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国宝”,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对每个中国老百姓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大熊猫背后的故事,很多人却并不一定了解得那么清楚,譬如对于它到底属于哪个物种的问题,学界就一直众说纷纭,曾经一度公认的“熊类说”,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

虽然中国人自古就知道大熊猫的存在,但古人对熊猫的称呼一般为“貘”,“大熊猫”这个词,其实是近代西方人给起的名字。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熊猫在英语中叫Panda,英语中它还有一个名字叫Cat Bear,中文译为猫熊,因为它的脸像猫,体似熊。而最早发现大熊猫的西方人,是19世纪在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皮埃尔·阿曼·戴维,他同时也是一位博物学家。

大熊猫物种分类争论了一百多年

1869年,皮埃尔·阿曼·戴维最早获得大熊猫标本以后,把它视作熊科成员,并将其命名为黑白熊。次年,巴黎自然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重新研究了这个标本的牙齿和骨骼,并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认为它们只是在形态上与熊相似,而在结构上与小熊猫和浣熊相同。因此认为它们不是黑白熊,而是浣熊科的一种。

熊猫本是熊为何叫熊猫(大熊猫是熊吗)(1)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学者奥巴林根据大熊猫、小熊猫、浣熊和几种熊的蛋白质及DNA序列比较,认为浣熊是从熊科的共同祖先第一次分离出来的类群。之后不久,他又将小熊猫从浣熊科主支中分出,认为大熊猫更接近熊,而和浣熊的血缘关系相去甚远。

因此,迄今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大熊猫起源于熊类,并将其归入熊科。

此外,我国一些学者根据血清免疫学比较,用大熊猫、黑熊、马来熊、小熊猫、狗、猫等物种的血清做免疫实验,或进一步做免疫扩散和微量免疫电泳实验,分离出免疫距离,也认为大熊猫应并入熊科。另有学者对大熊猫、小熊猫、马来熊、浣熊等做了分子生物学的分析,结果也主张将大熊猫划入熊科。

熊猫本是熊为何叫熊猫(大熊猫是熊吗)(2)

然而,1980年,西方学者武斯特·希尔等通过对大熊猫、杂交熊和其他食肉动物染色体的研究,认为大熊猫与熊几乎没有同源的染色体臂,与小熊猫、浣熊的相似程度也很低。故应将大熊猫另立一科。

有人认为,从行为生态学上看,大熊猫的生态位狭窄,食物单一,而熊类生活领域和食物都很广阔。大熊猫不冬眠,粪便形态特殊,交配方式也与熊类不同,大熊猫发情时间在春季,为单发情,并发出特殊的咩叫声和哼声;而熊发情多在夏季,属多发情,发情期常发出吼叫声。

1993年,我国学者黄万波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技术对熊猫、小熊猫及熊类的化石和现存种类进行综合分析,对大熊猫、小熊猫及熊类的颅骨、下颌骨的形态及牙齿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大熊猫与始熊猫的原始特征不同于熊科成员,应独立为大熊猫科。

由此可见,学界对大熊猫的物种分类大体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大熊猫属于熊科,另一种则主张将大熊猫另立一科。虽然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已经有一百多年,但大熊猫的物种分类,仍然没有定论。

大熊猫居然有两种?究竟哪种最“美”?

野生大熊猫目前仅分布在我国中西部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以及凉山等隔离的六大山系。

熊猫本是熊为何叫熊猫(大熊猫是熊吗)(3)

2003年,我国学者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了大熊猫山系的进化树,结果表明,秦岭的大熊猫与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以及凉山的大熊猫之间的差异是极显著的,完全可以将秦岭的大熊猫单独划分为一个亚种。

而四川邛崃山和岷山(包括甘肃境内)山系的大熊猫,虽与凉山、大相岭和小相岭山系的大熊猫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尚未达到“显著差异”的程度,故在分子水平上,四川与甘肃的大熊猫属于一个亚种。

从外观体型上看,秦岭大熊猫与四川、甘肃大熊猫之间的差异,已达到了亚种的差异水平:秦岭大熊猫的头较小,头形呈“圆形”,类似于家猫或者老虎的头形;而四川和甘肃的大熊猫头比较大,外观上极像黑熊或者北极熊的头形,为“熊形脸”。

从毛色上看,秦岭大熊猫的胸部呈深棕色,其中90.5%的个体腹部为棕色,9.5%的个体具备棕色毛尖和白色毛干;与之相比,四川、甘肃大熊猫的胸部为黑色,其中94.2%的个体腹部呈白色,5.8%的个体拥有黑色毛尖和白色毛干。

出乎意料吧!原来珍贵的大熊猫居然存在两个亚种,相信就算很多热爱大熊猫的朋友,也不一定深知这一趣事。看得出来,无论是秦岭的大熊猫,还是四川、甘肃的大熊猫,都各有特色。要说“哪里的大熊猫最美”,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