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就要将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通过特定的、具有广泛认同的符号和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形象展示出来。做好这项工作有助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

内蒙古是边疆民族地区,在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上担负着重大责任,要注重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传承红色基因的创作故事(红石榴微课堂内蒙古)(1)

▲呼和浩特市马文化主题新华书店突出蒙古马精神,打造“以梦为马”的阅读空间。徐梅摄

挖掘内蒙古地区丰富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我国有许多比较典型、被普遍接受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它们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中国特色,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深厚的群众基础。比如,政治类符号,典型的有国旗、国徽、国歌、人民大会堂等;历史文化类符号,典型的有甲骨文、中医药、故宫、敦煌莫高窟等;地理景观类符号,典型的有长城、黄河、长江、大运河、珠穆朗玛峰等;精神谱系类符号,典型的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都是在中华大地上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的,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不断传承发展,其社会影响范围逐渐扩展到全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符号和形象。

起源于内蒙古地区并被广泛接受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无论从数量、类型还是内涵等方面看,都非常丰富且特色鲜明。例如,历史文化类符号有红山玉龙,又被称为“C型玉雕龙”,1971年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高26厘米,为迄今已知最大的玉雕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此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级别最高的考古实物,是中华龙文化、中华玉文化、中华礼文化源头的重要符号,也是草原文化源头的重要符号。

传承红色基因的创作故事(红石榴微课堂内蒙古)(2)

▲红山玉龙,又被称为“C型玉雕龙”

精神谱系类符号,典型的如蒙古马精神。蒙古马生活在蒙古高原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蒙古马精神”孕育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互动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地理景观类符号,典型的如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大草原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环境气候特征,是我国草原文化的发祥地,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红色基因的创作故事(红石榴微课堂内蒙古)(3)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乃林高勒的草原风光。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常见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例如,茶文化是典型的中华文化符号,历史上,茶叶进入草原地区以后,产生了一个极具特色的茶文化分支——蒙古奶茶,它对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又如,蒙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蒙古族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医药文化的结晶,为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医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至今仍在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产生于内蒙古地区、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要注重把握几个原则

传承红色基因的创作故事(红石榴微课堂内蒙古)(4)

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的民族融合小课桌。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让中华民族这棵大树内涵丰富、多姿多彩。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草原地区,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力量和智慧。突出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有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突出共有共享性。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要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既有孔子、孟子这样的儒家文化代表,也有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壮族的刘三姐,既有长江、黄河,也有天山、贺兰山,切实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是随着历史演进不断更新的,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一步梳理和提炼这些符号和形象,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处理好继承与批判的关系。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

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基本路径

传承红色基因的创作故事(红石榴微课堂内蒙古)(5)

表演者在锡林浩特市游牧文化节·白音锡勒牧场建场70周年那达慕开幕式上表演传统舞蹈。新华社记者 彭源摄

总结凝练,阐释内涵。要科学规范地使用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名称,并对其基本内涵进行阐释。比如长城,要用高度概括和凝练的语言,把长城的修筑历史、分布范围、基本形制及其文化内涵讲清楚。对符号和形象的阐释要符合历史事实,经得起历史检验。

加强宣传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普及方法,准确把握受众的认知过程,把宣传教育覆盖到方方面面。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打造现代表现方式,赋予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新的时代内涵,并塑造新时代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激发共鸣、凝聚力量。

分层次推广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对于已经广泛认可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要发挥其社会价值,加强宣传推广。对于地方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要加强挖掘培育,积极引导建设,不断丰富内涵。要立足全局考察地方的历史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总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传承红色基因的创作故事(红石榴微课堂内蒙古)(6)

来源:中国民族报

传承红色基因的创作故事(红石榴微课堂内蒙古)(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