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1)

“交椅”无疑是最近的热门话题。

今年10月,嘉德典亚5周年期间,曾有过一个“行藏皆趣之「不是文人看坐具」”的论坛,典亚艺博创办人及总监、研木得益总监、香港古董及艺廊商会主席黑国强先生,以及北京藏家、可园主人、丛林老师刘传俊先生和大家分享了关于坐具方面的知识。

其中,刘传俊先生重点分享了“胡床、交床、绳床和交椅的演变”。这篇文章,就是对这一分享内容的文本再现。

"

古人曰床,非单指睡卧之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床,安身之坐者。

东汉刘熙《释名》:

人所坐、卧曰床。

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

"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2)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3)

杨泓先生1982年作《胡床》篇,认为胡床传入中国大约是在东汉,魏晋时期渐流行,并引用《后汉书·五行志》以为佐证: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约同时期的《宋书·志》卷三十:

“晋武帝泰始(公元265-274年)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盘,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置其器,吉享嘉会,皆此为先。”

同样的记载又可见《晋书·志》第十七章。这说明彼时这种由西域传来的胡床已经在富贵之家相当普及。为了区分本土之容身坐卧之床,故称“胡床”。

又如魏晋时期的其他史料及著作:

《世说新语·容止·二十四》:“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

《世说新语·自新·二》:“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世说新语·任诞·四十九》:“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

《世说新语·简傲·十二》:“坐少时,王便入门内,谢殊有欣色,以为厚待己。良久,乃沐头散发而出,亦不坐,仍据胡床,在中庭晒头,神气傲迈,了无相酬对意。”

《世说新语·汰侈·六》:“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

《梁书·列传》卷二十八:“乃免胄下马,据胡床处分。”

《梁书·列传》卷四十五:“李贤明乘铠马,从者十骑,大呼冲突,僧辩尚据胡床,不为之动。”

《搜神记》卷七:“至元康末,妇人出两裆,加乎交领之上……晋之祸征也。胡床,貊盘,翟之器也。羌煮,貊炙,翟之食也。”

《齐民要术》卷五:“马鞭一枚直十文,胡床一具直百文。”

以上史料多次出现“据胡床”,“据”同“踞”,即垂足而坐。《梁书·列传》卷五十六:

“景(侯景)长不满七尺,而眉目疏秀。性猜忍,好杀戮……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而尚披青袍,或以牙梳插髻。床上常设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脚坐。或匹马游戏于宫内,及华林园弹射乌鸟。”

这则史料非常重要,侯景床上常设胡床、筌蹄,可以穿着靴子垂足而坐。这里同时出现了“床”和“胡床”,前者是指中国传统坐卧之大床或枰床,而胡床、筌蹄均来自“胡域”

《齐民要术》中将“马鞭”与“胡床”放在一起,并注明当时的市场价格,说明当时胡床的使用或与马匹有关,这也许就是胡床后来也被称为“马扎”的原因。

较前者稍晚一点的史料则有《晋书》《南齐书》《魏书》《北齐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贞观政要》等:

《晋书》列传第十二:“恺(王恺)亦自恃其能,令济先射。一发破的,因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而至,一割便去。”《晋书》列传第三十五:“恬久之乃沐头散发而出,据胡床于庭中晒发,神气傲迈,竟无宾主之礼。”《晋书》列传第三十九:“若思有风仪,性闲爽,少好游侠,不拘操行。遇陆机赴洛,船装甚盛,遂与其徒掠之。若思登岸,据胡床,指麾同旅,皆得其宜。”《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伊是时已贵显,素闻徽之名,便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晋书》列传第五十六:“左战帅李伟劝艾乘马,艾不从,乃下车踞胡床,指麾处分。”《晋书》列传第七十:“健等不敢下山,惟晃独出,带两步靫箭,却据胡床,弯弓射之,伤杀甚众。”《晋书》载记第十四:“行不觉远,忽至深山,见一父老,须发皓然,踞胡床而坐,左右十许人,有一人引猛进拜之。”《晋书》载记第二十六:“纂士卒精锐,进度三堆,三军扰惧。傉檀下马据胡床而坐,士众心乃始安。”《南齐书》列传第十三:“后延之(颜延之)于篱边闻其与客语,取胡床坐听,辞义清玄,延之心服。”《南齐书》列传第二十:“(刘瓛)游诣故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主人未通,便坐问答。”《魏书》列传第六十三:“弼乃从之,遂大集部下,弼乃踞胡床,令绍隆持刀披心。”《北齐书》帝纪第二:“子升逡巡未敢作,帝据胡床,拔剑作色。”《北齐书》列传第一:“(武成皇后)布金钱于献席下,又挂宝装胡床于献屋壁,武成平生之所御也。”《隋书》列传第二十:“遂入一村,见长孙氏媪踞胡床而坐。”《南史》梁本纪上第六:“袁粲之据石头,黄回与之通谋,皇考闻难作,率家兵据朱雀桥,回觇人还告曰:‘朱雀桥南一长者,英威毅然,坐胡床南向。’”《南史》列传第二十一:“镜少与光禄大夫顔延之邻居,顔谈义饮酒,喧呼不绝,而镜静默无言声。后镜与客谈,延之从篱边闻之,取胡床坐听,辞义清玄。”《南史》列传第二十八:“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骄色。”《南史》列传第三十七:“左右张景真偏见任遇,又多僭侈。武帝拜陵还,景真白服乘画舴艋,坐胡床。”《南史》列传第四十:“性谦率,不以高名自居之诣于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主人未通,便坐门待答。”《北史》齐本纪上第六:“辛未,帝复录在京文武议意,以答神武。使舍人温子升草敕,子升逡巡未敢作。帝据胡床拔剑作色。”《北史》列传第二:“布金钱于献度下,又挂宝装胡床于献屋壁,武成平生之所御也。”《北史》列传第三十三:“粲惮违众人,乃为祈请,直据胡床。”《北史》列传第三十六:“遂入一村,见长孙氏媪,踞胡床坐,敞再拜求哀,长孙氏愍之,藏于复壁之中。”《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处俊独据胡床,方餐乾粮,乃潜简精锐击败之,将士多服其胆略。”《旧五代史》唐书二十七列传三:“从荣方据胡床,坐桥上,遣左右召康义诚。”《旧五代史》唐书三十三列传九:“崇韬于葭苇间据胡床假寝,觉裤中冷,左右视之,乃蛇也,其忘疲励力也如是。”《新五代史·列传》梁臣传第九:“诸将霍存等十余人叩头救珍,太祖大怒,举胡床掷之。”

在以上这些魏晋至唐宋的史料中,除了依然出现大量“据(踞)”、“坐”胡床的情节外,还有一些胡床使用的细节描述:

《南齐书·列传》中颜延之取胡床坐听,刘瓛游诣故人,让门生持胡床随后;《北齐书·列传》武成皇后所挂于室壁的武成皇帝生前所御之“宝装胡床”;《旧五代史·后唐·列传》中胡床被放在了轿子里,可以坐在胡床上小睡;《新五代史·列传》中太祖大怒,将胡床抛掷出去。

这些细节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胡床轻便灵活易于携带。无论是战场指挥、休息还是访友出游,都是很好的随身坐具。

唐诗亦能佐证胡床的轻便功能,如李白《寄上吴王其二》:

“坐啸庐江静。闲闻进玉觞。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白居易《池上有小舟》:

“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

敦煌莫高窟257窟西壁北魏《须摩提女经》图,南壁北魏《贤愚经·沙弥守戒自杀品》图中绘有双人、单人胡床(见商务印书馆《敦煌石窟全集·3》)。陕西三原县唐淮安靖王李寿墓石椁内阴刻侍女图案中,有一侍女手捧胡床。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4)

© 《须摩提女经》图中的双人胡床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5)

© 《贤愚经·沙弥守戒自杀品》图中的胡床

以上几例胡床图案均没有靠背,即俗称之“马扎”。有靠背可倚靠能折叠的“交椅”,目前在五代之前的文献资料及图像资料中均未发现。

陶榖《清异录·陈设门》有“逍遥座”:

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颇多,从臣或待诏野顿,扈驾登山不能跂立,欲息则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座’。”

陶榖把携带方便的胡床美称为“逍遥座”,其实就是能折叠的马扎

“交床”即胡床的别称,无靠背无扶手,穿便绦可折叠,易于携带,俗称“马扎”。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卷六·论慎所好》第二十一:

“贞观四年,太宗曰:‘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

隋炀帝时期将“胡床”改为“交床”、“胡瓜”改称“黄瓜”的记载还可见《太平御览·菜茹部》卷二:

“杜宝《大业拾遗录》曰:四年,改胡床为交床,改胡瓜为白露黄苽,改茄子为昆仑紫苽。”

又南宋程大昌《演繁露》:

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伊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胡瓜亦改黄瓜”。

把交床描述得细致入微的资料是北宋胡三省,他在《资治通鉴》卷242注解中言:

“交床以木交午为足,足前后皆施横木,平其底,使错之地而安。足之上端,其前后亦施横木而平其上,横木列窍以穿绳绦,使之可坐。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敛之可挟,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曰交床。”

胡三省言及敛之可挟、放之可坐、以其足交的交床,但并未注明其有倚靠功能。能挟在腋下的只能是无靠背无扶手的马扎了。

小 结

胡床自东汉至北宋,又称“交床”、“逍遥座”,即今之能折叠、座面穿绳条的马扎。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6)

© 北齐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7)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8)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9)

绳床是以绳条、藤条、兽皮条编织“床”面的坐具或卧具,而非单指能折叠的胡床、交床或交椅。

莫高窟绘画作品中有大量的坐具出现,或高或低,座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敦煌莫高窟285窟北坡西魏绳面有扶手“椅子”即为绳床一种。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张胜温《大理国梵像卷》中慧能大师、道信大师盘坐的禅椅,可清晰地看出座面为绳面,或可称为“绳床”。(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李霖灿《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10)

© 敦煌莫高窟285窟北坡西魏绳面有扶手“椅子”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11)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张胜温《大理国梵像卷》慧能大师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12)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张胜温《大理国梵像卷》道信大师

关于绳床,最早的记载可见《晋书》列传第六十五:

“佛图澄,天竺人也。本姓帛氏。少学道,妙通玄术……澄曰:‘今当敕龙取水。’乃与弟子法首等数人至故泉源上,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

这位当时来自天竺的“佛图澄”僧人是“坐绳床”,关键词是“坐”。

《北史》列传第七十七: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钱帛散施,一日便尽。以官所赐宅营佛寺,自居一房,与凡人无异。三年间再为太尉,世犹谓之居士。无疾,而告弟子死期。至时,烧香礼佛,坐绳床而终。浴讫将殓,尸小缩止三尺许。”

“陆法和”显然是位居士,虽然功高盖世,但却散尽钱财,在家修行,最后“坐绳床”无疾而终。关键词又是“坐”。

《旧唐书》本纪第十六:

“是夜,司徒、中书令韩弘卒。辛卯,上于紫宸殿御大绳床见百官。”

“御”是指御用或使用的意思,“大绳床”是指床面较大、类似于小榻的坐具。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其王近适则舁以金绳床,远适则乘象。”

此处的“舁”是指抬着,“金绳床”是指有鎏金饰件、绳编座面的辇或舆。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说得更加清楚:

“骠王姓困没长,名摩罗惹。其相名曰摩诃思那。王出,舆以金绳床,远则乘象。嫔史数百人。”

至晚唐,绳床出现了一个新品种,即“折背样”绳床,指的是绳床上安装“高不及背之半”的“倚衡”,据者须正襟危坐,防止坐绳床者向后过度倚靠影响坐姿。近有学者认为此“折背样”绳床即所谓“玫瑰椅”。

晚唐李匡乂《资暇集》:

“丞床,近者绳床皆短其倚衡,曰‘折背样’,言高不及背之半,倚必將仰,脊不遑纵,亦由中贵人创意也。盖防至尊赐坐,虽居私第,不敢傲逸其体,常习恭敬之仪,士人家不穷其意,往往取样而制,不亦乖乎。”

最后一句很有意思,说士人家不明白折背绳床的真正用途,争相效仿制作。这也说明至晚唐有矮靠背的绳床已趋于流行。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13)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14)

称谓约始于南宋

交椅是有扶手、有靠背、可倚靠、能折叠、便于携带的椅子,即能倚靠的胡床或交床。

能倚靠的胡床约始于北宋

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黄庭坚《筇竹颂》:

“坐则倚胡床棐几,行则随青笠绿蓑。”

又《廖袁州次韵见答并寄黄靖国再生传次韵寄之》:

“寄声千万相劳苦,如倚胡床得按摩。”

杨万里《春寒》:

“阵阵风寒树树斜,不容老子出檐牙。绣帘半卷门偏启,深倚胡床远看花。”

可以推断,宋代诗词中可倚靠的胡床即为早期的交椅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15)

© 南宋《胡笳十八拍图》中可倚的胡床,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

“椅子”早期又为“倚子”,其称谓的出现约为唐代。唐代资料中“倚子”或“椅子”出现频率较低,在其后五代至南宋史料中则频现。

《旧五代史》汉书十列传五:

“逾年,廷敏始选授凤翔麟游县令。过堂之日,逢吉戏之,且抚所坐椅子曰:‘合是长官坐,何故让与鄙夫耶?’”

北宋王谠《唐语林》描述颜鲁公身体健硕,言他用两把藤椅的后背做支撑,作臂屈伸身体悬空状:

“又立两藤倚子相背,以两手握其倚处,悬足点空,不至地三二寸,数千百下。”

《东京梦华录》卷五:

“婿具公裳花胜簇面,于中堂升一榻,上置椅子,谓之‘高坐’。”

《宋史·志》第九十六:

“绍兴十五年正月朔旦,以二殿经途与东都异,乃以常御殿为垂拱殿,免驻辇,设帘帷,设椅子,称贺毕,过大庆殿后幄。”

《宋会要辑稿》记载,开宝六年两浙节度使钱惟濬进贡“金棱七宝装乌木椅子、踏床子”等物。

宋代杨万里《暑中早起,东斋独坐》:

“松竹阴中逗晓光,无风有露自生凉。黄筠倚子十二只,倚遍琉璃皆满霜”。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

“高宗在徽宗服中,用白木御倚子。”

随着“椅子”称谓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可折叠有靠背、有扶手、可搭臂靠肩的交床或胡床,逐渐被冠以“交椅”之名。

《东京梦华录》卷六:

“执御从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菓垒、掌扇、缨绋之类。御椅子皆黄罗珠蹙背座,则亲从官执之。”

《金史》志第二十三:

“牵拢官各六十人……交椅、水罐、鏾锣、盂子、唾碗等事以次执之。”

南宋释了惠《大慧宏智揖让图赞》:

“既不以爵,又不叙齿。何得过谦,让之不已。若谓是临济家风,洞上宗旨,笑倒磨光黑交椅。”

《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七:

“真宗即位,进封桓南平王兼侍中。桓前遗都知兵马使阮绍恭、副使赵怀德以金银七宝装交椅一、银盆十、犀角象牙五十枚、绢布万匹来贡。”

虽然这则史料记载的是宋真宗即位的场景,但《宋史》为元人所修,故“交椅”的称谓不宜定为真宗的北宋,就目前资料显示定为南宋出现较为合理。

昔日平常的动使家具

随后的元明清至今,“交椅”一直被认为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主要是受《水浒传》等明清小说渲染之故。

南宋时期,交椅是很平常的动使(事)家具。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诸色杂货》:

“家生动事如桌、凳、凉床、交椅、兀子、长㸠(音:挑)、绳床、竹椅、柎笄、裙厨、衣架、棋盘……枕头、豆袋、竹夫人、懒架、凉簟、藁荐、蒲合、席子。”

在《武林旧事》卷六所罗列的日用品及手工业作坊中,有“修皮鞋”、“穿交椅”、“接补梳儿”等行业存于市井。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则有详细的“穿交椅法”记载:

“十五眼者。绳分为三停。留头一停。先以中停从右手穿起。自背后第五眼穿入。对穿出前面第一眼。却第第一眼次一眼。穿向左去到尽头后向第一眼。却对著前向左手第五眼。且止瞥下。后以元留头一停绳。再从元起处第二眼。第第穿向左去。至两酌中绳尽止。却翻转左手如先右手起相似。却从左手前面第五眼。对左手后向第二眼穿。第第穿向右手去。复至酌中处相接为止。绳以单过。透过时逐茎次一次二细□去。左右前后第一眼。绳二条过。通身眼眼都四条过。”

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的交椅已是平常百姓使用之物了。在尚存的宋代绘画作品、墓葬壁画、石刻中,均能找到交椅的存在。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16)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佚名《蕉荫击球图》中的交椅

交椅与太师椅

陈增弼先生《太师椅考》(见1983年《文物》第8期)一文将宋代交椅分为四种:

一、直行搭脑、横向靠背式;

二、直行搭脑、竖向靠背式;

三、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

四、圆形搭脑、竖向靠背附加荷叶形托首式。

且分别用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兴祯英图》、《蕉荫击球图》所绘交椅加以说明,并引用南宋张端义《贵耳集》:

“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桧)在国忌所,偃仰时坠巾,京尹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遣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有之,遂号太师样。今诸郡守卒必坐银交椅,此藩镇所用之物,今改为太师样,非古制也。”

岳珂(岳飞孙子)《桯史》卷七:

“有参军者前,褒桧功德,一伶以荷叶交椅从之,诙语杂至。”

宋人王明清《挥麈录》卷三:

“绍兴初,梁仲谟汝嘉尹临安。五鼓,往待漏院,从官皆在焉。有据胡床而假寐者,旁观笑之。又一人云:‘近见一交椅,样甚佳,颇便於此。’仲谟请之,其说云:‘用木为荷叶,且以一柄插於靠背之后,可以仰首而寝。’仲谟云:‘当试为诸公制之。’”,“又明日入朝,则凡在坐客,各一张易其旧者矣,其上所施之物悉备焉。莫不叹伏而谢之。今达宦者皆用之,盖始于此。”

普通的交椅因秦桧当时坐时不小心坠落头巾,在搭脑处增加了荷叶托首,随后在达官贵人家逐渐流行起来。这种在南宋文献中多次出现的“荷叶托首”交椅,被称为“太师椅”。

至明清时期,太师椅的款式逐渐演变成圈椅、屏风式椅。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17)

© 宋 佚名《春游晚归图》中的“荷叶托首”交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18)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19)

四者混淆约始于南宋。

关于胡床的资料,多引自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交床》前半部分:

“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伊下马据胡床取笛三弄是也。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胡瓜亦改黄瓜。”

后半部分则很少被人提及:

“唐柴绍击西戎,据胡床,使两女子舞,则唐史臣追本语以书也。唐穆宗长庆二年十二月,见群臣于紫宸殿,御大绳床,则又名‘绳床’矣。”

这就是胡床和绳床混淆的最早记录。

此后南宋至明清史料及文献均将胡床、交床、绳床甚至与交椅混为一谈,视为一物。

南宋高承《事物纪原》言:

“《搜神记》曰:胡床,戎翟之器也。《风俗通》曰: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明代《三才图会》引用了《事物纪原》关于胡床的原文,并配图加以引申:“今之醉翁诸椅,竹木间为之,制各不同,然皆胡床之遗意也。”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20)

© 《三才图会》“胡床遗意”之“醉翁椅”

清代《事物异名录》:

“《稗史类编》:胡床,今之交椅也。”

“绳床,《学林》绳床言以绳穿为坐器,即俗谓之交椅也。”

就这样,自南宋始作俑者程大昌起,至今仍有很多人视四者为一物,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才图会》绘有能折叠、有扶手、有靠背的交椅,即“醉翁椅”。亦绘有无扶手、有靠背、能折叠的“折叠椅”。可见,今普遍称作“单靠背交椅”的椅子,称之为“折叠椅”更为贴切。折叠椅更适合携带,更适合置于轿、舟船中,谓之“交椅”乃附会之意。

丛林老师话交椅(丛林老师话交椅)(21)

© 《三才图会》中的折叠椅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今人以皮为交床,名‘马闸子’。官长多以自随,以便于取挈也。按唐明皇作逍遥座,远行携之。如折叠椅,盖即此之权舆乎。”

可见,明清时期对我们俗称的直背式无扶手的交椅,称之为“叠椅”或“折叠椅”,是与交椅加以区分的。今人盖已混淆之。

文 / 丛林

编辑 / 谢谷

,