下做了几十年的将军而始终能够屹立不倒,圣眷颇隆,由此可见一斑。

大家觉得王翦如何呢?


职场与官途不可不学的奋斗之道,请戳左下方“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